本帖最后由 市民网-客服 于 2025-5-22 10:19 编辑
面朝大海处共富花开时  ——红海湾开发区施公寮村“整村运营”绘就“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当最后一抹晚霞染红“浮日湾”的观景平台,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们在余晖中感受旅途美好,滑板少年们仍在碗池里挑战新动作,非遗市集的特色产品为游客留下专属记忆——这片曾以渔舟唱晚为生活主旋律的海岸,如今正以“整村运营”的创新节拍,谱写一曲“百千万工程”的青春乐章。
近年来,红海湾经济开发区遮浪街道施公寮村推行以 “乡村 CEO”为主导的整村运营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化运营团队、整合闲置资源、深挖当地文化,成功打造“浮日湾”“浮日号”等文旅爆品,实现村集体经济从“单一租金”向“多元创收”跨越,带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45万元,周边餐饮、民宿等业态收入增长超20%,形成“以景带村、以旅富民”的良性循环。
如何突破传统村集体“自主经营、低效运转”的局限?施公寮村凝聚各方力量参与,成功搭建“政-村-企”协同发力的“黄金三角”:在乡村发展的舞台上,街道办事处化身“护航者”,提供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搭建村企合作平台;村集体变身“资源管家”,以土地、闲置房屋等资源入股,提供政策协调与村民动员支持,并将收益分成收归集体;而返乡青年组成的浮日湾公司则扛起“乡村CEO”大旗,负责整村规划、业态设计、品牌营销、日常管理等全链条运营。村集体收入实现与运营公司效益挂钩。此外,当地运营公司还拿出部分岗位,优先聘用本地村民,实现“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民、务工变职员”三重收益,成功推动村集体经济2024年总收入较改革前增长45%,村民人均年增收超2.6万元。
试运营首日即卖出咖啡超3200杯,创造营业收入超 12万元;实现开业3个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核心景区“浮日湾”这“泼天富贵”的到来,背后离不开当地文旅的精细规划。 施公寮村通过“保护性开发、系统性整合”,将闲置资源、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前当地清退21家养殖场及12宗低效租赁土地,腾挪约45亩沿海空间夯实整村运营与核心景区建设基础,并坚持生态保护与利用结合,保留原始礁石、沙滩等自然风貌,通过 “自然教育课程”传递环保理念,将荒废建筑外观美化与功能置换(如旧仓库改造成咖啡工坊、废弃码头改造为滑板碗池),并利用天然海湾打造 “滨海落日打卡点”,设计临海步道与观景平台,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网红流量入口。 当地还不断强化文化赋能,打造沉浸式体验,将现代极简风格与渔村元素,融入“白墙蓝瓦”建筑群、海洋主题文创标识系统等全链条设计,并强化文化场景营造,定期举办非遗市集与汕尾渔歌展演,推动海陆丰民俗文化融入景区导览及餐饮命名,塑造“红海湾文化会客厅”品牌形象。
当第一缕晨光刺破海平面,瑜伽爱好者已在沙滩上舒展身姿;步入午夜,“夜光市集”的荧光摊位仍人头攒动,施公寮村的热闹总不落幕…… 立足年轻客群需求与滨海资源特色,当地通过“差异化业态+动态化活动+全域化营销”,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依托“面朝大海”滑板碗池撬动运动经济,当地联动专业培训及赛事打造“赛事+培训+装备销售”产业链,建设安全型滨海儿童乐园,开发赶海体验、海洋生物观察等课程,首创“景点+咖啡店”融合模式,推出限定款“浪咖”及海洋主题杯具,通过定期举办“浮日湾音乐节”“非遗文化周”等月活动,以及“帆板挑战赛”“星空露营节”等季活动动态化运营,实现“静态资源活起来”,保持核心景区热度。提升亲子客群消费占比,客单价提升至20元/人,复游率达30%;夜间游客占比与周边民宿入住率均提升至25%。 此外,当地聚焦塑造“青春滨海”品牌IP深度发力,强化爆点内容策划,以“极限运动+落日大片”为核心素材,邀请小红书达人、抖音旅行博主拍摄打卡视频,建立“浮日湾粉丝群”,推出“打卡集章换文创”活动,在抖音平台投放“#浮日湾挑战”话题,联合运动品牌发起滑板赛事直播,实现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150万次。活动期间景区搜索量增长400%。私域流量转化率超60%。 从养殖户扎堆的普通渔村,到日均游客超2000人的网红打卡地,施公寮村的蜕变,正是我市聚焦“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推动乡村建设出新出彩的生动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