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戴镜兵 于 2025-7-9 14:27 编辑
山海忠魂 ——海丰县公平英雄钟钦传 在海陆丰这片浸染着革命火种的红色沃土上,无数先驱以生命为笔、热血为墨,镌刻下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他们的事迹如暗夜星辰,穿透岁月迷雾,持续为后来者指引理想之路。而钟钦,这位长期隐匿于历史褶皱中的革命者,虽鲜少被大众熟知,却以非凡胆识与坚定信念,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中,绘就了不可磨灭的华彩篇章。 投身革命,勇于抗争 1895年,钟钦诞生于海丰县公平黄麻隆钟屋村的佃农之家。一家五口仅靠租种地主七亩薄田维持生计,每年八担沉重地租如巨石压顶,让这个家庭在生存边缘苦苦挣扎。在那个黑暗的旧时代,佃农遭受地主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生活如坠深渊。钟钦自幼便在泥水中摸爬滚打,亲历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的艰辛不仅没有压垮他,反而在他心中种下了改变命运的火种,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1922年冬,彭湃在海丰点燃农民运动的燎原之火,公平农会在这股浪潮中应运而生。钟钦怀着对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望,第一时间加入农会。他深知团结就是力量,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用质朴的话语和坚定的信念,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在黄麻隆约的土地上。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钟厝村的钟宗华、钟连进、钟宗明、钟谭妹、钟水清、钟元吉、钟水煌、钟娘恩、钟松兴、钟连胜、钟帝妹、钟兰凤、钟时昌、钟娘妹、钟往照、钟火清、钟春安、钟利金、钟谭庆、钟春兰、钟连合、钟时添、钟娘顺、钟永和、钟谭运、钟谭喜都加入农会。另外廖厝村、赖厝村和阮厝村三个村庄的村民也纷纷投身农会。凭借出色的组织才能和群众威望,钟钦很快被推选为黄麻隆约农会长。 农会成立前,地主设在黄麻隆约(现属海丰县公平十三坑村委)的租馆,犹如阴森的堡垒,常年驻人用以欺压农民。地主们在此肆意盘剥,农民稍有反抗,便会遭受残酷刑罚。钟钦带领农会会员奋起抗争,以无畏的勇气与地主展开激烈斗争。在农会的强大压力下,昔日不可一世的地主终于收敛恶行,农民们挺直了脊梁,第一次感受到了尊严的力量。 1923年“七五”农潮爆发,海丰总农会被迫关闭,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地主势力疯狂反扑。面对严峻形势,钟钦与农会会员毫不退缩,转入地下继续秘密斗争。在黑暗笼罩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扶持,坚守革命信念,在敌人的眼皮底下顽强生存,等待黎明的到来。 1925年,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后,农民自卫军成立,钟钦有了武装力量的支持,农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的希望,踊跃加入农会,青少年们也纷纷投身革命洪流。然而,9月间,陈炯明余部趁东征军回师广州讨伐杨刘叛乱之机,再次占领海陆丰。钟钦在区农会的领导下,率农军奋起抵抗。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敌人展开周旋,尽管敌众我寡,但每一次战斗都彰显着革命战士的英勇无畏,给予敌人沉重打击,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争之歌。 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1926年,钟钦庄严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将共产主义信仰熔铸于血脉。次年,海陆丰地区三次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每一场战斗都有他冲锋在前的身影。他挥舞武器奋勇杀敌,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为革命事业抛洒热血。同年11月,海丰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钟钦作为代表参与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在镇压反革命、推行土地革命的斗争中,他坚决执行党的政策,成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捍卫农民权益的先锋力量。 1928年1月上旬,凛冽寒风中,红二师部分官兵怀着坚定信念,朝着海丰县城进发,准备与红四师在红城会师。得知红军队伍将途经黄麻隆埔(今海紫公路公平十三坑村委两棵古榕所在区域),钟钦连夜奔走相告,挨家挨户动员全村农会会员,共同筹备慰问红军的物资。 夜色笼罩下,黄麻隆埔的农会会员们齐心协力,在昏黄的油灯下忙碌起来,揉面、包馅、蒸煮,精心制作出一道道可口的传统小食。次日清晨,朝阳初升,金色的阳光洒在黄麻隆埔的土地上,农会会员们早已集结完毕,提着装满糕点、热粥等丰盛食物的竹篮,翘首以盼红军的到来。 当红二师官兵迈着整齐的步伐出现在视野中时,等候多时的群众立刻欢呼起来。他们热情地将手中的食物递到战士们手中,嘘寒问暖,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红军的爱戴与支持。官兵们深受感动,行军的疲惫也在这份温暖中消散。这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场景,历经岁月流转,依然在黄麻隆乡间代代相传,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1928年2月29日,国民党军攻占公平,黑云压城。钟钦在区委、区苏的领导下临危不乱,迅速组织力量展开反攻。3月1日、5日,公平区千余农民与红二师并肩作战,向公平圩发起攻势。尽管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因力量悬殊最终撤离,但这场战斗如惊雷炸响,粉碎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更点燃了群众心中的革命火种,坚定了继续抗争的信念。 1928年冬至1929年春,国民党桂系军阀为备战蒋介石,对海陆丰根据地展开疯狂“围剿”。公平山区这片红色沃土惨遭荼毒,黄麻隆约的二十余间农舍在烈火中化为灰烬。钟钦带领村赤卫队转战崇山峻岭,凭借对地形的熟悉与敌人巧妙周旋。他们神出鬼没地袭扰反动民团,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仅保存了黄麻隆约的武装力量,更守护住党支部这颗革命火种,为党保留了重要的战斗堡垒。 1929年夏,海陆紫特委以公平为突破口发起反攻,首战高沙告捷,士气大振。钟钦率领黄麻隆约武装力量,一方面对公平圩实施封锁,另一方面秘密发动圩内商人开展抗捐斗争,从经济层面重创国民党政府。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在黄羌朝面山成立,钟钦协助林覃吉开辟“公平—黄羌—陆丰激石溪”军需运输线。他广泛发动群众组建运输队,将公平采购的物资与农村征集的粮食,通过这条“红色生命线”源源不断送往苦竹园、朝面山等地,为红军的生存发展筑牢后勤根基。 1930年冬,海陆紫边区成立。12月,在激石溪召开的三县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林覃吉当选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钟钦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获其赏识,调任海陆紫县专职负责情报工作。自此,他化身隐秘战线上的尖兵,日夜奔忙在情报收集与传递的道路上,为边区斗争编织起一张严密的信息网络。 铁骨铮铮,宁死不屈 1930年凛冽的冬夜,寒风裹挟着冰粒拍打着海陆丰的群山。钟钦小心翼翼地将林覃吉托付的密信缝进粗布棉袄夹层,那泛黄的纸页上记载着关乎革命生死的重要情报。油灯下,他凝望熟睡中妻儿的面庞,轻手轻脚推开家门,消失在浓重的夜色里。 山路上,寒霜覆盖的碎石不断划破他的草鞋,刺骨的寒冷浸透单衣。但钟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将情报安全送达。当黎明的微光刺破云层,他终于抵达惠东高潭的情报交接点——那座熟悉的老茶寮。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心头一紧:门前的竹篱笆歪斜倒地,晾晒草药的竹匾不翼而飞,就连平日在屋檐下啄食的老母鸡也没了踪影。常年在刀尖上行走的警觉告诉他,这里已布满杀机。 就在钟钦转身准备撤离的瞬间,四周的竹林突然沙沙作响。五六个荷枪实弹的特务从暗处窜出,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的胸膛。千钧一发之际,钟钦迅速扯出藏在衣领的密信,塞进嘴里用力咀嚼。特务们蜂拥而上,粗暴地卡住他的脖子,试图逼他吐出情报。钟钦死死咬住牙关,任凭拳头如雨点般落在身上,直到将最后一丝纸屑咽进肚里。 暗无天日的牢房里,酷刑持续了整整七天七夜。皮鞭一次次抽裂他的脊背,烙铁烫得皮肉焦煳,老虎凳压得他双腿几近折断。但敌人得到的,只有钟钦紧咬的牙关和充满轻蔑的眼神。“说!红军的部署到底在哪里?”面对审讯者的咆哮,钟钦嘴角溢出鲜血,却艰难地扯出一抹冷笑:“杀了我……你们……永远别想……” 深冬的黄昏,残阳如血般染红了刑场。遍体鳞伤的钟钦被押往刑场,每走一步都在草地上留下暗红的血迹。当黑洞洞的枪口抵住他的后脑勺,他突然挺直早已佝偻的脊梁,用尽全身力气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革命胜利万岁!”枪声划破寂静的山野,这位年仅35岁的革命者倒在了他深爱的土地上,用生命践行了对信仰的忠诚。 新中国成立后,钟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后来者前行的道路。在海陆丰革命纪念馆里,他的事迹被永远铭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理想和信仰不懈奋斗。
口述人:钟淼发 钟炳松 文字整理:戴镜兵 参考文献:1、《中国共产党海丰地方史》(上);2、《海丰县志》之“人物篇”;3、《海陆丰革命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