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家,2024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1万亩,产量4650吨,综合产值4.6亿元……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近年来,陆河县紧扣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2+9”工作安排,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以工业化思维推动茶产业“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的扎实实践,更是“种、产、销、融”全链条体系持续完善的有力印证。
陆河县大力种植茶叶,提高茶叶品质。图为该县农户在南万茶园采茶场景。
政策科技双驱动
夯实“种产”硬支撑
陆河县构建“政府引导+资金保障+项目护航”支撑体系,破解发展瓶颈,为茶产业“种得好、产得优”筑牢根基。
该县以政策固基础,成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专班、组建茶产业协会,编制《陆河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出台系列扩种扶持政策,力争2027年底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同时,用好用活各级涉农政策,统筹1200万元建设茶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0余万元开展茶文化系列活动及品牌推广,以真金白银为产业发展托底。
科技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该县规划“一带两心三区”,聚集现代生产要素,突出集群成链,推动茶产业拓产增值。与高校、科研院深度合作,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省农科院陆河茶叶标准化生产专家工作站,推广“茶—林—草”复合种植模式,既减少水土流失,更让茶叶品质与价格实现翻番。同时,本地人才培育同步发力,通过举办培训班、外出调研学习,持续改进种植与加工技艺。在南万镇茶叶技术和品牌设计专题培训班上,专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为南万镇提供了实效可行的品牌注册、包装等营销指导,分享了公用品牌设计方案,为南万镇茶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依托茶叶全产业链项目库及乡村振兴项目库,该县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仅南万镇就吸引了约4900万元社会资本投资投入茶产业生产经营。如今,该县种植了白叶单丛、蜜兰香单丛、金萱、鸭屎香、黄金叶等多类品种,金春茗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家企业获省生态茶园认定,占全市三分之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彰显。
线上线下齐发力
打通“产销”全链路
销售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陆河县构建立体式营销网络,创新“生产+科技+营销”机制,近三年种植面积、产量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6.25%、9.43%,“从茶园到茶杯”的通道持续畅通。
该县鼓励茶农开设抖音、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构建线上茶叶营销网络。联合抖音拍摄“陆河高山云雾茶”宣传片点击量破300万,荣登字节乡村计划“山货上头条”重点项目,网上销售渠道持续拓宽。整合白叶单丛、鸭屎香等特色品种资源,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体系,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标准化产品体系,面向全球征集品牌方案,打造“云上陆茶”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陆河茶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赛事赋能成效显著,万鼎茶业公司、华南茶叶(陆河)在第六届广东潮州凤凰单丛茶争霸赛分别荣获“茶王”“金奖”,华南茶叶(陆河)、果田生态公司在“农行杯”汕尾市首届茶王争霸赛斩获炒青绿茶清香型、单丛茶蜜香型赛道“茶王”奖项,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持续提升。
依托“纵向帮扶”“双百行动”等力量,该县积极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茶博会、深圳国际茶博会等各大展会,推动陆河茶叶“出山进城”。与省卫生健康委、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华能集团南方分公司等帮扶单位深化协作共建茶园,推动一夫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南方传媒发行物流公司产销对接。引入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省茶业行业协会、中国(广州)国际茶博会组委会等资源,推动陆河茶叶上架省消费帮扶平台,销售渠道不断拓展。
陆河县大力发展茶文旅,吸引游客过来观光旅游和品尝好茶。图为该县群众在南万镇开的“茶店”。
茶文旅深度联动
激活“三产”新动能
从农业资源到文旅资产,陆河县深挖客家茶文化内涵,推动“茶+文化+旅游”三产融合。目前,该县涉茶规模企业超50家,带动3000余户茶农实现人均增收超万元。
该县以文化论坛聚智,不久前,南万镇召开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论坛,该镇党政班子成员、专家学者、茶企代表、茶文化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茶产业品牌策划、品牌设计、品牌营销和推广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研讨,共探茶文化带动茶经济的新路径。
该县以特色活动塑牌,举办沉浸式茶文化系列活动,获央视农业频道、南方日报、香港商报等10余家媒体报道,茶产业文化属性持续增强。就在近日,陆河县首届斗茶大赛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精彩“开斗”。与此同时,该县发布茶文旅精品线路,串联南万镇、新田镇、上护镇等茶叶主产区,推动“茶田变景区茶农变导游茶品变商品”,“南湖茶事”茶咖馆等融合业态应运而生。“五一”期间,全县吸引游客超4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5亿元,过夜游客量同比增长73.66%,茶旅经济效益显著。
该县持续强化宣传引流,今年以来各级各类媒体发布陆河茶活动宣传信息200多篇次,在“春茶开采节”“共迎十五运健行活力陆河”五一徒步等活动现场设置茶产品展销,单日摊位吸引游客超万人,“人流量”成功转化为“茶经济”。
汕尾日报记者 彭伟栋
通讯员 朱仕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