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1740|回复: 0

[城区] 银发初心映党徽 防蚊防疫护万家——城区老党员冲锋蚊媒传染病防控一线纪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市民网-客服 于 2025-9-2 09:31 编辑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社区老榕树的枝头,城区凤山街道文亭社区77岁的老党员蔡学武就已身着红马甲,手里攥着防蚊宣传单,脚步轻快地走进社区的巷口。“陈大姐,开门唠唠!今天教您怎样给家里‘断’蚊子的根”。
  眼下高温与降雨交替频繁,为蚊虫孳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温床”。从城区街巷到乡村角落,一群平均年龄超65岁的老党员主动扛起防疫旗,用布满皱纹的手清理积水、用接地气的话普及防蚊知识,在防疫一线织起一张暖人心的“守护网”。

wechat_2025-09-02_092927_023.png
凤山街道“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队员对辖区的排水口进行消杀。

走街串巷“宣传员”:
家常话里传知识
  “阿兄,您家海货卖得红火不?我来搭把手,顺便说个要紧事——这空塑料瓶可得及时收,下雨积了水,就是蚊子的‘育儿房’!”8月中旬的一个上午,新港街道“老支书帮帮团”的卢立洲带着入党积极分子们敲开王阿伯的家门。他拿起桌上的空瓶子,指尖划过瓶底的水渍:“您看这水,放三天就生小蚊子,用完要么盖紧,要么放到回收站,既干净又省心。”王阿伯听得直点头,转身就把阳台的空瓶全收进了垃圾桶:“你说得在理,可不能让蚊子害了一家人!”
  在捷胜镇的村子里,这样的“家常式宣传”同样热闹。联安村的翁木荣、牛肚村的何秀路,每天穿梭在村道上,手上拿着基孔肯雅热防疫手册和走访登记表。“何婶,您家水缸盖严实没?”走到村民何婶家庭院,何秀路弯腰掀开缸盖,仔细查看水面:“这缸水得勤换,或者放块纱布盖上,蚊子就没法在里面产卵了。”翁木荣则拿着登记表,一笔一画记下每户的积水处理情况:“黄叔家花盆托盘已清理,李姐家水桶盖好了……”遇到听不懂术语的老人,他们就蹲在田埂边举例:“就像地里要除杂草,我们家里要清积水,蚊子没地儿生,病就找不上门。”老党员莫胜杰更是把宣传“喊”到了村民心坎里。他每日行走在东坑村大街小巷,手中的大喇叭里反复传来朗朗上口的防疫口诀:“翻盆倒罐清积水,挂帐装纱阻蚊来!”“发热皮疹关节痛,及时就医莫放松!”……通俗易懂的话语伴着脚步声传遍村庄每个角落,让蚊媒传染病的预防要点成了村民张口能说的“家常话”。
  从城区的楼道到乡村的庭院,老党员们把“防疫课”搬进居民家,用学佬话、家常话代替生硬的宣讲,让“清积水、防叮咬”的知识钻进每个人心里。

俯身实干“清障员”:
脏累面前不退缩
  “这轮胎里的水都发臭了,得赶紧清!”8月21日下午,凤山街道“银发先锋”志愿服务队的邱仁剩,在背街小巷的绿化带里发现了3个废弃轮胎。65岁的他没顾上戴手套,双手抓住轮胎边缘就往外拖,黝黑的淤泥瞬间沾满袖口。轮胎凹槽里,发黑的水面漂着细小的蚊虫幼虫,他找来铁锹一点点铲掉淤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往下滴,后背的红马甲也被汗浸湿了一大片。“多清一处,居民就少一分风险。”他直起腰捶了捶后背,笑着跟队员说,“活动活动筋骨,比在家歇着舒坦!”
  在新港街道红卫渔业村村民家中的天台上,“老大妈服务队”的张小玲带着队员搬废弃花盆。63岁的她蹲在地上,双手抱起装满臭水的花盆,小心地往水桶里倒:“这些花盆堆在这好几天了,水都馊了,再不清就成蚊子窝了。”起初,花盆主人有些不情愿:“我还想留着种花呢!”张小玲放下花盆,拉着居民的手耐心劝:“您要是想用,找块砖把花盆架起来,底下不积水;要是不用,您可以拉去废品站,还能换点零钱。”居民听了茅塞顿开,不仅主动帮忙搬花盆,还加入了清理队伍。
  莫胜杰除了走街串巷宣传,还主动扛起消杀重担。“消杀得找对地方,下水道口、绿化带积水洼、垃圾桶周边,这些都是伊蚊孳生的‘重灾区’!”每天消杀作业时,他都会陪着消杀员一起走遍东坑村的重点区域,弯腰查看下水道是否通畅、伸手拨开绿化带杂草检查积水情况,遇到隐藏的孳生地,还会亲手清理杂物,确保消杀无死角。
  从绿化带里的轮胎,到天台的废弃花盆,再到村民家的水缸、水桶,老党员们不怕脏、不怕累,弯腰清理的身影,成了防疫一线最动人的风景。截至目前,凤山街道的老党员服务队清理卫生死角139处,新港街道“老支书帮帮团”“老大妈服务队”消除蚊虫孳生地26处,捷胜镇的老党员们也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户,确保积水隐患“零遗漏”。

邻里互助“带头人”:
一人带动一群人
  “张叔,您家花盆托盘的水我帮您倒了,我教您个窍门——垫块海绵,既能吸潮气,又不会积水。”凤山街道的老党员王梅芹每天都会绕到独居老人张叔家,帮着他检查阳台、窗台。66岁的她是服务队里的“热心人”,楼栋里有几户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就主动当起“管家”。在她的提议下,楼栋12户居民组成了“互助小组”,每天早晚互相提醒。“李姐,今天清花盆水没?”“王哥,楼道的积水拖了吗?”如今,这栋楼成了社区里的“无蚊楼栋”,不少居民还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跟着老党员们一起跑街巷。
  捷胜镇军船头村老党员黄锦熬,也用“一带一”的方式带动村民。看到村民郑大姐总忘了倒花盆水,黄锦熬就每天早上路过时喊一声:“郑大姐,浇水啦!顺便把托盘水倒了!”久而久之,郑大姐不仅自己记着清理,还提醒邻居:“黄锦熬这么大年纪还为我们操心,大家可不能拖后腿!”如今村里不少村民都养成了“每日清积水”的习惯,遇到邻居忙不过来,还会主动搭把手。
  从“一人干”到“众人帮”,老党员们用自身的行动,带动越来越多居民加入防疫队伍,形成了“人人动手、户户参与”的良好局面。
  如今,无论是城区的红马甲,还是乡村的帆布包,老党员们的身影依然活跃在防疫一线。他们中,有戴着老花镜逐字核对防疫知识的老教师,有放下家务就去巡查的老阿姨,有拄着拐杖还坚持入户的老支书。“只要大家有需要,我们就一直干!”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闪耀着党徽的银发身影,用坚守与担当,守护着家园的健康与安宁。
汕尾日报记者 张文滨 文/图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银发初心映党徽 防蚊防疫护万家——城区老党
[汕尾资讯] 三产协同 “三甲”联动——看汕尾“东大门”
[汕尾资讯] 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城区响应“百万英
[汕尾资讯] 今年上半年城区经济成绩单出炉:地区生产总值
[汕尾资讯] 城区设立“个转企”专窗 201家个体户升级企业
[汕尾资讯] 城区开展科级干部任职培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