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几位汕尾青年,大学毕业半年了,还“蜗居”在家,靠“啃老”过日子,当然他们也在浏览各种招聘信息,也在努力准备“国考”,但都表达对人生悲观的念头,有的还悲观失望。其实,年青就是最大的资本,就是最大的希望。所以,汕尾失意青年,好好活着:让过程成为生命的主角。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道:“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如暮鼓晨钟,点醒了无数在人生迷雾中焦灼前行的人。生命的终点早已注定,我们无法改变长度,却能丰盈宽度;无法阻挡结局,却能让过程绽放光彩。好好活着,便是在既定的终点前,活出过程的厚度与温度。
活着的过程,是与世界温柔相拥的修行。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窗台,到夜晚的星光点缀苍穹,生命的每一刻都藏着值得珍视的馈赠。正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他们都在命运的起伏中,守住了对生活的热爱。作为教育工作者,三尺讲台便是修行的道场,看着学生从懵懂无知到明辨是非,从青涩稚嫩到成熟稳重,这份陪伴与见证的过程,便是活着的珍贵意义。那些备课到深夜的灯光,那些与学生谈心的瞬间,那些攻克教学难题的坚持,都在时光中沉淀为生命最动人的注脚。
活着的过程,是在磨砺中成长的蜕变。人生没有坦途,挫折与困境是生命的常态。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纪双腿瘫痪,却在地坛的沉思中悟透生命的真谛,用文字照亮了无数人的心灵;贝多芬在双耳失聪后,依然谱写了《命运交响曲》,用旋律诠释了“扼住命运咽喉”的坚韧。对于每个人而言,工作中的挑战、生活中的难题、人际关系中的磨合,都是成长的契机。正如汕尾的海洋文化所蕴含的包容与坚韧,面对风浪时,我们唯有迎难而上,在磨砺中学会坚强,在困境中寻找出路,才能让生命的过程更具韧性与力量。
活着的过程,是传递温暖与价值的旅程。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的体验,更在于对他人、对社会的贡献。孔子周游列国,传播仁爱思想,其学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张桂梅扎根大山,创办免费女子高中,用爱心点亮了山区女孩的梦想。作为普通人,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传递善意:对家人的关爱,对朋友的扶持,对工作的坚守,对社会的担当。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世界的暖流,让生命的过程更具重量与意义。
“既然终点早已注定,我们真正拥有的,唯有‘活着’这个过程本身。”不必为生命的短暂而焦虑,不必为未知的未来而迷茫。好好活着,就是珍惜每一个当下,在柴米油盐中品味生活的滋味,在风雨兼程中收获成长的喜悦,在守望相助中传递人性的温暖。让我们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生命的必然,以积极的姿态丰盈活着的过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让生命在过程中抵达真正的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