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照东江 ——彭桂的革命传奇征程 ◎戴镜兵 彭桂,原名丹,1903年降生于广东海丰县第三区亚前村的一户贫苦农家。在这个被贫困笼罩的家庭里,革命的火种却悄然生长——父亲和兄弟先后投身革命,他们的热血与抗争,在彭桂年幼的心中播下了改变命运、拯救苍生的种子。因家境贫寒,彭桂仅仅读了两年书,便不得不放下书本,回家承担起放牛的重担。16岁那年,为了生计,他跟随父亲前往香港,成为一名拖车苦力。此后,他辗转于香港、广州之间,每日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挣扎。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的蛮横霸道,见证了资本家对劳苦大众敲骨吸髓般的压迫剥削。那些衣衫褴褛却日夜劳作的工人,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同胞,让彭桂内心的怒火不断燃烧,他毅然立下誓言:投奔革命,救国救民!
投身革命洪流,崭露头角 1924年,彭桂在广州加入了人力车工会,并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很快被推举为组长。在工会中,他积极组织工人们开展斗争,面对工头的剥削、反动军警的殴打侮辱,他从未退缩。他深知,只有团结起来抗争,才能为工人们争取尊严与权益。每一次集会,他都站在最前面,激昂地控诉压迫者的恶行,用充满力量的话语点燃工友们心中的反抗之火。
1925年初,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前夕,黄埔军校学生李劳工来到广州人力车工人中,挑选60名海陆丰籍工人组建先遣队,为东征军担任向导。彭桂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他明白,这是实现自己革命理想的重要契机。东征军顺利进占海丰后,李劳工担任农军大队长,吴振民任教官。彭桂积极协助二人开展工作,他参与收缴陈炯明溃军枪支的行动,深入各个角落搜寻散落的武器;参与开办农军训练所,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次,彭桂带领10多名队员,在大液山下设伏。当陈炯明溃兵进入埋伏圈时,他一声令下,队员们如猛虎下山般发起突袭,经过激烈战斗,成功缴获几十支枪。此后,彭桂参加军事训练,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学习能力,不久便加入青年团,并被调任小队长。训练结束后,他领导的小队在镇压反革命、支援省港罢工、维护社会治安等工作中表现卓越,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支劲旅。6月,东征军回师广州,陈炯明残部趁机反攻海陆丰。彭桂率队坚守阵地,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他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们奋勇阻击,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彭桂凭借卓越的战功被提升为农军中队长,并光荣地转为中共党员,从此,他的革命信仰更加坚定,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1926年,在吴振民的率领下,彭桂南征北讨,活跃在镇压陈炯明余逆叛乱、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保卫农民利益的战场上。每一场战斗,他都冲锋在前,毫不畏惧敌人的枪林弹雨。5月17日晚,海丰县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举行慰劳农军活动,彭湃对海丰农军赞不绝口,称其为“全国的模范军”,这既是对全体农军的肯定,也是对彭桂等英勇将士的褒奖。这一年冬,农军招建模范中队,彭桂和黄强等担任教官。一次,彭桂担任值星官,精心策划并指挥了一场精彩的夜练。夜色中,他沉着冷静地下达指令,队员们迅速响应,行动整齐划一。这场夜练不仅检验了队员们的训练成果,更充分展示了彭桂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众人的钦佩。
逆境中的坚守与抗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蒋介石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面对敌人的血腥镇压,以张善铭为首的中共海陆丰地委果断行动,于4月20日夜成立东江特别委员会,指挥起义。4月30日夜,彭桂与林道文、杨望等同志积极响应,参加了全县统一行动的武装起义,为夺取政权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5月1日,县临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农民自卫军也正式改编为工农救党军。然而,敌人的反扑很快到来。7日,得知敌驻惠州十八师师长胡谦派兵进犯,救党军迅速开往海城东北红花地一带布防。9日,敌刘炳粹团悍然入侵,双方随即展开激烈战斗。当敌军发起第三次冲锋时,彭桂率领模范队扼守通往海城的关键阵地。关键时刻,他亲自走到大炮旁,熟练地装填炮弹、瞄准发射,随着一声声巨响,几个敌兵应声倒下,其余敌军见状,竟不敢再贸然前进。但由于大炮突发故障,且弹药所剩不多,救党军不得不撤出战斗。5月下旬,海陆丰地委和潮梅地委在陆丰新田商议决定,将海陆丰和潮汕撤来的农军合编为惠潮梅工农救党军,计划前往五华发展。然而,在行军途中遭遇敌军追击,部队被迫北上江西、湖南。与党中央和湖南省委取得联系后,农军与当地武装合编。不幸的是,后来在汝城遭到敌范石生部的突然袭击,东江各县农军遭受重创。彭桂手部受伤,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他化装成阉鸡佬,历经艰辛返回家乡。仅仅在家中停留一夜,他便急切地踏上寻找队伍的征程,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革命尚未成功,绝不能放弃!
海陆丰第三次起义取得胜利后,苏维埃政权正式成立。彭桂先后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五团副团长、兵士委员会委员、海丰县委秘书处军事科长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全身心投入到军事建设、农军训练、镇压反革命以及消灭反动军队等工作中。
1928年1月,红二、四师分路向紫金和潮普惠进军,海丰仅留下四师一个营和工农革命军驻守。1月24日,敌海陆丰守备队司令蔡腾辉妄图趁虚而入,入侵鹅埠、赤石。彭桂迅速率军配合红四师一个连,并会同三、四区赤卫队,对赤石的敌军形成合围之势。战斗中,他指挥若定,战士们英勇奋战,最终将蔡部完全击溃。蔡腾辉和海丰反动头子钟秀南惊慌失措,狼狈逃窜。此役,共打死打伤敌军近百名,缴获迫击炮1门,机关枪2挺,步枪数十支,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同年二三月,桂系军阀与蔡腾辉部勾结,以水陆四路重兵疯狂进攻海陆丰。3月1日,两县不幸陷落,党政机关被迫撤往山区。3月下旬,东特委机关转移到潮普惠领导暴动,海、陆、惠、紫四县成立暴动委员会,领导群众开展反“围剿”斗争。彭桂临危受命,担任暴委委员和海丰工农军独立师师长。在艰难的反“围剿”过程中,面对敌人的疯狂进剿,彭桂率领短枪队在高山密林中与敌人巧妙周旋,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多次成功避开敌人的围剿,并抓住时机袭击敌军。9月7日晨,敌军一个连悄悄包围了彭桂短枪队的营地埔潭。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彭桂和古鸿江沉着冷静,他们迅速组织战士们进入战斗状态,利用有利地形顽强抵抗。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成功实现安全撤退。9月21日,彭桂精心组织农军、红军及群众200多人,对赤石敌军发起奔袭。他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地形的优势,采用灵活机动的战术,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最终不仅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还成功保存了一支重要的武装骨干队伍,为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
重建武装,屡建奇功 1928年10月,海陆紫特委正式成立。1929年初,省委派陈郁来到海丰参加四县党代会,传达“六大”精神。在“六大”路线的指引下,特委积极发动群众,鼓励大家拿起埋藏的枪支,重整赤卫军,恢复武装斗争。彭桂积极参与特委和军委的战略部署制定工作,他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最终决定取消县的赤卫军指挥部,将骨干力量分散到各区领导武装斗争,并以黄羌为中心区域,在一、二、三、四区分别成立游击支队。彭桂亲自指挥三、四区的游击支队,他一边积极扩军,吸纳更多热血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一边抓紧时间训练,提高战士们的军事素养。在他的带领下,游击支队不断发展壮大,并多次主动出击,袭击敌人,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有效武装了自己。一次,他率领游击队向梅陇民团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他冲锋在前,战士们士气高昂,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人。民团在他们的猛烈攻击下,瞬间乱了阵脚,抱头鼠窜。6、7月间,为打通一、三、四区与公平区的联络通道,各区游击队和赤卫军在彭桂的统一指挥下,集中力量攻击高沙敌警卫队。战斗中,彭桂周密部署,战士们英勇奋战,经过激烈拼杀,成功消灭敌10多人,一举拔掉了这个阻碍交通的敌据点,为各区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彭湃在上海牺牲的噩耗传到海陆丰,军民悲痛万分,在白水磜召开追悼会。追悼会上,彭桂神情肃穆,他振臂高呼,号召全体官兵和工农兄弟化悲痛为力量,共同战斗,迅速恢复苏区,为彭湃报仇!他的话语如同一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复仇怒火和革命斗志。
同年十月初,根据广东省军委指示,由海陆惠紫游击队、赤卫军组成的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第四十九团在黄羌朝面山正式成立,彭桂被任命为团长,黄强任政委。四十九团下设三个营,各营骨干力量充实,为接下来的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当时,特委和军委将海陆惠紫划分为两个作战区域,并分别设立总指挥处,统一指挥红军和赤卫队作战。东北指挥处辖一、三营,负责陆丰、紫金、公平、高潭、可塘一带的作战任务。在东北指挥处的领导下,一、三营英勇奋战,成功击败了敌海军陆战队,先后占领石头坪、黄羌等地,极大地拓展了革命根据地。西南总指挥处辖二营,由彭桂直接指挥,负责海丰三、四区和惠阳地区的作战。彭桂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指挥二营先后攻击梅陇的水口,占领四区的鹅埠、赤石。接着,在他的精心部署下,又成功攻占埔心、炮仔等地,并将游击范围扩展到可塘、青坑等沿海平原地区。这一系列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迫使反动县长陈祖贻不得不放弃四区和鲘门、日中,退守海城、梅陇、公平等较大圩镇。四十九团的军威也因此大振,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12月3日,海陆惠紫特委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号召群众协同红军乘胜攻取海城,并将指挥重任交给彭桂。当时,红军仅有300余人,枪支200余支,但前来支援的群众多达上万人。战斗打响后,群众们在海城周围的山上摇旗呐喊,为红军助威,声势浩大。在彭桂的指挥下,红军迅速发起进攻,很快便有两路部队攻进城内。然而,敌人早有准备,他们调集了各区警卫队等共千多人加强海城防守。由于红军弹药不足,为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只好主动撤出战斗。尽管如此,此役依然救出难友几十人,打死敌警卫队大队长2名,中队长以下敌人76人,缴枪三、四十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12月中旬,为了使海紫苏区连成一片,四十九团又对高潭发起围攻。在彭桂的指挥下,红军战士和公平、高潭等地赤卫队密切配合,采取分路打援和正面强攻相结合的战术。夜间,他们扎起草人佯装守敌,引诱敌人开枪射击,以此消耗敌人的弹药;同时,断绝敌人的水道,让敌人陷入困境。经过十多天的围困,敌人粮食、弹药告罄,援军无望,士兵们也失去了斗志。最终,高潭被成功攻克。战斗期间,敌一路援军头子赖汉光被我军打伤后俘虏。彭桂命令战士们将他抬到朝面山医治,赖汉光伤愈后,彭桂又将他安全送走。我军这种既能攻坚又执行宽大俘虏政策的做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也使我军的威信进一步提高。到年底,四十九团发展至400多人枪,而反动派则军心不稳,陷入恐慌之中。
高潭克复后,特委决定集中全团力量继续战斗,并对军事组织进行调整。军委工作暂由特委主持,同时组织前方委员会随军作战,彭桂和古鸿江、黄伯梅、林军杰为前委委员,黄强任书记。此外,还建立和健全了连队的党组织,团部成立党的特支,营设支部,连设分支部,排、班设小组,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决定留一个连配合赤卫队牵制海丰、惠阳、紫金的敌人,大部队则由彭桂率领向陆丰挺进。至1930年4月,在彭桂的带领下,部队先后进攻新田、河口、陂沟、大坪、南塘、大安等地,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海陆惠紫重新建立了十多个区苏维埃政权。驻海丰梅陇、水口的敌警卫队,畏惧我军的强大攻势,主动与红军接头,愿作内应,最终30余名警卫队员向我军投诚。驻惠阳平海的敌海军陆战队士兵也不堪压迫,杀死敌军官后,前来海丰向红军投降。
1930年4月底,四十九团奉命开赴潮普惠保卫大南山苏区。5月,号称“铁军”的张瑞贵补充团来犯。在军事会议上,彭桂沉着冷静地分析敌情,果断决定坚守阵地打硬仗。他命令二营扼守拜金山,正面迎敌;一营坚守左翼制高点,伺机攻击;三营坚守右翼拜金山谷口;特务连配合大南山赤卫队埋伏在左侧山地打援。天刚破晓,敌人便向我军阵地倾泻了千多发炮弹,见我军毫无反应,又用重机枪疯狂扫射。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我军战士们沉着应战,耐心等待最佳战机。当敌军进入我军射程范围内时,彭桂一声令下,战士们如猛虎出笼般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敌人纷纷倒毙。但敌人依仗人多弹足,不断发起反复冲锋。这场短兵相接的恶战异常激烈,我军战士们英勇奋战,打到子弹耗尽,便用石头当作武器继续战斗。在这关键时刻,彭桂及时调派一个连增援,事先联系好的四十七团也赶来前沿阵地。我军抓住时机,反守为攻,夺过敌人的武器弹药,如潮水般猛冲过去,杀得敌军丢盔弃甲,掉头窜回惠来县城。我军乘胜追击,追至十多里外才收兵。这一仗,毙伤敌200多人,俘敌80多人,击毁敌迫击炮2门,缴枪300多支,子弹无数。群众们欢欣鼓舞,欢呼道:“铁军遇钢军,变成豆腐军”,还编唱儿歌:“红军四九团,打败张匪军,保卫大南山,威名震潮汕”,以此赞颂四十九团的英勇战绩。在此期间,四十九团编入以古大存为军长的红十一军,成为东江革命武装的重要力量。
7月,敌人不甘心失败,增兵海陆惠紫,惠阳、紫金各增一营兵力,还派出一个补充团和特务营进攻海陆丰苏区,敌警卫队、民团也纷纷出动,骚扰苏区。四十九团奉命回师击敌,驻扎河口时,海陆丰敌警卫队、民团纠集起来,向我军发起进攻。彭桂沉着应对,他以一路部队迎战敌人,故意诱敌深入,其余部队则出其不意地从侧面进行攻击。前头部队与敌主力短兵相接,双方相距仅数十米,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军大部队趁机出击,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经过数小时的激战,毙伤敌官兵约百人,缴枪百余枝,敌人几乎全军覆灭,仅存几十人狼狈逃窜。经此一战,海陆丰敌警卫队和民团对四十九团闻风丧胆。不久,四十九团发展至1000人左右,成为东江地区人数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主力团,为保卫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立下了赫赫战功。
是年初冬,四十九团又奉命调往大南山。此时,中央军委南方办事处主任李富春来大南山解决红军整编问题,闽粤赣边党代会也在大南山召开,邓发等许多重要负责人都齐聚于此。在李富春、邓发等领导的指导和参与下,彭桂率领四十九团在潮普惠地区纵横驰骋,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场激烈战斗,把敌人打得胆颤心惊。10月22日,敌驻流沙的李绍金警备中队小队长庞柱,不满敌人的反动统治,率众杀死李绍金和地方反动头子,毅然到大南山向四十九团投诚。彭桂亲自举行接收仪式,随后将这部分队伍编为第五连,并任命庞柱为连长。李富春看到彭桂指挥得力,作战经验丰富,决定任命他为第二师师长,并给他两个月假期,让他前往香港,一面治病调养身体,一面参加培训学习,提升军事素养和领导能力。
然而,彭桂到香港后,局势却急转直下。一团由于受“左”倾路线影响,采取了与敌军盲目拼消耗的错误战术,在连续作战中遭受重大损失。1931年2月,部队转战陆丰,在惨烈的战斗中,林军杰不幸中弹牺牲,这让彭桂痛心不已。得知消息后,他心急如焚,归心似箭,提前结束在香港的学习和休养,匆匆赶回部队。
不久,在中峒成立了第六军第二师,彭桂被任命为师长,南方军委办事处派黄强担任政委,二人还分别兼任一团团长和政委。虽然二师名义上指挥一、二团和独立营,但实际上因兵力分散等原因,主要指挥力量集中在一团。此时的一团,在经历前期挫折后士气低落,装备匮乏,作战区域又集中在东江西南,面临着敌军的重重围困和封锁。彭桂回到部队后,迅速深入基层,与战士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用自己的乐观和坚定鼓舞着每一个人。他重新整顿部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带领一团在海陆惠紫等县与敌人展开顽强作战,在艰难的环境中努力坚守着革命阵地。但随着敌人的不断进攻,红军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物资补给日益困难,人员也逐渐减员。至同年8月,部队仅剩500多人。根据新成立的东江军委的决定,部队进行改编,将原来的八个连缩编为四个连,尽管面临诸多困境,彭桂依然带领战士们咬紧牙关,坚持战斗。
1932年春夏,敌人对革命根据地发起了更为残酷的进攻。敌张瑞贵独立师在进攻大南山苏区的同时,张达师的骆秀礼、黄任寰两个团气势汹汹地扑向海陆惠紫。这次敌人不仅在军事上采取大规模围剿,还实施了惨无人道的焦土政策。他们所到之处,苏区的房屋被烧得片瓦不留,无辜群众被强行驱赶到平原地区。敌人强迫各地成立联团,修筑密密麻麻的炮楼,推行保甲制度,逐户登记户口,对苏区进行严密封锁,妄图断绝红军的物资供应,将革命力量彻底扼杀。
在敌人的残酷进攻下,苏区遭受严重摧残,控制区域日益缩小,军队的粮食、弹药等供给陷入极度困难的境地。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彭桂没有丝毫退缩。他紧紧依靠群众,积极探索新的作战方法。他将队伍化整为零,以连、排、班为单位分散行动,这样一来,筹饷、隐蔽等工作更加灵活机动。各小部队时分时合,相互配合,发动群众组成情报网,在各个山头放哨警戒,一旦发现敌人动向,便迅速传递消息,伺机发动袭击。彭桂还创造性地运用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打击敌人。6、7月间,敌人进攻埔仔峒,彭桂提前在敌人的必经之路埋设大量地雷,精心布置地雷阵。当敌人进入雷区后,瞬间爆炸声四起,敌人被炸得血肉横飞、鬼哭狼嚎,仓皇逃窜。为了节约宝贵的弹药,在银瓶山腰,彭桂组织战士们撬下巨大的石头,当敌人靠近时,便居高临下将石头推下,如滚滚洪流般砸向敌人。趁着敌人慌乱逃跑之际,红军战士们迅速出击,追击敌人并俘虏了不少敌军。这一时期,红军共打死打伤敌人百多名,有效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8、9月间,敌人继续从惠州增兵,海丰驻扎两个团,陆丰驻扎一个团,战斗愈发残酷。从大安峒、埔仔峒到朝面山、中峒、激石溪,以及陆丰的陂沟等苏区,都被敌人重兵驻守,炮楼林立。敌人还严禁群众上山割草,妄图困死红军。当时,红军团部驻扎在吊贡,另外两个连在公平、大安的苏区活动,弹药奇缺,生活条件更是艰苦到了极点。彭桂和警卫排的20多人,甚至连续两天都没有食物充饥。但在这种恶劣形势下,彭桂始终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常常和战士们围坐在一起,讲述自己过去经历的苦难岁月,分享曾经化险为夷的战斗故事。他鼓励战士们说:“我们从苦日子里一路走来,什么样的难关没闯过?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革命一定会胜利!”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个战士心间,激励着大家继续顽强战斗。
1933年1月10日,东特委召开扩大会议,对军委进行改组,任命朱炎为军委主席,彭桂、景惠、开芹、大章(中央派来的政治部主任)为常委,李良清、卢笃茂、赖长枝、秋桂、钟春、进开、古大存为委员。会议决定各团尽快集中,前往非苏区开展游击战争,命令一团到陆惠进行游击作战,二团在潮普一带活动。特委作出决定后,派大章、开芹前往陆惠成立新的军委,随后跟随一团和二团的一个连前往海陆紫地区。彭桂率领一团到达陆惠后,迅速向敌人发起进攻,一举消灭了大坪敌警卫队的一部分力量。敌人不甘心失败,急忙增兵反扑,彭桂与军委成员果断率部返回海陆紫。接着,特委决定让部队在海陆紫五华一带进行短期游击,之后经两河(陆丰的河田、河口)返回陆惠,或者由五华的龙村转至河婆再回陆惠;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就前往丰顺、梅县等地,最后再返回潮普揭或陆惠。彭桂和军委的同志们坚决执行东特委的指示,带领部队向紫金进军。在三江口、洋头和炮仔圩等地,红军与敌人展开多次激烈战斗,凭借着彭桂出色的指挥和战士们的英勇奋战,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随后,部队转战乌禽嶂,在这里,他们遭遇了紫金来犯的敌警卫队。彭桂精心部署,指挥红军战士们奋勇杀敌,经过一番浴血奋战,歼灭敌警卫队百多人,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然而,敌人很快调集驻海陆紫的军队联合起来,分路合围乌禽嶂。这场战斗异常惨烈,敌我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红军在激战之后,仅剩200多人。在彭桂、朱炎等的带领下,部队向紫金河源边界转移。但敌人穷追不舍,在转移途中,红军再次遭到敌军攻击。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许多红军负责人和战士壮烈牺牲,古大存不幸受伤,伤愈后不得不隐蔽起来,后来潜回西北。彭桂与朱炎、开芹等人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剩余的战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朱炎率领,转入紫金山区进行隐蔽;彭桂则率领另一部分战士返回岩石。回到岩石后,彭桂与东特委委员、海陆紫苏维埃主席林覃吉共同商议,认为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化整为零,于是决定把队伍再次分成小股力量,分别在山区开展活动。彭桂亲自带领10多人在大安峒隐蔽活动,他们在深山密林中风餐露宿,与敌人展开周旋。
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33年5月12日晚,叛徒马克训趁彭桂等人熟睡之际,残忍地进行行刺。彭桂这位为革命事业出生入死近十年的英勇战士,就这样倒在了叛徒的枪口下,年仅30岁。彭桂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足迹踏遍海、陆、惠、紫、普、潮、惠(来)等地,为创建和保卫东江革命根据地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