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长白山天池湖面的蒸汽腾腾,随着大风在水面盘旋,像水烧开一样,近日登上热搜。有气象人士分析,这种天气现象称为“海浩现象”,由于气温骤降,水蒸气凝结成水雾随风飘浮,由此便形成了蒸发雾,这种自然现象较为罕见。
中国海洋大学海雾研究团队是一个对海雾现象进行长期研究的专业团队,曾对“海浩”一词进行溯源。 10月23日,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教授高山红,其表示,“海浩”并非一种新的大气现象,准确来说应该被称为“蒸发雾”。 高山红称,“海浩”一词最早在媒体报道中被使用是2015年11月,辽宁大连的媒体曾刊发一篇名为《獐子岛海域出现“海浩”奇观》的文章。“经过查证,发现‘hai hao’是当地渔民的叫法,相当于方言,尚无文字记录,我们不建议这么叫,因为容易引起误解,会被误认为是新的大气现象。” 水面“开锅”并非孤例,青岛、大连多地曾出现 10月23日,长白山景区开放情况通告中提到:长白山北、西景区天池景点暂时开放,预计有多云或大雾天气,视天气情况随时关闭,天池预计晴有时多云,气温-10℃至-6℃,偏西风5-6级。 记者以游客身份咨询,景区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是正常形成的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冷空气和水面有温度差,当温差足够时就会形成,“只能靠大自然,没有办法人为预测(何时出现)”。 “水面开锅”现象并非孤例。据央视新闻,2021年12月24日,受到寒潮低温影响,辽宁省附近的渤海、黄海交界处多地出现海浩景观,海面上雾气缭绕,犹如仙境。 2023年12月17日,大连受寒潮天气影响,银沙滩附近的海面上出现海浩现象,海水如锅开般蒸腾。当年的12月21日,受连日来的寒潮影响,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依偎的黄海之滨海域现“海浩”景观,大海好像“开锅”一样,水汽蒸腾缥缈。 专家:非新的大气现象,实为蒸发雾 “海浩”一词来源于哪里?据中国气象数据网,“海浩”这个名词源自2015年11月27日发生在大连獐子岛海域,一次关于海面“热气腾腾”现象的报道。 2015年11月,辽宁大连的媒体曾刊发《獐子岛海域出现“海浩”奇观》,这是国内首次使用“海浩”一词。 对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气象学系教授傅刚带领的海雾研究团队,对所谓的“海浩”现象和“海浩”一词进行追根溯源。实际上,“海浩”一词是大连獐子岛一带的方言,表音不表意,但由于这一词汇触及公众知识盲区,故而流传广泛。 据中国海洋大学报,在对“海浩”一词的追溯中提到,大连长海县气象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老百姓将冬天特别冷的时候海上发生的“雾气腾腾”的现象称为“Hai Hao”, 这种叫法大概从他爷爷辈就有了。但他也告诉海雾团队成员,不清楚具体“Hao”字怎么写。 当时撰写报道的记者则表示,这种现象被当地人称为“Hai Hao”,但没有告诉她“Hao”字怎么写。她回到报社后与同事对“浩”和“灏”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最后决定用“浩”字。 在獐子岛工作多年的一名博士称,当地人称这种“雾气腾腾”的现象为“Chu Hao Le”(Hao 发音是二声,不是四声 )。这一现象在当地是口口相传的,尚未发现文字记录。在每年11月底至来年2月底,獐子岛海域海水水温为11℃到12℃,当冷空气来临,气温下降到-10℃以下时,海温与气温的差可达20℃以上,獐子岛附近海域容易“Chu Hao Le”,这个说法描述的是海上“雾气蒸腾、浩浩荡荡”的壮观景象。由于这一说法来源于当地人的口口相传,尚没有发现文字记录,故具体使用什么文字表述需要进一步考察和论证。 中国海洋大学海雾研究团队认为,“海浩”并不是发生在海面上的一种新的大气现象,而是严寒天气条件下发生在我国北部近海的平流蒸发雾(或蒸汽雾)。这种大气现象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比海水温度低得多的寒冷空气流经温暖的海面,引起海面强烈蒸发,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后迅速凝结为微小液滴,漂浮于海面附近而形成雾。 “所谓的‘海浩’,并不是一种新的大气现象,而是‘蒸汽雾’。”傅刚称,“就像下饺子时,水温高、气温低,看起来热气腾腾。” (九派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