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629|回复: 5

[海丰] 扎根乡土 热情创作——记海丰西秦戏音乐老编导蔡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0 13: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廉说,一个人要以什么为生,似乎是注定的。从1955年与戏有缘,至1994年退休,从艺40余载,为戏剧编导谱曲、创作舞蹈小品等不计其数。其中为西秦戏《三对面》的编曲,荣获省颁发的优秀奖;参与现代剧《杜鹃山》创编、谱曲,赴汕头地区汇演时获得优秀奖;编写现代儿童舞蹈《母鸡爱鸡仔》兼编曲,获汕尾建市十周年汇演三等奖。现为海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会员。

  土生土长的创编人才

  具有音乐天赋的他,读书时是班里的文艺骨干。同时,从小就听惯了村里村外古老的戏曲腔调,深受影响的蔡廉,虽然还是一个观众,但吹、拉、弹、唱已学有一手的他,初中一毕业就在白字戏班打鼓。从小浸淫在海丰县这个传统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蔡廉,对民间音乐、神诞祭事等风俗民情都很熟悉。在参与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中,他通过看、听、学、问、集,积累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各种乐器中,他掌握了弹、拉、吹、打的技能,这对他的编导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62年,蔡廉被调到海丰县西秦戏剧团。初到之时,他在“文畔”(弦乐)当一名乐手,弹三弦、拉二胡、大胡等。演武戏时,他就在“武畔”(击乐)听锣鼓经、并学会打小手锣。通过对文戏、武戏的了解,再请教老艺人等方式,学会了戏曲音乐的排场和用途。并着手记录西秦戏三种唱腔的曲谱,包括对“弦诗”和部分小曲的记录,为剧团积累了一些音乐资料。后来这些音乐资料还成为西秦戏“申非”时的材料。

  1962年底,蔡廉就着手排练移植剧目《双下山》。该剧写的是一个庵寺的年轻僧人和另一个寺庙的少尼在山路栈道相遇,一见钟情,两人冲破了封建牢笼的制约,牵手下山。男僧背少尼,涉坑过涧,下山还俗为民,过着平民幸福的生活。《双下山》进行编曲排练时采用了西秦戏的“二簧”唱腔,设计“平板连”和小曲,两者节奏跳跃、喜悦明快,使之更具有喜剧风趣的效果,得到了全体演员的肯定和赞同。

  1963年初蔡廉与严木田合作为《游西湖》编曲编导,其中,在“鬼怨”一场,李慧娘死后阴魂不散,一心解救裴郎,蔡廉运用秦腔的苦音,掺与正线曲调、间奏场用音乐,把怨恨凄凉的气氛渲染得十分真切,使主奏全剧音乐的严肯师傅说他越奏越过瘾,因为节奏紧贴剧情的起伏,让人很投入。演奏后反响强烈、久演不衰。《游西湖》是蔡廉对戏曲音乐进行改革创作的佳作之一,当时,他还创作了多首“弦诗”和间奏音乐,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秦香莲》这出戏是以唱腔为主,要为整出戏编曲,对蔡廉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做事认真负责的他,经过多次的研究和摸索,终于确定选择采用“正线曲调”符合该剧的内容格调。但“正线曲调”只有散板、慢板、流水和平板连,而全连戏每一场全是唱段、唱词,怎么办?他就采用曲板来设计,但曲板又不够用,他由此得到了启发,便创新了正线“中流板”即一拍子,这是对戏曲改革中一个创新的举措。《秦香莲》的曲调唱腔经过蔡廉的改革创新,随后在参加省第四届艺术节表演时,获得了嘉奖。

  1969年排练现代戏《江姐》一剧,《江姐》是歌剧本。蔡廉和严木田看了剧本之后,都认为适用于西秦戏的戏场。蔡廉为其谱曲。其中“红梅赞”是该剧的主题曲:红岩山上红梅开,千里冰川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激扬的旋律如何与西皮曲调相结合呢?经过一番尝试,蔡廉成功采用了按节奏揉进了西皮旋律,把“红梅赞”改编为西秦戏曲,由于效果好,得到了大家的称赞。还有现代戏《智取威虎山》,在“打虎上山”这一场,杨子荣高唱一句“穿林海过雪原气冲宵汉”出场,蔡廉采用了现代曲调与“西皮”曲调相结合,使其音乐节奏与旋律更加衬托出林海雪原的特定环境,使杨子荣骑马的舞蹈动作,效果更为完美。

  活跃

  在基层文化宣传中

  1971年,蔡廉调到县文化馆,经常下基层搞群众文化活动兼编辑工作。蔡廉说,群众文化工作包罗万象,什么都有,如戏曲、音乐、舞蹈、武术、美术、书法、工艺、猜谜、民歌民谣、节日庆典、民俗活动等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每逢节假日还要深入到学校、机关、厂矿、街道社区等组织文艺晚会。如“五一”“七一”“国庆”“元旦”“春节”等节日,都要组织文艺节目到红场公演。春节前,还要下乡发动落实“三班”即戏班、曲班、狮班等表演活动的组织安排,节后又要写总结汇报各地群众文艺活动开展的情况。

  有一年的大年初六,蔡廉与一位同事到联安公社调查群众文艺活动的举办情况,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又没车辆,两人只得徒步前往,到达后已接近中午,发现公社食堂没开伙,街边食档又没开张,两人只好饿着肚子开展调查工作。幸好蔡廉早有所准备,他在出门前往口袋里装了几块年糕,就在赶回海城的路上刚好把年糕当干粮,与同事充一时之饥。蔡廉感慨地说,当年他俩边走边嚼着年糕的情形,如今回想起来倒成了珍贵的记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们的工作不计报酬,经常以步代车到处跑,却不觉得累。最忙的时候,蔡廉曾一天跑过五六个村子,开展工作。

  在那个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时期,海丰县委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要求农村的生产大队都要建立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蔡廉便下到乡镇与当地宣传部门的有关人员,驻队组建文艺宣传队。组建宣传队伍起码要有台前的演员,二要有台后的乐队,三要组织节目,四要编排导演,方方面面,可想而知其工作量之大。蔡廉便常常忙得一个人要兼当几个角色,一开始忙于培训、辅导,又集编剧编导、唱腔表演、舞蹈音乐等于一身,还要发动群众自备自制服装道具等,忙得不亦乐乎。

  蔡廉到过联安、梅陇、陶河、红草、公平、可塘等乡镇协助建设队伍。一支宣传队伍建立之后,就要开始组织排演节目,他在期间排演了《在北京的金山上》《东方升起红太阳》《洗衣歌》等移植节目,由于大家都很努力,刻苦耐劳,表演热情高涨,每出戏都非常认真排演,演出效果好而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另外,蔡廉还要负责自创剧本,他写了《旅店新风》《前沿渔家》《李大婶探亲》等多个小品剧。在排演期间,有的乐手打得鼓来锣不响,有的演员表演动作、舞步台步、角色造型不规范,他就要手把手教练,样样都要耐心示范、讲解。除了演戏,还有什么小品、独唱、歌舞、快板、三句半、相声、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日夜排练,工作十分辛苦。

  蔡廉说,当时的海丰县文艺宣传队可以说是做到了乡乡有队伍,村村有锣鼓,时时有乐曲。如联安的下埔,梅陇的仓兜、红草的南汾、陶河的陶西、公平的八音、附城的联西、可塘的工交农场、小漠的水产农场、莲花笔架山的矿业社、海城的业余剧团等都拥有一支较为水平的文艺宣传队伍。

  2009年蔡廉还与蔡阳山先生合作编写了《海丰民俗乡情拾锦》第一集和第二集以及《海丰民间故事》等书。由于编写的内容通俗易懂,又是身边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读来亲切有趣,受到了群众的欢迎。

  如今,年近八十的蔡廉,仍然笔耕不辍,发挥余热,准备出版《海丰民间八音乐曲》。(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 郑冰利)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陂洋镇陂沟乡真君大帝〈吴爷公〉十年期大庆
[城事报料] 春节将至,陆城新夜景
[图看汕尾] 【摄影欣赏】印象内湖墟
[汕尾资讯] 《深圳特区报》专题报道:不忘初心努力创建区
[汕尾资讯] 我市举办精准扶贫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 确保各
[汕尾资讯] 深圳市领导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 推动项目加

发表于 2012-5-20 17: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victory:
发表于 2012-5-20 19: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是不是海丰县附城镇鹿境蔡那位?太有材了。
发表于 2012-5-20 20: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2-5-20 21: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2-5-21 21: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