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62|回复: 5

[汕尾] “一村一基地” 家门口脱贫致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6 19: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丰县黄羌镇合门村黄花菜地,村民忙着采摘。  
  村民蒸制黄花菜。
记者驻村:乡村幸福调查

  产业扶贫,是通过带动社会资金建设产业基地,发展完整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开发产品附加值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一种“造血”扶贫的体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不仅帮助了当地实现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建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贫困地区群众观念的转变。

  以中山对口扶贫汕尾为例,在帮扶地区已建设145个农业产业基地,发展种养面积近2万亩,基本实现贫困村脱贫的目标。目前,中山已全面铺开“一村一基地”建设工作,在对口帮扶80条贫困村,通过反承包等方式每村整合建设不低于100亩农业产业基地,并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业生产。

  ●南方日报记者 闫昆仑 发自海丰、陆丰、陆河 统筹:赵洪杰

  因地制宜,黄花菜一条龙


  建立黄花菜种植基地,并且成立经济合作社经营,村主任担任法人代表,各村民小组长为合作社成员,集体管理。

  6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海丰县黄羌镇合门村100多亩黄花菜越发显得翠绿,由于刚经历了一场强降雨导致的洪水,村民们在田间忙着除草。中山市国税局驻村干部林小星担心这场洪水会损坏秧苗,他吃完早饭,头顶着烈日像往常一样来到田间查看秧苗情况,全然不顾做过心脏搭桥手术的身体。

  临近退休的林小星2009年底受命来到合门村。原籍汕头的他对潮汕地区非常熟悉,因此上级选派他担任驻合门村工作组的组长。两年多过去,当地村民对扶贫干部的态度从排斥到感谢,最主要的原因,是林小星带领他的队伍帮助村民找到了一条快速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中山进行帮扶之前,合门村贫困户共有149户,贫困人口781人,村集体的纯收入几乎为零。

  林小星决定先抓干部队伍的建设。他组织村两委到中山考察新农村建设,还建立激励考评机制。

  在考察隔壁虎噉村时,他发现该村种植的黄花菜被国家认定为绿色A级产品,不仅见效快、效益好,而且收获期长达30年。他当即决定,利用合门村21亩自用地,同时反租村民82亩耕地,建立黄花菜种植基地,并且成立经济合作社经营,村主任担任法人代表,各村民小组长为合作社成员,集体管理。

  “我们采用‘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户’模式,按照‘226’的收入分配方案,20%利润是后续发展资金、20%是村集体可支配收入、60%发放给村民,并雇请贫困户到基地务工。这样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驻村干部黄连旺告诉记者。

  驻村工作组还鼓励村民自行种植黄花菜,每亩给予800元苗款补助。老林给南方日报记者算了一笔账:在改种了黄花菜后,2010年合门村村集体收入共8.9万元,2011年纯收入约22万元,“明年有望达到53万元”。

  由于黄花菜是季节性农产品,较难保存,在老林的带领下,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了一个以烘干黄花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并且以不低于保底价来统一收购黄花菜。

  荒地变“瀚田”,花木飘香


  开发现代花木种植基地、白鹜鸭池塘立体生态养殖和优质生猪养殖三个示范基地。

  在陆丰市大安镇翰田村,南方日报记者看到,几十亩的花木基地生长茂盛,而旁边不远处就是一片清澈的鱼塘,几只鸭子在塘边嬉戏。这就是中山市横栏镇与市经信局联合工作组打造的农业大观园。
  翰田村位于陆丰市大安镇西北部,属于山区贫困村。村内道路交通落后,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耕种,农业生产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多年以来,这里来过多个扶贫工作组,来来往往都无功而返,当地村民对扶贫工作一度产生了怀疑。

  中山市横栏镇花木是当地的农业品牌,被誉为南方最大的袋苗生产基地。结合翰田村实际和横栏产业优势,扶贫工作组制定了一条特色产业帮扶之路:开发现代花木种植基地、白鹜鸭池塘立体生态养殖和优质生猪养殖三个示范基地。

  工作组发动横栏一些大规模的花木公司,成立花木专业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首期投入50多万元,种植了6000多株鸡蛋花、2000多株非洲茉莉以及2000株剑兰等畅销品种,成功复制了横栏花木基地的先进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同时采用横栏镇种植大户拿订单、瀚田村直接供货的“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彻底解决花木销售的后顾之忧。按照花木基地产值计算,预计第一年,该基地销售花木就可以获利近50万元。

  按照贫困户家庭的人数多少,工作组将种植的花木分配给贫困户,由他们负责管理,花木销售所得归贫困户所有。曾经是贫困户的翰田村村民刘阿姨去年脱贫,她告诉记者,如今她在花木场打工,“做十天就可以赚600
元,一月就有2000多元的收入。”


  产品辐射带动农业产业化


  “一村一基地”的实施,不但增加了当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大范围覆盖贫困户增收,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产业扶贫,是贫困农民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的主要措施。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口帮扶要努力扶持贫困户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区域特色产业,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至少参加一个产业基地的生产经营或参加一个专业合作社。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确保在册贫困户有一个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就近参与本地产业化项目。

  南方日报记者走访了海丰、陆丰和陆河县的7条村。发现“一村一基地”的扶贫模式已经在汕尾普遍推广,在一些地区收到较为明显的成效。

  陆河县共光村是青梅之乡,2009年之前,这里曾经因为青梅丰收导致市场“供大于求”,果农遭到收购老板恶意压价,农民损失严重。扶贫工作组出资30万元建成青梅腌制加工厂,通过对青梅鲜果进行腌制初加工,延长青梅鲜果的保存和销售期限,错开青梅上市的时间,同时还对青梅的市场收购价格进行保护,每斤青梅的收购价比市场价多一毛钱,充分保证果农利益。

  扶贫工作组出资帮助海丰点石村建起白萝卜加工厂。点石村委会则以合作的形式,拟把建成的加工厂出租给当地龙头企业,引入华南农业大学技术进行产业深加工。通过产业化帮扶,点石村集体收入预计可达20万元,而种植萝卜的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也达8000元以上。

  “一村一基地”的实施,不但增加了当地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大范围覆盖贫困户增收,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尽管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毕竟农业是靠天吃饭,虽然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土地增收,但是遇上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也会导致作物减产,农民受损。”

  记者手记 激活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扶贫干部认为,产业扶贫重在长效帮扶,但在开始的时候,未必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也会导致一些村民操之过急,对扶贫工作产生不理解的情绪。

  “一村一基地”模式的提出,让双到扶贫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明晰起来。产业基地的选择和建设因地制宜,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扶贫单位自身的条件来确定。一位驻村干部告诉记者,如果没有这些引导,很多村民会盲目跟风,很容易导致“果贱伤农”。

  另一方面,产业扶贫虽初见成效,但由于农业本身的特殊性,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情况,而农产品的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也都存在着不够完善的地方。“双到”扶贫工作,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在如何进行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延伸产业链上来动脑筋、做文章。

  “‘双到’扶贫确实让我们做了实事,也确实让当地百姓得到了实惠。”李小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但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想办法解决。”

  对于劳动能力相对低下的贫困户,如何更好地保证他们的收益?一些用于长期发展的项目资金,如何保证正常合理地使用和监督?这将是“双到”扶贫工作下一阶段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只有激活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才能真正使扶贫工作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2012年06月26日  | 责任编辑: 牧蕊 | 来源:南方日报


该贴已经同步到 小阳光的微博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陂洋镇陂沟乡真君大帝〈吴爷公〉十年期大庆
[城事报料] 春节将至,陆城新夜景
[图看汕尾] 【摄影欣赏】印象内湖墟
[汕尾资讯] 《深圳特区报》专题报道:不忘初心努力创建区
[汕尾资讯] 我市举办精准扶贫驻村干部业务培训班 确保各
[汕尾资讯] 深圳市领导到深汕特别合作区调研 推动项目加

发表于 2012-6-26 19: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一村一基地” 家门口脱贫致
发表于 2012-6-26 23: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发表于 2012-6-26 23: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村干部不能把地拿去卖了  这是无良的:lol
发表于 2012-6-26 23: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花菜。。听说很营养。。。
发表于 2012-6-27 15: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