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
查看: 17142|回复: 0

[公益] 【爱心之旅】志愿者之思考篇:志愿者十诫(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1 00: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心之旅 于 2011-8-1 00:20 编辑

来自:爱心之旅社区     作者:德仲



几年的志愿者经历唤回我们身上天生赋有的那种热诚和善良。很多时候我们十指连心的做相同的事情,旨在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给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虽然做的事情有很多种,但所思所想相似。不用说到“忍辱负重”这么严重。至少是忙里偷着乐,用以前小学作文长说道的一句话就是:今天虽然很辛苦,但我们完成了某某事,心里还是甜滋滋的。志愿者组织毕竟是有一定组织形态的团体。人多了,问题也就相继而来。无须细说各类,似乎只要我们很本分地做好自己分到的任务,在无愧于心的基础上协调他人,帮助他人,便能称得上一个合格的团队了。以下的内容志愿者十诫可能与刚才的开场白无关,但并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滑稽手法。



其一,从“人”开始,在“人”的结束。有善意的发心和激情,才能真正选择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志愿者。可以说,社会责任感是完整的“人”应该具备的,从此可以推己及人,可以设身处地想的事实是虚无的开始。志愿者团队应该是踏实的。人是素有喜欢被人奉承吹捧的坏习惯的,但是很多时候,赞美的背后存在阴谋,那是一种非真诚的赞美、因此,谨慎对夸大的赞美。其实只要我们做的事情真的是善的美的,公道自在人心。假若以正义之名,超人之名叫你去做假打空的工作。那么类似传销,是心之传销,为有意识之青年所不齿。自我的定位只是一个平凡的人。而我们的队友也是人,因此没有工具之说。记得之前一个协会的某会长在竞选演讲的时候说要尝试做个leader。依笔者的看法是有所偏颇的:在这样的组织里面,只有策划者,调度者和执行者,有所谓的代表,但是没有领导。而且是大家都要轮流做这样的角色的。平等的观念是要渗入志愿者文化的骨髓的。假若组织内部尚不能平等相对,那一个队伍拉到外面去就是花枪了,是志愿文化的末端。大学校园里的志愿者身份仍是学生,假若为了假大空的所谓“任务”要用非人道的方式去让人做“超人”的事情,那就让它见鬼去吧。假若真的有个leader,碰到这样的事情,要做的是保护好那些和你一起的“人”,而不是媚上奉承搞政绩,就该到“人”结束。


于此有读者发现学生字眼。对于浅踏社会的笔者,也只能用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进行呼喊。但不管学生志愿者或社会志愿者,介于志愿者的包容性,都是志愿者一家。笔者认为有相互学习之处。



其二,虽想冲动写下去。由于午睡时间到,为避免之后文字出错乃至让读者误会。因此麻烦待续。谢谢。

青年志愿者协会在不断的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着。成长是是思考反思的过程。这正是我想说的:志愿者十诫。



其三:简单过场,丰富内容。志愿者的存在可能是为了缓和社会压力。如今的志愿者活动有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在作秀而不纯粹。其重要表现就在于走场,过场的戏份比正式的内容还要多。过场的事情多了,大概是会消磨志愿者的热情,滋生大家对志愿者真正作用和意义的怀疑的。好大喜功的人海场面经常喧宾夺主,亏在中国人多,大学生也多。把人力投入到这样的走场里面是一种莫大的浪费。如果过场是无法避免的,如同电影的片头,那么我们要努力争取的便是简单化,使之变成次要的而更为突出活动主体。我们经历过大学里很多讲座,报告和学生活动,皆借以排场为掩饰其无聊之本质。很多人都是敢睡不敢言,毕竟有时候动则牵扯记录,前程等问题。大家抱着种种目的:学习也好,无奈凑人数也好。要是大家是奔着服务他人的想法来的呢?落差难免会很大。让很多的人体味志愿服务的真正意义而非以志愿者的名义拖更多人浪费时间。这才能更好的宣扬志愿者文化。要是大家把志愿活动等同于以一个美名浪费人力物力,那就是有些许哭笑不得了,谈何壮大,谈何让有心的人有处使力。志愿的内容可以很多种,没必要什么都要敲锣打鼓,唯恐天下不乱。朴实无华是另一种内容的表现,另外,我们不是傀儡。




其四:混在一起,和而不同。“混”和“融”毕竟是有所区别的。比方说“鱼龙混杂”,那其中的鱼还是鱼,龙还是龙。要是融在一起。那就变成了金龙鱼了。笔者认为,在志愿者的组织里,“混”在一起,大家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是相互协调配合的。这样的形态是和谐的。但是为什么不同?混在一起不是融在一起,大家的鲜明个性依然存在。这样的团队才能更有活力。正是我们混在一起,且是志愿者组织,那么久没有必要玩什么厚黑谋权,也不用为了一个“和”的表面而导致有话难说,有话假说,有话不说的尴尬场面。




其五:本心权威,少谈政治。本心是志愿者的本心,不是官本位的本心。以志愿为权威判断一件事情的利害损益,大概好过用很行政化的标准去判断。志愿组织当是最有人情味的一种社会组织。我们的行动不自觉为社会的全面发展不缝隙,添砖加瓦。所以本心理应都是赤诚为人民服务的心。大不用和人说什么“这是在中国”之类的悲观的话。中国很好。但是没有必要事事挂着行政,志愿本也来源有识之士的自发自主。在这个组织里出现过一个不好的称呼:“老板”。这个是爱称吗|?还是个敬称还是戏称。大地震时,我们向路人募捐需要喊“老板”吗?校园志愿活动里,需要喊谁“老板”吗?假若真的敬重和感激,我们可以称呼为“先生”。我们的本心原是志愿,不是结巴。志愿的本心便是权威,也就没有必要处处冠以“某某人说”的开场白。可以套用禅宗的思维,直指本心,我们为人民服务。




其六:心着制服,诚惶诚恐。我的朋友曾经见到几个穿着志愿者制服的同学坐着爱心座椅,经人提醒却没有让座。那时我并不想找个“超级晕车”的理由为他开脱。我没有权利谴责他,但我有权力为之悲哀。一个人的失职可以是整个团队被误解的原因,但一个人的过错,他的团队不无责任。在很多时候我们说这样一句话:“穿上这身志愿者衣服你就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你的形象代表着整个志愿者团队的形象。”形象很重要,衣服也很重要,但除了形象我们要的是什么?我本想说这句话其实蕴含着一种难言的心虚。要是脱了这身衣服又如何?有的人身穿制服尚且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那些收队解散后的人呢?志愿者这身制服如果只是只起了一个约束的作用,那是何等的悲哀。这身衣服给我们的是责任,是安慰,是力量,也是激情。给心穿上志愿者的制服,切不要只为了拍一两张照片给自己的档案充实充实,让自己因为自己的高尚而感动感动。志愿者的精神可以深化到活动的形式之外,那时并不需要镜头焦点对着你,没有记者采访,不会有你的心上人看到,只是本质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你不会因此获得报道或者考试成功,但你真的做了一件踏实的事。诚惶诚恐有时候不是一种卑贱,是对自己信念的一种恪守和谨慎。而我们也需要把制服穿在心里,于生活中无时不记着自己的身份和发心。这样的志愿精神便能生活化了。




其七:不计报酬,不拒报酬。志愿者的誓词里面有一句是: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当然,这是理想状态。某些志愿活动存在一些无形,或者有形的回报。对比境外的一些义工组织,他们为义工提供生活报酬,我们是不计报酬的。然而人皆有私,有的人甚至是需要有一点补贴的。笔者曾参加广东省运动会残运会选拔赛的志愿服务,那时在酒店用餐,对比以往一群人在大马路边吃盒饭,我以为是天大的享受了。当有人评论道:这鱼不好吃”,于是一群人开始议论起来。究竟志愿者该不该嫌工作餐难吃,这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在我们既已接受了这顿饭的时候我们该不该嫌它不好吃,或者说心里委屈了。不计报酬诚然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一种发心,我们为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而志愿,不为其他目的。这样的志愿文化才会纯净。在此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志愿活动变得有偿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我们的本心。我们是志愿者,也只是志愿者。





其八:献身大爱,一生修行。这句话算是套话了。把志愿当成事业,奉行一生,修行一生,如果很多人都做得这点的话,我们的社会会澄清很多。任何宗教都有劝人为善的思想,西方的红十字会直接将十字架修改成标志。在伟大而古老的中国,我们素有讲求“仁义”的儒家教化,又如墨家的“兼爱”加上后开传入的佛家,他们都有与人为善的共同主张,我们素来不是虎狼之邦。物质化的社会环境让更多的人性的缺点暴露出来,我们变得贪婪,虚伪,自私。这是不由回避的事实。参与志愿,我们都不敢说自己有多伟大,只求能尽一己之力,给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不妨把这种参与变成一种习惯,修心一生。

其九。其九乃至到其N。这些烦请您深思。多谢指点。

[写于2010年6月]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2024年5月6日-5月10日“志愿在康园”
[城事报料] 2024年4月15日-4月19日“志愿在康园”
[城事报料] 2024年4月8日-4月12日“志愿在康园”
[城事报料] 2024年3月11日-3月15日“志愿在康园”
[城事报料] 2024年1月29日-2月2日“志愿在康园”
[城事报料] 2024年1月22日-1月26日“志愿在康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