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缘来缘去 于 2025-11-13 11:28 编辑
优撫长存 江山稳固
——《寻找失落的革命根据地》续:加速建设马鞍山根据地的建议
陈治赠 2025年11月13日
海陆丰农民运动从组织农会开展气贯长虹的民主革命,到1927年髙举武装革命的熊熊火炬,构成比较完整的光辉历史名垂后世。其中,今陆丰市西南镇安安村(原称马鞍山村),堪称海陆丰农民运动光辉历史的典型。本文按马鞍山村原称陈述不应忘怀的峥嵘岁月。
一、马鞍山村的地标:“静岚书室”的前生今世。
据《海丰县嘉靖志·屯田》记载: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制碣石卫于海丰,大安属驻军“屯田”之地。据马鞍山村刘氏《族谱》,马鞍山村时为“屯田”之处,马鞍山村刘、林、陈、罗4姓开基祖原系“屯田”将士,颜姓为原始村民,征为屯丁。明嘉靖中期(约1545年左右),“屯军”由轮防改为固定。随后,军粮改制为皇粮国税。马鞍山村刘、林、陈、罗、颜5姓,脱下军装,演变为马鞍山村村民。相同的命运,以及开山辟地,共建新家园的艰苦岁月,马鞍山村5姓村民,共患难同进退团结如一人。时称“红笔师爷”的刘氏宗贤(名韪待考)兴建了“静岚书室”,自任塾师。为五姓稚童提供读圣贤书,做有文化、有家国情怀劳动者的殿堂。“静岚”寓意为超凡脱俗,大气、智慧。这是马鞍山村最早的私塾(又称学堂),也是马鞍山村5姓村民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探索共同富裕的活动中心。
清末民初,天下大乱。“静岚书室”的传承人刘添盛(字刘安),牢记先祖兴建“静岚书室”的初心使命,续任塾师,善办学堂。弘扬乐善好施的家训家风品德,办事公道,扶贫济困。“静岚书室”总理乡里繁杂事务,刘添盛成为马鞍山村一言九鼎的主心骨。
海陆丰农民运动势如风火。1923年7月,刘添盛大力支持族亲刘明通建立马鞍山村农民协会,刘明通任会长。刘添盛首批参加马鞍山村农会,协助刘明通做好会员登记等事务。农民协会会址,先在刘氏二房祖祠。1925年4月,马鞍山村组建农民自卫队,队址在“静岚书室”,刘明通兼任队长,农会迁址至“静岚书室”,使用至土改。
灾年减租减息风声如潮。当时的农租,包含上缴政府的田赋和承租土地的地租二项主要内容。田赋以田产所有人(称地主或田主)按土地面积、类别和规定数量上缴政府。地租由租地耕种的农民(称之为佃农),收成按土地类别和约定分配。“洋田”(平原沃田)、“水田”一般是“主六佃四”或“主五佃五”。“山坑田”、“旱园”,一般是“主五佃五”、“主四佃六”、“主三佃七”。佃农只交地租,不缴田赋。在自有土地耕种的农民(包括地主)称之为自耕农,自耕农只缴田赋。约从汉代开始,田赋以乡里为单位,由乡里大户代收代缴。
农会初兴,是民众组合,不是权力机关。“一切权力归农会”,是武装革命时期的口号。马鞍山村约有三成家庭属佃农,多数佃农租耕刘添盛家庭的土地,一成家庭属雇农(长期雇工,食固定工钱,免交地租,免缴田赋),六成家庭属自耕农。自耕农的田赋如何减免,与地主无关。刘添盛主张由乡农会报请县总农会决定后禀报县政府批示,凭批示代收代缴。至于借款如何减息,是债权债务人双方的私事,刘添盛主张由双方协商解决,争议不休时再由农会出面公栽。只有佃户减租,才与地主息息相关。刘添盛主动将佃户租种的“洋田”、“山坑田”、“水田”、“旱园”四类土地的固定地租或年租数量,以及代收乡里的“公偿地租”(用于乡里公益)和“学田地租”(用于“静岚书室”开销)公告于众。佃户灾年如何减租,按实地勘查的灾损事实,由农会、佃户与刘添盛三方在“静岚书室”协商决定。刘添盛同悥退让,农会与佃户通情达理,佃户灾年减租事项,达成了按交租比例再减三至五成或免租的共识。对完全失收的佃户,刘添盛免费提供谷种。
马鞍山村佃户灾年减租减息举措,圆满化解了主佃利益矛盾,形成了和衷共济,共克时艰的和谐局面。马鞍山村农会被乡人誉为靠山,刘添盛被乡人誉为开明绅士,“静岚书室”被乡人誉为乡里的公秤。
1925年4月,马鞍山村组建农民自卫队。1927年4月30日,马鞍山村农民自卫队参加了海陆丰第一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实为和平起义),马鞍山村农民自卫队改称为赤卫队。“静岚书室”一直是农民自卫队、赤卫队的驻地,各类征战的指挥中心。所使用的枪支子弹、溜尖串、大刀、棍棒、红缨枪,连同治伤救急用的纱布等常用医药,均由刘添盛陆续暗中提供。马鞍山村村民完全是凭着一腔沸腾不息的热血,建设安居乐业美丽家园的顽强意志,紧跟共产党才有希望的坚定信念,传承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发扬祖先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出生入死的军人品德,留下可歌可泣的光辉史迹。“静岚书室”是马鞍山村革命根据不朽的标志。
“静岚书室”前世辉煌,今生却破败不堪,一派惨状。
二、马鞍山村革命根据的悲壮史实。
在那天下大乱的岁月,马鞍山村总人口不足500人。除数十人外出谋生,长年累月坚守家园乡土者约为400多人。按毎户平均5至6人的概算,马鞍山村约90户左右。1925年4月,马鞍山村组建农民自卫队,队员规模达70余人,1927年5月,马鞍山村农民自卫队改编为赤卫队,赤卫队员仍为70余人。复盖了马鞍山村八成以上家庭,形成了家家出兵,户户参战,一人出征,全家支持的慷慨激昂场面。数百人的大乡里全村投身革命,在海陆丰红色革命历史中实属罕见。
马鞍山村凭藉三面环山、东向螺河的地理优势和村民众志成城,赤卫队化整为零坚守家园、平时耕种、战时为兵又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自然优势,成为海陆丰著名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因而,马鞍山村赤卫队经常出征,承担艰苦的战斗任务。仅1927年5月至1928年2月不足2年时间内,马鞍山村赤卫队(含其前身自卫军)投身参加大小战斗30多场。一个乡里平均毎月参加一场以上生死搏斗的经历,堪称海陆丰红色革命历史最为光辉的一页。
1928年2月29日,马鞍山村赤卫队协同红二师,在洗鱼溪与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师展开遭遇战失利。国民党正规军(下称:国军)约一个团的兵力乘势围剿马鞍山村。近30名赤卫队员分别带领村民向山里安全撤退。44名赤卫队员殿后掩护拒敌。殿后拒敌的赤卫队员,凭着原始的粉枪与“三把连”,顽强抵抗国军近代的步枪、机关枪,其中21人弹尽被捕,23人突围脱险。马鞍山村遭敌人烧杀抢掠,成为废墟。一个400多人的大乡里一片死寂,连续“七夜七日无炊烟”的惨状,在海陆丰红色革命历史中可能再无另例。
被捕的21人被国军押到大安墟囚禁并遭受3天酷刑,宁死不泄露赤卫队大队长刘明通的藏身之地(约定战后的汇集点),宁死不泄露其他赤卫队员的姓名。其中:14人在大安墟被残忍斩首,7人在连夜押往东海途中被国军枪毙。马鞍山村一天之中牺牲21人,在海陆丰红色革命历史中有哪个乡里如此悲壮?
连同在其他场合牺牲的3赤卫队员,数月间马鞍山村赤卫队计有24名队员为革命捐躯,40多名队员流亡避难。如此惨烈,在海陆丰红色革命历史中,又有哪个乡里敢于作出如此巨大的牺牲?
革命火种不灭。流亡避难的赤卫队员,分别流亡香港、南洋等地,多年后陆续回到家乡,继承先烈遗志,延续革命烟火,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阶段再立新功(待续)。改革开放后,马鞍山村在世的老赤卫队员毎月领取民政局发放的革命军人生活补贴。如今,老赤卫队员相继辞世,只有他们留下的口述历史成为后人永志不忘的珍贵记忆。
三、固体强基,细节决定效果。
沉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马鞍山村自1922年间建立农会到1949年10月,经历了27年枪林弹雨的锤炼,生离死别的洗礼,终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翻身解放的欢呼声,唤醒了疮痍满目的旧乡里。村民满怀信心,激情充溢,高唱着《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雄壮歌曲,在建设安居乐业美丽家园的康庄大道上奋勇前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历经76年的努力,马鞍山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奠定了马鞍山村突飞猛进的坚实基础。如今,马鞍山村的人口发展到近4000多人,其中,约有近1000人在外拼搏,有3000多人在家乡耕耘故土。村民同心同德建设美丽家园。一栋栋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村里的路道全面硬化,宜居面积比解放初期扩大了4倍。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马鞍山人,以纯朴的乡土民情,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农村城镇化的崭新雏型。
新时代有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新时代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归根结底是:固本強基!目前,马鞍山村没有也不敢有明天就进入共产主义天堂的奢望。只有祈请地方党政,不要忽略马鞍山村这一名副其实的革命根据为建立红色江山作出的巨大贡献。支持马鞍山村将红色革命历史,融入农村城镇化建设。将马鞍山村打造成既有深厚底蕴的历史文明,再现红色革命历史的丰富丰彩,又彰显建设农村城镇化的雄心壮志,固本強基的时代亮点。村民強烈要求:
1、抓紧重光“静岚书室”。“静岚书室”兴建于明嘉靖年间,历经明、清、民国、共和国四代政权,风吹雨打近500年。不仅是马鞍山村的地标,沉淀着岁月沧桑,而且是陆丰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记载着山河巨变。共和国肇造实行土地改革,刘添盛家庭按解放前三年自有土地面积被评为“地主”,这是当时的政策规定。刘添盛家庭遭受不公正的对待,不是村民忘本不念旧情,而是阶级与阶级斗争气势汹汹,雷霆万钧,没有人敢雷越新政权的政治禁区半步。随后,“静岚书室”由集体修缮使用,也是大势所趋。文革时正座中厅作为民兵馆,左间为小卖部,右间为卫生站。改革开放,拨乱反正,“静岚书室”归还刘添盛后人(下称:业主)。由于新的用途定位举旗不定,管理缺失,以致屋顶坍塌,墙体穿孔,杂草丛生,破败不堪。
传闻业主有将“静岚书室”改建为私房公厅,安放其先祖灵位的想法,笔者认为万万不可。人们常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静岚书室”作为学堂,供奉孔圣长达500年,一旦改建为私房公厅安放其先祖灵位,区区魂魄,微弱萤点,与神圣光芒四射的至圣先师争位置,祖宗必将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子孙后裔必将世代不得安宁,对前途命运有百害而无一利。将学堂、神宮冠以私名使用,遭受报应的实例随手可拾。事实上,“静岚书室”之所以迟迟没有动工改建为公厅,恰恰是业主尊重玄学,不希望拿子孙后代的前途命运作儿戏,不希望世代相传热心公益关爱家乡的优良家风家训在业主这一代断送。
2、为遗漏的革命烈士补办烈士证。
在红色文化大普查中,马鞍山村在腥风血雨中献身的赤卫队员计有:在大安墟被砍头牺性的有14名,被国军押往东海途中遭枪毙的7人,其他场合牺牲的3名(刘乃双、刘明通、刘明送)共24名(赤卫队大队长刘明通一家4烈士),但发给革命烈士证书的只有14名,明显遗漏了10名。相关部门的解释是:遗漏的10名“无档案”。 “无档案”的原因不外三个:一是解放初期烈士登记时,烈士直系后裔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申报,或者是烈士无后,旁系亲属不敢直接及时申报,以致新政府的挡案没有录入。二是国民党档案无记录,如马鞍山村破村时,被捕的赤卫队员21名,在大安墟被砍头的有14名,影响巨大,众所周知,而且,国民党地方政权可能要记录在案报功领赏。被国军押往东海途中遭枪毙的7人,民间知之不多,国军可能不报,国民党地方政权无记录。三是普查时遗漏。
谁都清楚,红色革命的历史,来自二方面,一是历史档案记载,二是口传历史收集。海陆丰现在的红色专家遍地,没有一个是红色历史的亲身经历者,笔下的灵感和佳作妙文,大都是口传历史的演绎,真正依据历史挡案撰写的文章屈指可数。由此可见,民间的记忆、口传的历史就是珍贵的历史挡案。恳望相关职能部门,尊重马鞍山村红色文化协会提供的口传历史依据,为被遗漏的10名先烈,补发革命烈士证书。让革命烈士死能瞑目,忠魂安息,也让后裔心理平衡。
3、固体强基,既要激励民心的口号,更要温暖民心的福利。
马鞍山村的巨大贡献和光辉史迹,是海陆丰红色革命壮丽篇章中最为耀眼一页。长期来,地方政府对这名副其实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传颂千秋的红色文化村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大规模普查红色革命史迹至今,地方政府仍没有下拨分文建设经费。
踏入马鞍山村,最先映入眼前的是“静岚书室”,破败的惨状,令人心如刀割。漫步村内,24位烈士的故居基本上是残垣断壁,惨不忍睹,英烈忠魂无家可归,令人心寒。革命烈士的境遇如此不堪,不仅对烈士后代带来心理不平衡的严重影响,而且会使广大人民群众对继续革命、固本強基心灰意冷。(烈士故居仅举4例)
固体强基,既要激励民心的高亢口号,更要温暖民心的现实福利!地方党政不能光打雷不下雨。
笔者強烈呼请陆丰地方党政下拨建设经费,重光马鞍山村的“静岚书室”和烈士故居。同时強烈呼请汕尾市党政,分期分批重光辖地內所有的革命遗迹和烈士故居,兑现永远感恩革命先烈的郑重承诺。
笔者诚挚敬启:秃笔接触陆丰红色文化,明显越界,不自量力,谨向陆丰红色专家学者致歉。拙文初稿完成于2025/10/28,史料虽经多次反复校对,肯定仍有错漏,恳请前贤后秀斧正,不吝赐教。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