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049|回复: 0

[论汕尾] 海陆丰文化会消失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 小时前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下午下班后,乘坐6路公交车。公交车穿行在汕尾的街道,窗外是城市归家的车流与人潮,车内一段偶然的对话,却牵扯出方言传承与时代发展的深层命题。坐在前面的七十岁退伍军人操着带汕尾乡音的普通话,与四川籍司机的闲谈,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关于语言、文化与变迁的思考。

司机是四川人,1991年就来汕尾。他的一句“1991年汕尾95%的人不会说普通话,现在95%的人都会说”,精准勾勒出这座城市的语言变革轨迹。普通话的普及,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从校园里的标准授课到日常交往的顺畅沟通,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互联互通到对外交流的门户敞开,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打破了地域隔阂,为汕尾注入了发展活力。那位退伍军人也坦言,如今幼儿园就开始普通话教学,青少年回家多讲普通话,这种普及速度与广度,正是社会融合的生动写照。

但欣喜之余,退伍军人的忧虑更引人深思:“再过一两代人,汕尾人可能都不会说汕尾话了,海陆丰文化也可能消失。” 方言从来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是文化的活载体。汕尾话承载着海陆丰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历史记忆与思维方式,是咸茶、擂茶里的生活滋味,是正字戏、西秦戏中的艺术基因,更是汕尾人认祖归宗的文化密码。当少儿不再学说汕尾话,消失的不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与语言相伴的谚语童谣、民间故事、传统技艺,这无疑是文化传承的重大损失。

方言与普通话并非对立,而是可以共生共荣。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通用语言搭建沟通桥梁,而文化多样性则需要方言守护精神根脉。汕尾的语言变迁,正是许多城市的共同缩影:既要拥抱普通话带来的发展机遇,也要守住方言承载的文化根基。其实,二者完全可以并行不悖——学校推广普通话保障教育公平与沟通效率,家庭与社区则可以成为方言传承的主战场,长辈教孩子说家乡话,节日里用方言传唱歌谣、讲述典故,让方言在生活场景中自然延续。

公交车到站,退伍军人与司机的闲谈落幕,但关于文化传承的思考从未停止。普通话让汕尾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而汕尾话则让汕尾人记住自己从何处来。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既需要通用语言搭建发展的快车道,也需要守护方言这一文化基因库。唯有让普通话与方言各尽其责、相得益彰,才能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同时,留住城市的文化记忆与独特韵味,让海陆丰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让每个汕尾人都能在乡音里找到归属感,在通用语中拥抱未来。这,正是语言变迁背后,我们应有的时代抉择。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海陆丰文化会消失吗
[三唯论点] 汕尾的风,吹不散阶层的墙
[三唯论点] 一毫莫取守初心,清风两袖铸官魂
[三唯论点] 汕尾人当以孝为魂,让亲情温暖山海
[三唯论点] 汕尾退休人的好榜样
[三唯论点] 汕尾“文宣巧劲”:“百千万工程”的传播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