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手机成了我生活的“主宰”。清晨睁眼第一件事是刷手机,通勤路上低头紧盯屏幕,工作间隙刷短视频、刷社交软件,夜晚躺在床上还在指尖滑动,一天使用时长常常突破六七个小时。久而久之,奇怪的变化悄然发生:原本敏捷的思维变得迟钝,遇到问题反应慢半拍;眼睛干涩酸胀,看远处物体模糊不清;记东西转头就忘,重要的事情必须反复提醒;精神状态更是萎靡不振,总觉得生活浑浑噩噩,茫茫然不知方向。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决心做出改变,一份详尽的学习计划应运而生。每月选定一两本经典纸质书,每周划分具体阅读章节,每天预留固定的阅读时间,从哲学思辨到文学经典,从历史传记到专业知识,都一一列入计划。起初执行时难免有惰性,总想拿起手机“放松片刻”,但我强迫自己沉下心,指尖摩挲着书页,目光追随文字流淌,慢慢竟沉浸其中。
坚持一段时间后,变化令人惊喜。纸质阅读让知识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而是系统化的体系构建。读哲学书籍,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读历史著作,从古今变迁中汲取智慧;读文学经典,在文字世界里体悟人生百态。这些系统化的知识积累,让我不再对复杂问题感到迷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更重要的是,规律的阅读习惯带动了生活方式的转变,为了保证晨间阅读时间,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作息,告别了熬夜刷手机的陋习。如今的我,精力充沛,思维清晰,记忆力也逐渐恢复,自信心在知识的滋养中不断增强,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方向。
在这个数字时代,手机确实带来了便捷,但过度依赖的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长时间使用手机不仅会损伤视力、影响记忆力,还会让碎片化信息割裂思维的连贯性,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滋生浮躁功利的心态。
纸质书籍则截然不同。翻阅书页的触感、墨香萦绕的氛围,能让人隔绝外界喧嚣,专注于知识的汲取。系统化的阅读能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是碎片化阅读无法替代的。更重要的是,坚持纸质阅读能培养自律的习惯,规律的作息、专注的状态,都会让青少年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
手机是工具,不应成为生活的全部;碎片化信息是补充,不能替代系统化学习。对于每个人而言,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不妨适当放下手机,拿起纸质书籍。在字里行间沉淀心灵,在系统化阅读中增长智慧,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知识成为成长的底气。
当我们摆脱手机的束缚,专注于纸质阅读带来的丰盈,便会发现,生活原本可以如此充实而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