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汕尾监管分局的一纸罚单,将我市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推至公众视野。因贷款“三查”不尽职,该行被处以35万元罚款,这一处罚不仅是对单家机构违规行为的惩戒,更折射出监管层筑牢金融风险防线的坚定决心,为银行业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敲响了合规经营的警钟。
贷款“三查”(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作为信贷管理的核心制度,是银行防范风险的“防火墙”。贷前调查需摸清借款人信用状况与偿债能力,如同信贷“体检”;贷时审查要严格核验资料、复测风险,好比精准“诊断”;贷后检查需跟踪资金流向、防范用途挪用,堪称持续“康复监测”。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信贷资金安全的全链条保障。陆丰农商行此番被罚,本质是在关键风控环节出现了漏洞,可能导致信贷资金流向高风险领域,既威胁储户资金安全,也埋下区域金融稳定隐患。
35万元罚单的背后,是监管层“严监管、零容忍”的鲜明导向。近年来,从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罚没金额达210亿元,贷款“三查”不尽职始终是高频处罚事由。此次针对我市某农商行的处罚,延续了“发现即查处”的监管逻辑,彰显了监管部门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的效能。对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其服务对象多为“三农”主体,受经济波动影响更大,贷款风险本就相对较高,更需严守“三查”制度,而非为追求短期业绩放松风控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违规暴露了部分中小银行内控管理的共性短板。一些农商行存在重业绩、轻风控的倾向,内控岗位设置不合理、制衡机制缺失,导致“三查”制度流于形式,人情贷款、资金挪用等问题有机可乘。某农商行的案例再次证明,金融机构的稳健发展不能依赖“规模扩张”,而应立足“风险可控”。若忽视贷前尽职调查、简化贷中审查流程、放弃贷后跟踪管理,看似节省了运营成本,实则可能引发更大的信用风险,最终得不偿失。
筑牢金融安全防线,既需监管“亮剑”,更需机构“自省”。对银行业而言,首先要完善内控机制,实现调查、审查、检查三权分离、相互制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个人;其次要强化科技赋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精度,破解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难题;更要培育合规文化,摒弃短期功利思维,将审慎经营理念贯穿信贷全流程。
35万元罚单数额不大,警示意义却深远。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唯有坚守合规底线、扎紧风控篱笆,才能让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实现金融安全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这既是对某农商行的警醒,也是对所有金融机构的深刻启示:风控是金融机构的生命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