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发展 强区富民兴村——城区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奋力实现“三年初见成效”

发布者: 汕尾资信 | 发布时间: 2025-5-13 09:13| 查看数: 2526|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产业兴旺是县域强、百姓富的关键所在。自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城区积极响应,将其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城区锚定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聚力推进强县促镇带村,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企业乡亲齐发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浓厚氛围。
  三年间,该区围绕产业发展精准发力,在产业布局、政策扶持、平台建设、富民兴村产业培育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多点开花,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城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微信截图_20250513091211.png
捷胜海兴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

精研产业布局
勾勒特色经济版图
  在产业布局上,城区精心规划,划分出4个特色产业片区。
  北片高端产业集聚区紧紧依托高新区,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融合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算力产业,构建起“2+2”产业发展格局。2023年以来,晶创电子、西迪特科技等19个产业项目相继投产,新增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北片区域正逐步成为高端产业集聚的热土。
  东片商贸物流集聚区发展迅猛,信利城市广场、信利中央广场等商圈日益成熟,二马路、三马路的夜间经济商业街热闹非凡。2023年,城区入选“国家级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县”,中心城区综合商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引擎。

   微信截图_20250513091219.png
海洋牧场项目。

  西片海洋经济产业区聚焦海洋资源开发,全力打造长沙湾海洋牧场经济带。国内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华润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已进入实质运营阶段,总投资1.55亿元,为城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此外,该区还着力打造晨洲蚝、紫海胆、海鲡鱼、海马“四鲜”品牌体系,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增效。

   微信截图_20250513091229.png
二马路商圈。

  南片休闲康养旅游区充分发挥山海湖城的资源优势,串联金町湾、品清湖等地,持续推进美丽公路景观提升工程,打造滨海旅游黄金海岸。金町湾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旅游度假区,2024年,城区(含红海湾)被列为全省整县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试点,“山海湖城·冬养汕尾”品牌愈发响亮。

筑牢产业平台根基
赋能区域经济腾飞
  为扶持产业发展,城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招商、金融、科技、人才等多维度提供支撑。这些政策如同“及时雨”,助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2024年规上产值达272.38亿元,同比增长9%,信利光电、信利半导体还成功入选“2024年广东省制造业500强”。现代农业也实现了提质增效,海洋渔业加速转型升级,从种苗繁育到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完善。“土特产”品牌越来越响,“凤山红灯笼荔枝”等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行列。
  产业平台建设是城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新区省级重点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不断强化,2023至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持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10亿元,道路、标准厂房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汕尾高新区产业集聚地(红草片区)发展迅速,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3年增长60.91%,重点项目投资增长,新增多家规上工业企业。深圳光明—汕尾城区共建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园区规划编制高质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开展。

深耕富民产业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富民兴村产业在城区多点开花。省级水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带动农户就业1061户,园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283.75元。红草镇生蚝产业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全链条,2024年生蚝产值近8亿元,养蚝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约102万元。捷胜镇紫海胆特色养殖科技赋能成效显著,预计2025年紫海胆种苗年产量可达2000万粒、产值超1000万元。
   微信截图_20250513091237.png
  晨洲蚝干加工。

  近年来,城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品清湖、金町湾等景区周边风貌不断提升,打造出“滨海祈福·红色乡村”等多条省级旅游精品线路。2023年以来,该区接待游客数年均增长53.8%,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9.3%。食品加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产能与当地特色农产品产量相匹配,精深加工占比不断提高。现代海洋牧场规模扩大,渔业产量和产值逐年稳定增长。跨境电商稳健发展,创建了市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出口规模达18.43亿元。
   微信截图_20250513091251.png
  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大厅。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23年以来,城区引进126个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46.01亿元。通过靶向招商,精准引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等领域项目;联动招商,构建多方联动格局,成立风险补偿金;提升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全代办服务,压缩审批时间。众多项目的落地投产,带动了就业增长,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展望未来,城区将持续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不断完善产业发展体系,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政策支持,提升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培育更多富民兴村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产业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城乡居民,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大步迈进,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沉睡农房”变身“黄金屋”
——城区创新托管运营机制破题城乡融合新路径

  日前,城区红草镇亚洲村数字化乡村实践项目运营启动签约仪式在亚洲村文化中心举行。该项目是城区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创新实践,更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村企协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近年来,城区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创新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机制,成功让“沉睡农房”变身“黄金屋”。记者近日深入红草镇亚洲村和马宫街道新北村,探寻这一创新举措背后的故事。
  走进亚洲村,青砖灰瓦的民居群落间,修缮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曾经因人口外流而沉寂的“空心村”,如今正朝着“研学+康养+青年社区”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试验田华丽蜕变。
  据红草镇亚洲村党支部书记陈永龙介绍,亚洲村创新采用“强村公司+全托管运营”模式,村集体成立平台整合闲置房屋。目前,强村公司已将25间闲置房屋统一整合,正在进行外立面修复和结构加固,未来它们将摇身一变成为研学中心、青年驿站和私房茶馆等。该村还以“研学教育+康养产业+青年社区”为核心,串联高新区产业资源与红色文化,打造四维研学矩阵。
  亚洲村还与市研学旅行协会达成战略合作,预计年导流学生超2万人次。毗邻村落的亚洲文体中心也即将投用,其足球场、篮球场举办的赛事将进一步为乡村注入活力。
  在12公里外的新北村,同样呈现出一片蓬勃发展的景象。连接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与村庄的道路即将贯通,届时3分钟就能从华师走进村里,新北村将成为华师的“校门第一生活圈”。
  据了解,新北村规划100栋闲置农房进行升级改造,10栋即将被改造成艺术家小院,木工坊的雏形已现。未来,这里将打造高校生活服务区、山海文旅体验区与青年共创孵化区,成为“非网红化”的善意经济样本。新北村建立了“校村共建、商民共治”机制,制定《商户公约》《微笑服务白皮书》,推行“社区积分制”“善意经济评价体系”,让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
  这一创新机制,离不开“政府引导+慈善赋能+市场运营”的三维架构。亚洲村和新北村通过不同的模式,以租金、股金等多元收益分配方式,确保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引入专业力量为村庄提供规划设计、运营指导、资源对接,并建立“运营前置”机制,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在这场乡村振兴的实践中,亚洲村将15栋闲置民居改造成“民宿+青年驿站”复合空间,联合团区委策划“青年夜校”,吸引人才反哺乡村;新北村与华师共建“乡村振兴传播基地”,设立“社区营造学分”,还开发“社区盲盒体验”,让游客预约村民家宴、随渔民赶海,推动城乡互动从“观光”走向“共生”。
  城区以亚洲村和新北村为试点,通过闲置农房市场化托管运营机制,不仅实现了乡村空间的重塑,更促进了城乡要素的深层交融。未来,城区将继续探索创新,为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经验,描绘出更加美好的乡村发展新画卷。

来源:汕尾日报
记者:张文滨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