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前启后,抗日救亡

发布者: 无脚蛇 | 发布时间: 2025-8-9 12:28| 查看数: 3214|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25-8-9 13:15 编辑

微信图片_2025-08-02_232028_476.jpg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南门红色文化街,正以"红色热土、英雄人民"主题刊栏,静静讲述着海丰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

微信图片_2025-08-09_122632_178.jpg

微信图片_2025-08-09_123250_786.jpg

从大革命时期说起,以彭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扎根这片土地,带领劳苦大众掀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烽火延续至抗日战争时期,海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赓续革命火种,以热血与赤诚投身抗日救亡洪流,用不屈的斗争精神延续着红色血脉。
解放战争年代,海丰革命力量如星火燎原般蓬勃壮大。在党组织的引领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下,革命者们前赴后继,最终在民族解放事业的征程中赢得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无数海丰儿女接续奋斗,投身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如星河群星般绽放光彩,成为国家发展栋梁。
这些厚重的历史片段,生动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钢铁意志与无私奉献。铭记这段峥嵘岁月,既是对为民族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先辈们的深情致敬,更彰显着海丰人民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如今,这条红色文化街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正分段铺展讲述着海丰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拼搏奋斗的红色故事,让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微信图片_2025-08-09_123808_246.jpg

(二)承前启后,抗日救亡

1935年腊月的南湖湖畔,乌云压境,寒气刺骨。蓝氏书屋内,一盏煤油灯的微光映照着五六张坚毅又严肃的脸庞,他们压低声音又激烈地讨论着——那是大革命失败后九死一生的老党员蓝训材、刘腾光、钟娘永等人。他们从南洋辗转归国,虽历经英殖民当局的迫害,却未熄灭心中的革命之火。当几双大手在昏暗灯光下紧紧叠握时,寻找党组织,恢复革命斗争、开展抗日宣传的誓言,如同破土的新芽,在海丰大地的冻土下悄然萌发。
这些从血与火中走来的革命者,深知唤醒民众的第一步是寻回失散的革命力量。随后刘腾光回陆丰开展革命活动。蓝训材与钟娘永他们踏遍公平、黄羌、青草马宫、海城周边赤山等地,寻访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农会会员与烈属。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红色村庄进行“三光政策”的摧残,焚烧房屋,屠杀革命群众,白水湖村大革命时期这座曾有两三百人的红色村庄,国民党反动派将房屋尽毁,幸存者不足百人。但劫后余生的群众眼中,仇恨的火焰与对革命的期盼从未熄灭。蓝训材等人鼓励群众,等待时机恢复斗争,并进行抗日思想动员,他们不仅唤醒了革命记忆,更将抗日救亡的思想播撒到红色乡村。

微信图片_2025-08-09_124427_144.jpg

在进行革命活动时间,他们巧妙利用关系,将被没收的农会地产拨作教育经费,在乡村创办免费小学,让农民子弟在识字明理中孕育新的希望。向群众宣传红军长征胜利、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宣讲“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和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的爱国主义宣传,坚定党员的革命信心,鼓舞进步青年的爱国情绪。
1936年9月,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的成立。蓝训材等人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恢复组织关系的那一刻,这些在黑暗中跋涉多年的战士热泪盈眶。蓝训材挥毫写下“莫怨冰封今作消,潜龙一跃出云霄,千年積雪化甘泽,洒遍人间起赤潮”的诗句,字里行间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豪情。中共海陆丰党支部随即成立,蓝训材任书记,姚务科、姚山等进步青年相继入党,公平、黄羌等地的党组织先后恢复。1938年5月,海陆丰区工委成立,当南工委尹林平在龙山村听取蓝训材汇报时,鼓励党员要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群众运动。郑重、王文魁先后在汕尾可塘建立党支部。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成立。郑重按省委指示,回海丰统一海陆丰党组织,成立海陆丰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中共海陆丰中心县委,书记郑重。蓝训材外调龙川工作。
1938年,大亚湾的炮声揭开了日军南侵广东的序幕。曾生领导的宝惠抗日游击队与王作尧的东莞模范壮丁队,如两把尖刀插入敌寇心脏,却也引来国民党当局的反共疯狂围剿。1940年3月,在敌军重兵围追下,游击队伤亡惨重,党组织决定将其东移至革命根基深厚的海丰。
  这支疲惫却坚韧的队伍,一路突破封锁来到大安峒时,海丰党组织早已严阵以待。党员们带领战士翻越布格岭,来到莲花山埔仔峒、把部队化整为零,隐蔽在九龙峒及公平旧墟村、黄羌石山村等地。村民将游击队员视为亲人,把他们迎入家里,与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劳动。都说农村人散漫爱嚼舌,在危难时刻这些红色村庄更象钢铁般的战斗团体。
当国民党军队穷追至海丰,这支抗日队伍如融入大地般消失得无影无踪,敌人在挨村挨乡搜查时,抓获两名来不及隐蔽的女游击队员,村民农妇竟紧紧拉住,抱住这二名女队员,哭喊着“这是我女儿”“这是我儿媳”,冒死相认;游击队里有个姓叶的伤员叛变,带领敌人搜捕游击队,村民们异口同声“只见村里的牛儿,没见外来的游击队”,任凭敌人威逼,始终守口如瓶,否定没这回事。敌人抓走28名群众,包括保长甲长。公南村村长、中共地下党员钟娘永毅然变卖自家田地,上下奔走,终将乡亲们赎回。没有报酬,没有许诺,这些村民却甘愿冒着家破人亡的风险,用生命守护着这支抗日队伍。数月后,这支抗日武装在海丰经历重重艰险,却不损一枪一人,完整回归奔赴抗日战场。

微信图片_2025-08-09_125903_298.jpg

1941年底,香港沦陷,何香凝、柳亚子等爱国民主人士与文化名人困于危城。党中央紧急部署抢救行动。海丰的革命者和爱国人士也迅速动员起来,在香港,中共党员谢一超以海丰同乡会为爱国人士建立逃难落脚集中点,组织爱国商人备船接应;廖承志亲自嘱托他护送何香凝、柳亚子等人。在澳门,柯麟通过镜湖医院安排文化人士隐蔽转移;在惠阳,老红军彭沃率队突破日军封锁线,往返护送300多名爱国人士;在龙川,蓝训材作为粤北省委交通站站长,奔波于惠州、海丰、龙川之间,建立安全接应通道。当何香凝、柳亚子在马宫、汕尾上岸时,海丰县委书记谢创与蓝训材亲自接应,将他们安置在青草“胜昌楼”“成兴楼”。爱国商人的热情款待让何香凝深受感动,挥毫画《虎啸南岳》国画等,柳亚子则写下联赋,送给村民。为掩护被国民党通缉的柳亚子,党组织辗转将其隐蔽于山区,最终由蓝训材谢一超、袁复等人护送至安全后方。

与此同时,海丰知识青年掀起抗日宣传热潮。郑重组织“广州学生驻乡服务团”,翁域、王文魁、姚山等成立“海丰县青年抗敌救亡同志会”,旅港同乡会救亡工作团、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等相继到来,爱国进步学生在中共党员引领下,相继成立许多社团,周权等组织义激社,蓝务博等组织星星社,陈宇组织轰轰社,宣传党的抗日方针。“飞机嗡嗡,大炮隆隆,敌人要打俺海丰,惊无用,跑更戆,大家团结起来打冲锋”的童谣响彻街巷,白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让观众泪湿衣襟,墙标、壁报如雨后春笋。当日军飞机轰炸汕尾、海城时,青抗会会员冒着炮火救护伤员;1939年台风肆虐,他们严防官员贪腐,将募捐物资直接发放灾民;天花流行时,救亡工作团免费为群众种痘送药。1941年3月日军入侵,吴展、蓝务博等14人组成战场工作队,筹运物资支持国军,更在国军失利时组织渡船撤退,并处决汉奸,展现了敌后斗争的智勇双全。

微信图片_2025-08-09_125922_185.jpg

1941年6月惠海行商护路队成立,第一中队驻惠阳,第二中队驻海丰大安峒,队长张建南,是共产党掌握的武装队伍。1944年,日军再次入侵海丰,国民党县政府望风而逃,海丰中共党组织毅然扛起武装抗日的大旗。开展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打击日军。1945年1月,“抗日救乡,人人有责”的口号响彻赤山,海丰县抗日救乡队正式成立,青年们踊跃参军,2月份救乡队与东江纵队、海丰自卫队汇合开往赤石等地对日军作战。救乡队出发活动之际,蓝训材赋诗壮行:“忍看芦沟晓月残,胡骑踏碎汉江山,救乡威夺龙城将,一夜楼兰奏凯还”。将民族仇恨化作战斗豪情。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在大安峒成立,救乡队与海丰自卫队(由惠海行商护路队改编)纳入其建制,成为海丰敌后抗战的核心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8-09_131406_502.jpg

  4月,海陆丰中心县委在大安峒召开各界人民大会,宣告海丰民主抗日县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海丰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进入新阶段。东纵六支队与救乡队紧密依靠群众,在青坑、沙港、可塘、赤石公平、东笏等地对日军展开袭击、埋伏、进攻、捕杀等战斗,打击日军嚣张气焰。缴获大批枪枝弹药,马匹物资,击毙俘虏多名日伪军,处决汉奸,并夺回商家被掠物资归还商家,深受群众支持拥护。同样有许多抗日将士为民族解放英勇捐躯。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海丰城乡一片欢腾。然而,国民党反动派随即发动内战,龟缩山区的钟超武等国民党部队立即下山偷袭抗日县政府,屠杀抗日将士和群众。东纵六支队奋起反击。经国共谈判,按党中央指示北撤山东,留下小股武装在海丰山区,隐蔽精干准备长期斗争。海丰的抗日救亡运动,至此完成了从承续大革命精神到开启解放战争序幕的历史使命。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资讯推荐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