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25-8-7 21:01 编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南门红色文化街,正以"红色热土、英雄人民"主题刊栏,静静讲述着海丰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
从大革命时期说起,以彭湃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扎根这片土地,带领劳苦大众掀起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亲手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烽火延续至抗日战争时期,海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赓续革命火种,以热血与赤诚投身抗日救亡洪流,用不屈的斗争精神延续着红色血脉。
解放战争年代,海丰革命力量如星火燎原般蓬勃壮大。在党组织的引领与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下,革命者们前赴后继,最终在民族解放事业的征程中赢得全面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无数海丰儿女接续奋斗,投身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如星河群星般绽放光彩,成为国家发展栋梁。
这些厚重的历史片段,生动镌刻着革命先辈的坚定信仰、钢铁意志与无私奉献。铭记这段峥嵘岁月,既是对为民族解放事业舍生忘死的先辈们的深情致敬,更彰显着海丰人民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如今,这条红色文化街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正分段铺展讲述着海丰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拼搏奋斗的红色故事,让初心与使命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一)试问苍天,敢为人先
1919 年,当“五四”运动的号角在北京吹响,时代的浪潮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海丰学生举行大规模集会游行,他们以笔为剑,以声为号,通电全国,强烈抗议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高呼抵制日货、严惩卖国贼的口号。彭湃更是以血书“毋忘国耻”,那殷红的字迹,不仅是对海丰人民爱国意志的激励,更是对整个时代发出的呐喊。
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重重困境。国家积贫积弱,列强肆意侵占割据;政府腐败无能,军阀混战不休;贫富阶级两极分化严重,千年封建制度及观念如沉重枷锁,使广大民众思想麻木,社会陷入落后贫困的禁锢之中。面对如此危局,海丰的知识分子们没有选择沉默与退缩,他们组织起不同的社团学联,开启了艰难的探索之路。彭湃、李国珍、林铁史等有志青年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深入探讨苏联十月革命的经验,试图从中寻找拯救中国的真理。彭湃在深入研究中敏锐地认识到,中国农民占人口多数,社会革命的成功必须依靠农民的力量。只有消灭剥削阶级,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人人平等、多劳多得,才能充分激发农民的劳动力与生产力;只有破除封建观念,普及全民教育,提高文化水平,让民众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才能抵御列强侵略,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平等、人民幸福。
然而,理想的实现之路布满荆棘。当时的农村,农民们在地主恶霸的压迫下,生活苦不堪言。他们日夜操劳,一年的劳动收获大部分都被地主剥削阶级无情夺走,自己却在饥寒交迫中挣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彭湃从日本留学归来后,积极宣传发动农民革命,却发现困难重重,成效甚微。他深感“背后绝无半个工农”,仅仅依靠理论宣传远远不够,必须深入农村,走到贫苦大众中间去。于是,他毅然脱下洋装,换上朴素的农民服装,带着留声机走进乡村。他与农民拉家常、谈困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农民生活艰难的根源。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懈努力下,他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五位农民,中国第一个由共产主义者领导的海丰农会——六人农会,在彭湃的得趣书室宣告诞生。
六人农会成立后,彭湃以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精心制定农会的理念宗旨和纪律章程。农会会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分赴各个乡村进行宣传动员,鼓励农民为改变命运、争取劳动成果而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六人农会就像一颗火种,迅速点燃了农民心中的希望,在海丰大地蔓延开来。不到半年时间,全县已发展 12 个农会,会员人数达到 16600 人。1923 年元旦,海丰总农会在龙山妈庙成立,彭湃、杨其珊分别担任正副会长。他们向全县农会会员发出号召:“万众一心向前,打倒贪污豪劣,帝国主义军阀,专吸人民膏血,工农联合奋斗,敌人完全消灭”。这铿锵有力的话语,凝聚着农民们的共同愿望,也标志着海丰农民运动迈向了新的高度。
海丰农会的成功经验,如春风般迅速传播到广东大部分县区。1923 年 5 月 1 日,广东省农会在海丰成立,彭湃当选委员长,杨其珊、林甦、蓝镜清等 13 人组成领导班子。省农会提出“打倒资本主义和军阀,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口号,带领农民与地主阶级及武装势力展开了英勇抗争。在这场斗争中,农会积极推动减租减息,普及文化教育,改善农民医疗条件,开展抗灾救援,制定法规章程,全方位维护农民的利益。彭湃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是在党的领导下,带领农会朝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进。他在广州、海丰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将海丰农民运动的实践经验和政治理论传播到全国各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范例。
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海丰的革命事业蓬勃发展。海丰农会改称农民协会,海丰县总工会筹备及各行业工会相继成立。彭铿、章行、陈新、敖琼等女知识青年发起组织海丰妇女解放协会,制定“男女平等”“打破买卖婚姻”等纲领,将“五四”运动倡导的妇女解放理念付诸实践,率先制定一系列保护妇女儿童的条例法规,彻底砸碎了束缚妇女千百年的封建枷锁,为妇女解放事业树立了光辉榜样。
在革命的进程中,广东农民运动多次遭受反动武装及地主武装的残酷镇压。血的教训让革命者深刻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经周恩来和彭湃研究,选派在黄埔军校学习的李劳工、林务农及黄埔军校学生,招募培训海丰农民、工人,组建海丰农民自卫队,并举办农民自卫军训练所,参照黄埔军校的训练方法培养军事骨干。从训练所走出的黄強、彭桂、林军杰等人,成为工农革命军的中坚力量。海丰农民自卫军编为警备队和义勇队,被誉为“东方的红军”,作为党领导指挥的准正规军,他们在消灭反动军阀的东征战役中担任先遣队,与地主武装、反动武装展开了反复而激烈的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五卅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滔天怒火。省港大罢工爆发,一场浩大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掀起高潮。海陆丰各地民众积极响应,举行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大游行,踊跃募捐物资金钱慰问罢工工人,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团结精神。
然而,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随着孙中山逝世,北伐战争取得胜利,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国共合作,在全国范围内疯狂屠杀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革命者和共产党员,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反动势力及地主武装也趁机疯狂反扑,海陆丰农民运动及农会、中共党组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关键时刻,1927 年,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海陆丰各地农会、工会、农军先后举行两次起义。海陆丰农军英勇奋战,成功打败反动武装及地主武装,成立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对反革命分子进行镇压处决,没收其财产或罚款。同年 8 月 1 日,周恩来、彭湃、朱德、贺龙等领导的南昌武装起义爆发,为中国革命点燃了新的希望之火。
海丰二次起义后,面对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及农军被迫撤退至山区。在南昌起义军的协同下,彭湃亲自指挥,举行了第三次十月起义。南昌起义军到达海陆丰后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二师,与海陆丰农军并肩作战,向海陆丰县城、汕尾、公平等多地同时发起进攻,提前取得武装起义的胜利。1927 年 11 月 7 日,海陆丰举行十月革命纪念大会,彭湃带头当众焚烧自家田契,并烧毁一批缴获的地主田契,发布实行土地革命报告,实现一切土地归农民,工厂归工人,建立工农兵代表会,接管一切政权,随后成立中共海丰县委。12 月 1 日,海丰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在红场举行成立庆祝大会,苏维埃政府设在原民国县署(即现彭湃医院,海丰县临时人民政府也曾在此办公)。红场五万多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伟大时刻,彭湃在会上发表重要报告。
与此同时,广州起义因提前发动而失败,起义军历经艰难险阻,决定奔赴海陆丰,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师。此时的海陆丰,已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军事体系,形成野战军(红二师、红四师)、地方军(工农革命军县团队)、遍布城乡的民兵(赤卫队)三级军事体制。1928 年 1 月,县苏维埃政府改为海丰县苏维埃人民委员会,设立八个委员会及一局一队的行政机构,在土地分配、工商业发展、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公平麻竹建立起同耕共种、集体食堂的公社化模式集体农场;实施打破封锁开展外贸、保护商业组织贩卖合作社、开征合理税收等举措;制定多项条例保障工人士兵权益;建立敬老院收养孤寡老人;通过《妇女问题案》,以政令形式实施“取消多妻制”“禁止买卖人口”“禁止虐待女性”等政策;在文化领域,建立图书馆、俱乐部、县苏维埃艺术院及报刊等。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的创立,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在世界范围内,除苏俄之外,亦是首次,它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发出了先声。
1928 年 1 月,彭湃率领红四师、农军、妇女粉枪队前往惠来、普宁参加东江大暴动,并派出大批干部协助周边地区建立县区苏维埃政权。尽管此次大暴动牺牲了众多革命武装官兵,但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人投身革命。然而,敌人的反扑也随之而来。1928 年初,蒋介石、汪精卫在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上叫嚣消灭共产党势力。李济深组织大部队,派出大型兵舰,勾结各地反动势力、地主武装及旧军阀残部,对海陆丰苏维埃地区展开疯狂围剿。海陆丰苏维埃政府率领红二师、红四师、赤卫队和工农革命军县大队,凭借游击战术顽强抗击。农民武装手持粉枪、大刀片、尖串等原始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敌人浴血奋战。由于弹药匮乏,在雨天甚至出现粉枪队因火药潮湿失去战斗力的情况。尽管敌我力量悬殊,县城、乡镇相继沦陷,反动武装及地主劣绅进城后疯狂屠杀拘捕革命者和群众,围剿烧掠红色村庄,但共产党人始终没有被吓倒。党组织迅速采取武装群众、坚壁清野、捕杀反动地主劣绅、扩大宣传声势、调整作战方针等措施,灵活运用游击战术与敌人周旋。从 1928 年到 1932 年,虽然敌人占据了县城和重要乡镇,但海陆丰红色政权及武装在山区周边持续开展农民运动,建立红色政权,一次次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并取得多次胜利。
可惜的是,由于王明路线的贯彻和反“AB 团”、“社会民主党”等错误运动,大批忠诚的革命干部官兵被冤枉错杀,革命斗争元气大伤。历经十年的农民运动,在敌人的疯狂屠杀围剿下,海丰革命力量遭受残酷挫败。
但海丰人民用鲜血与信仰书写的革命史诗,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之上。以彭湃为代表的许多出身富裕的知识分子,放弃舒适优越的生活,舍弃财富权势,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带领贫苦大众踏上漫长而艰难的革命道路。无论面对失败挫折,还是党内的误解委屈,他们对革命信仰始终坚如磐石。无数原本受封建思想禁锢的无产者,在参加农运的过程中,在党的引领下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斗争时期,众多海丰革命者和战士为苏维埃事业浴血奋战,壮烈牺牲。还有许多革命者在敌人的搜捕和叛徒的出卖下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酷刑利诱,他们坚守气节,绝不低头。彭湃、林铁史、李劳工、余创之、彭铿、陈新等无数共产党人,在敌人的屠刀面前毫无惧色,坚信革命必将成功,他们的鲜血将浇灌出祖国山河的绚丽辉煌。共产党员蓝爱珍,生长于南门街,未满二十岁的花季年华,对着革命胜利美好明天有着无限憧憬,她多么牵挂着挚爱亲人和腹中孩子,面对敌人酷刑利诱,甚至自新脱党就可保住生命,真正革命者岂能低下头,从狗洞爬出偷生苟活。为了信仰,她带着对世间的无限眷恋,泰然自若,走向刑场。不久后,她的爱人吴克绵,陆丰中共县委书记,海陆惠紫特委执行委员,也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海陆丰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鲜血铸就敢为人先红色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华夏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