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心无挂碍 于 2025-8-10 16:37 编辑
立秋过后,汕尾依旧炎热,没有一点秋的凉意。即使是在这样的酷暑下,在汕尾大道最南端的“观海书斋”,阳光透过窗棂,在宣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黄蔼芝老先生无视窗外的车水马龙,凝神聚气,饱蘸浓墨,笔锋落处,西周周公诫子的箴言缓缓铺展:“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墨迹淋漓间,不仅是汉字的风骨,更藏着一位老艺术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敬畏、对教育事业的赤诚。 这幅书法,是黄蔼芝老先生日常的缩影,却也是他精神世界的写照。周公的训诫穿越三千年岁月,经他笔墨凝萃,褪去了古籍的晦涩,化作可感可触的力量。这句箴言的内核是“守”——德行深厚者守恭谨,方得荣盛;才智卓绝者守谦愚,方获增益。 这“守”字,恰是他一生践行的准则。在他看来,传统文化从不是故纸堆里的符号,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智慧,是安顿人心、指引方向的灯塔。当社会愈发追求速度与效率,他选择做传统文化的“挖井人”,一镐一锄,掘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宝藏,让优秀的精神基因重见天日。这种对传统的珍视,与时代呼唤文化自信的旋律同频共振,更与中央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一脉相承,在坚守中彰显着深沉的文化自觉。 若说对传统文化的挖掘是他的精神底色,那么教育则是他毕生的执念。从市政府经协办退休后,他本可安享天伦,却毅然接下城区职业技术中学的校长之职,且一干就是十余年。这是个义务岗位,没有薪酬,没有光环,有的只是琐碎的校务、繁重的教学规划,以及一群需要引导的青少年。有人不解,劝他“颐养天年”,他却摆摆手:“我原来是个老师,这是本分。”在他心中,“教育者”三个字重逾千钧,无关年龄,无关岗位,只要学生需要,他便责无旁贷。职业中学的孩子大多面临着成长的困惑与未来的迷茫,他不仅教知识,更教做人——用传统文化里的“孝悌忠信”涵养品格,用“笃学不倦”激励志向,用自己的人生阅历为他们点亮一盏灯。那些年,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日常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与学生谈心的纸条攒了一沓又一沓。他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而他自己,就是那团不熄的火焰,用温暖与光亮,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 岁月不居,当真正告别校园,黄蔼芝老先生已步入耄耋之年。可“教育者”的使命,在他心中从未褪色。只是这一次,他的“课堂”搬到了朋友圈。每天清晨,他雷打不动地伏案学习,读经典、研书法,而后将心得与墨迹分享出去。那一张张图片里,字迹或遒劲或朴拙,却都透着一股认真劲儿;配文不长,多是对箴言的解读,或是对生活的感悟,字里行间满是“与君共勉”的真诚。有人称赞他的书法功底,他总是谦逊地回复:“字无好坏,心意而已。”他从不把这当作个人才艺的展示,而是视作一个小小的“文化驿站”——在这里,朋友们可以交流心得,年轻人能接触传统,哪怕只有一句话、一个字触动了谁,便也算尽了一份力。 这份坚持,在快节奏的社交媒体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当许多人沉迷于碎片化的娱乐,他却用日复一日的学习与分享,诠释着“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当流量至上的逻辑充斥网络,他始终坚守“教育”的初心,不喧哗,不张扬,只如春雨般默默浸润。他的朋友圈,因而成了一片小小的精神净土:有人在这里重拾对经典的兴趣,有人在他的影响下开始练字,更有人将他的感悟当作处世的参照。这或许是一剂净化浮躁社会的清新剂,这或许是教育最美的模样——不必站在三尺讲台,不必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只需以一颗赤诚之心,将光与热传递给身边的人。 如今,黄蔼芝老先生的墨香仍在继续,他的坚守也仍在延续。从周公的训诫到他笔下的墨迹,从校园里的谆谆教诲到朋友圈的默默分享,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文化的热爱、对教育的执着。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守正”——守传统文化之正,守教育初心之正;也用行动演绎了何为“传薪”——将文明的火种、精神的力量,一棒一棒传递下去。 这世间,总有一些人,如老槐树般沉静,却始终向周边释放清新氧气;如灯塔般执着,让迷航人找到前行的方向。黄蔼芝老先生便是如此,以笔墨为舟,以丹心为帆,在传承与教育的长河里,稳步前行,给后来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