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2-22 12:08 编辑
近来,网上发生了无谓的改名争议。为了帮助诸位读者了解汕尾的发展历史及与海丰的关系史,特发表叶良方先生最近出版的《山海探踪》中所载的“汕尾建刚史略”一文如下:
三 海陆溯源 汕尾建港史略(上)
叶良方 “丰古南越地,枕山而襟海,鱼盐之利,昔衣食乎邻封农桑,俗称沃壤焉”。这是清康熙六年,江南宣城举人海丰知县阮仕鹏在任三年后对海丰的赞誉。然而,海陆丰地理位置之显要,天然港湾之优越,发展历史之悠久,鱼盐资源之丰富,则首推汕尾港。是以汕尾历来有“状元港”、“小香港”之美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列为重点发展的广东四大渔港之一。纵观汕尾建港之历史,比诸有千年建港史的甲子(石帆)港、碣石港、鲘门港、大德港、捷胜(茅埔)港、鹅埠港等为短。汕尾正式建港,距今仅二百余年尔!然而其发展之速,财富之盛,则上述诸港瞠目其后,为华南地区近代发展较快的新兴城市之一。本文尝试对汕尾建港及开发的历史过程作一探索,以便就请于方家指正。 一、汕尾港溯源
汕尾建港虽仅有二百余年,然而其形成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据新中国成立国前后在汕尾地区进行过考古挖掘的英籍神甫但尼尔·芬氏(DanielJ·Fim)、意籍神甫麦兆良(R·MQglioni)以及中山大学的杨成志、雇铁符、莫稚、杨豪诸教授考证,距今3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在现汕尾地区的蜈蜞坑、埔上屯、下洋、石脚桶、祯祥等树落附近均有先民活动的大量遗迹。雇铁符先生在其所著的《海丰先史遗址探检记》一文中说道:民国31年2月16日—3月15日,他和杨有竞教授在离海仅有200—400公尺、海拔高仅数米的祯祥、下洋、埔上屯的沙丘上,发现了大量的夹沙陶器和石锛、石斧、石凿、石网坠等刮削或磨光的石器,并发现了生产夹沙陶器的窑址,足资说明汕尾地区在远古时,就有先民在进行生产活动。这群海边的有群部落有发达的手工业制作技术,制造了数量繁多的石器和陶器,服务于当时渔猎生产和生活。不过,现在的汕尾市中心在那时尚是一派汪洋大海,而风山、牛头港、坎下、屿仔等高埠地带则是茫茫大海中的岩礁岛屿,今海蚀地貌依稀可见。
唐宋时期,汕尾海湾(品清湾)是一片波涛翻卷、鸥鸟鸣叫的圆形海湾,仅有屿仔山、凤山、鼎盖山等几个岛礁出露海面。迨至唐宋时期,汕尾湾由于周围山坡在山洪冲激下流入的泥沙,以及在红海湾潮汐顶托下的贝沙,经过年深月久地合力作用,产生沧桑变化,地处现品清湖口的屿仔山、凤山、鼎盖山以及盐町头、牛头港等高埠地带逐渐堆积起沙丘。这片沙丘越积越广,横档在汕尾湾的出口,由是形成品清湖和屿仔岛、汕尾岛。屿仔岛因有淡水源具备生活条件,开始有渔民渡海到岛上搭起草寮进行捕鱼活动。此时,红海湾潮汐奔腾激荡,向东绕过凤山、屿仔岛通向品清湖。品清湖水则循龟山河奔向后径墟和下洋村边。将汕尾沙滩围绕成荒沙岛。海水冲激在现三马路(大街)一带的海滩上。二马路尚未露出海面。直到现在,海床遗迹犹可辨认(顺现凤照街、三马路南侧、车站沿出口禽仓至城内的一条沙陇线,即为当时的海岸线)。由于品清湖是一个避风条件良好的天然渔场,湖畔滩涂也是制盐生产的优良盐场,不仅引来大批省内外运盐的程船在此停靠,而且吸引大量的外籍流民和土著疍民前来生产和生活。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自东涌至龟山沿品清湖岸一带滩涂已被开辟成盐田。当地灶户煮海为盐,缴纳盐课。宋末元初,在龟山河上源的新寮村已驻有戍守海防的官军,官军带来的家眷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之一。建国后在新寮村附近发现的宋、明坟墓可以佐证这一史实。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新寮村民渡过龟山河,将汕尾岛凤山一带高埠开垦成耕地,种植农作物,并拥有其世袭的继承权。原停泊在龟山港的疍民渔船有时也会停泊凤山港湾,在品清湖周围进行渔业生产。而距汕尾港约3里许的后径墟,是清初以前附近各村赶集的商业中心,商民们在这里从事鱼,盐货物及农渔业生产工具的交易活动。村前的龟山河道宽阔水深,潮流急速,附近盐屿岛是龟山河出海口的一处荒岛。大货船从海面顺下洋(现下洋村)通过龟山河可直抵品清湖内龟山港,以后随着品清湖鱼盐业生产的发达和后径墟商业的逐日繁荣,各地百姓慕名而来定居者日多,遂逐步渡过龟山河向汕尾沙岛迁移,在沙岛海滩搭起草寮利用海边潮汐捕鱼。后来,海氛平靖,汕尾岛有龟山河这道天然屏障的阻挡,港汊纵横,疍舟出没,芦苇丛集,又常常成为海寇啸聚的地方。地处龟山河口左岸的坎下寨海防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为了防备倭寇、海贼从洋面上进入龟山港,明朝官军开始驻防坎下寨。嘉靖三十八年出版的《海丰县志·海防图》开始标有坎下寮的地名,说明有渔民已渡过龟山河,在此搭寮生活。及至嘉靖四十年(1561),以杀倭寇功授把总职衔的陈聪建坎下寨,隶属于碣石卫。这是汕尾岛内第一座见诸县志记载有军队驻防的城寨。万历元年,官军招抚海寇林奇材等于坎下。明朝官军的驻防设守,使猖獗一时的倭寇和海盗不敢轻易前来骚扰。地方初具安定,加上鱼盐、航运便利的吸引,迁居坎下寨附近村庄者踵迹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