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7657|回复: 11

[论汕尾] 海陆溯源 汕尾建港史略(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2 12: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2-22 12:08 编辑

近来,网上发生了无谓的改名争议。为了帮助诸位读者了解汕尾的发展历史及与海丰的关系史,特发表叶良方先生最近出版的《山海探踪》中所载的“汕尾建刚史略”一文如下:

三 海陆溯源
汕尾建港史略(上)
叶良方
      “丰古南越地,枕山而襟海,鱼盐之利,昔衣食乎邻封农桑,俗称沃壤焉”。这是清康熙六年,江南宣城举人海丰知县阮仕鹏在任三年后对海丰的赞誉。然而,海陆丰地理位置之显要,天然港湾之优越,发展历史之悠久,鱼盐资源之丰富,则首推汕尾港。是以汕尾历来有“状元港”、“小香港”之美称,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列为重点发展的广东四大渔港之一。纵观汕尾建港之历史,比诸有千年建港史的甲子(石帆)港、碣石港、鲘门港、大德港、捷胜(茅埔)港、鹅埠港等为短。汕尾正式建港,距今仅二百余年尔!然而其发展之速,财富之盛,则上述诸港瞠目其后,为华南地区近代发展较快的新兴城市之一。本文尝试对汕尾建港及开发的历史过程作一探索,以便就请于方家指正。
                                                          一、汕尾港溯源
       汕尾建港虽仅有二百余年,然而其形成则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据新中国成立国前后在汕尾地区进行过考古挖掘的英籍神甫但尼尔·芬氏(DanielJ·Fim)、意籍神甫麦兆良(R·MQglioni)以及中山大学的杨成志、雇铁符、莫稚、杨豪诸教授考证,距今3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晚期,在现汕尾地区的蜈蜞坑、埔上屯、下洋、石脚桶、祯祥等树落附近均有先民活动的大量遗迹。雇铁符先生在其所著的《海丰先史遗址探检记》一文中说道:民国31216日—315日,他和杨有竞教授在离海仅有200400公尺、海拔高仅数米的祯祥、下洋、埔上屯的沙丘上,发现了大量的夹沙陶器和石锛、石斧、石凿、石网坠等刮削或磨光的石器,并发现了生产夹沙陶器的窑址,足资说明汕尾地区在远古时,就有先民在进行生产活动。这群海边的有群部落有发达的手工业制作技术,制造了数量繁多的石器和陶器,服务于当时渔猎生产和生活。不过,现在的汕尾市中心在那时尚是一派汪洋大海,而风山、牛头港、坎下、屿仔等高埠地带则是茫茫大海中的岩礁岛屿,今海蚀地貌依稀可见。

      唐宋时期,汕尾海湾(品清湾)是一片波涛翻卷、鸥鸟鸣叫的圆形海湾,仅有屿仔山、凤山、鼎盖山等几个岛礁出露海面。迨至唐宋时期,汕尾湾由于周围山坡在山洪冲激下流入的泥沙,以及在红海湾潮汐顶托下的贝沙,经过年深月久地合力作用,产生沧桑变化,地处现品清湖口的屿仔山、凤山、鼎盖山以及盐町头、牛头港等高埠地带逐渐堆积起沙丘。这片沙丘越积越广,横档在汕尾湾的出口,由是形成品清湖和屿仔岛、汕尾岛。屿仔岛因有淡水源具备生活条件,开始有渔民渡海到岛上搭起草寮进行捕鱼活动。此时,红海湾潮汐奔腾激荡,向东绕过凤山、屿仔岛通向品清湖。品清湖水则循龟山河奔向后径墟和下洋村边。将汕尾沙滩围绕成荒沙岛。海水冲激在现三马路(大街)一带的海滩上。二马路尚未露出海面。直到现在,海床遗迹犹可辨认(顺现凤照街、三马路南侧、车站沿出口禽仓至城内的一条沙陇线,即为当时的海岸线)。由于品清湖是一个避风条件良好的天然渔场,湖畔滩涂也是制盐生产的优良盐场,不仅引来大批省内外运盐的程船在此停靠,而且吸引大量的外籍流民和土著疍民前来生产和生活。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自东涌至龟山沿品清湖岸一带滩涂已被开辟成盐田。当地灶户煮海为盐,缴纳盐课。宋末元初,在龟山河上源的新寮村已驻有戍守海防的官军,官军带来的家眷是这里最早的居民之一。建国后在新寮村附近发现的宋、明坟墓可以佐证这一史实。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新寮村民渡过龟山河,将汕尾岛凤山一带高埠开垦成耕地,种植农作物,并拥有其世袭的继承权。原停泊在龟山港的疍民渔船有时也会停泊凤山港湾,在品清湖周围进行渔业生产。而距汕尾港约3里许的后径墟,是清初以前附近各村赶集的商业中心,商民们在这里从事鱼,盐货物及农渔业生产工具的交易活动。村前的龟山河道宽阔水深,潮流急速,附近盐屿岛是龟山河出海口的一处荒岛。大货船从海面顺下洋(现下洋村)通过龟山河可直抵品清湖内龟山港,以后随着品清湖鱼盐业生产的发达和后径墟商业的逐日繁荣,各地百姓慕名而来定居者日多,遂逐步渡过龟山河向汕尾沙岛迁移,在沙岛海滩搭起草寮利用海边潮汐捕鱼。后来,海氛平靖,汕尾岛有龟山河这道天然屏障的阻挡,港汊纵横,疍舟出没,芦苇丛集,又常常成为海寇啸聚的地方。地处龟山河口左岸的坎下寨海防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为了防备倭寇、海贼从洋面上进入龟山港,明朝官军开始驻防坎下寨。嘉靖三十八年出版的《海丰县志·海防图》开始标有坎下寮的地名,说明有渔民已渡过龟山河,在此搭寮生活及至嘉靖四十年(1561),以杀倭寇功授把总职衔的陈聪建坎下寨,隶属于碣石卫。这是汕尾岛内第一座见诸县志记载有军队驻防的城寨。万历元年,官军招抚海寇林奇材等于坎下。明朝官军的驻防设守,使猖獗一时的倭寇和海盗不敢轻易前来骚扰。地方初具安定,加上鱼盐、航运便利的吸引,迁居坎下寨附近村庄者踵迹而至。

评分

参与人数 1网币 +6 收起 理由
我爱陆丰 + 6 精品文章,值得大家阅读!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为什么取消汕尾市诗词学会的团体会员代表资格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发表于 2013-2-22 20: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拜读了
发表于 2013-2-22 22: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发表于 2013-2-22 22:4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汕尾 发表于 2013-2-22 22:42

做学问要做立足实际的学问,不能做空泛不切实际而又哗众取寵的空谈。楼上几位的关注和回帖,说明了诸位都很关心汕尾的过去,也就是关心汕尾的未来。值得称赞!
 楼主| 发表于 2013-2-23 00: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2-23 00:32 编辑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2-23 00:22
做学问要做立足实际的学问,不能做空泛不切实际而又哗众取寵的空谈。楼上几位的关注和回帖,说明了诸位都 ...

海陆溯源1、坎下城永安门.bmp

                            二、汕尾港形成时期(中)

      明崇祯九年(1636),时任礼科都给事、总理天下粮饷的邑人叶高标鉴于汕尾地区为闽粤海道交通要隘,乃中外商船队必经之路,加上品清湖的鱼盐国课为财政收入的重要税源。因此,向崇祯帝上奏疏,经御旨批准,由县知事李炫亲督,建筑坎下寨城。于翌年冬农历10月完工,城高1.4丈,周长285.7丈,马路宽0.85丈,垛口391个,东南门城楼二座配防炮78位。东、北两城门筑在小山岗上,西、南两城门属水门,与大海相连,小战船和渔船可进入城内驻泊。坎下寨城建成后,明廷派兵300名,陈聪统之,以守海口。并在对面海的大华山筑烽火台,海面若有洋贼进犯,如白天则放烟,夜晚则燃火发出警报,捷胜城、坎下城以及平海城都可望到。坎下城的筑成,扼住海船进入龟山港的要冲。在汕尾城市建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填补长沙港至捷胜所的海防空白点,而且对汕尾港的形成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驻军眷属开始从其家乡迁居到坎下城北门山外的寨仔后居住,形成一个小村庄(现废墟犹在)。当时汕尾岛内的牛头港是品清湖内掇鸟船和捞虫習船的停泊港,附近后寮、盐町头、凤山、后澳等高埠开始有渔民搭寮聚居。从此,汕尾岛内逐渐成为县外移民的聚居地。

      坎下城地处龟山河出海口,与后径乡隔海对峙,海水奔腾激荡城墙,航道四通八达,船只外出南海北至漳夷江浙,南至广州琼崖,远至东南亚诸国;内溯品清湖可抵达捷胜城外的军船头(民群村),或入长沙湾过丽江抵达海丰县城,或从宋溪出大德港溯螺溪到东海滘,货运咸称便利。商人们将品清湖出产的原盐、蚶苗用船载往广州、漳州等地贩卖牟利,返航时又载回外地的布匹、百货等在坎下城、后径等处出售,获利颇丰。因此,坎下城和龟山港成为明代海丰的重要通商口岸之一。这时候龟山港港阔水深,成为疍民渔船和盐船避风停泊的良港。人口聚集,搭寮而居,这对汕尾港的形成也起到推动的作用。

      正当汕尾地区日渐繁荣之际,明皇朝却处于风雨飘摇之间。清顺治三年(1646)十二月,数万清兵从五坡岭攻占了海丰县城。清廷派来满清第一任海丰知县王候宠。但在海丰境内还存在着南明政权的残余势力及苏成、苏利的起义军。汕尾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各种势力凯觎争夺,顺治六年夏四月,坎下城守备李夔龙欲与据守在海丰县城的南明总兵薛进争衡,虑不敌薛进,即以坎寨献于苏利。使苏利的势力从甲子、碣石等处扩大到杨安、金锡二都。及至清康熙三年迁界,汕尾地区诸村落的人民俱被清兵驱之一空,房屋拆毁,渔船焚烧,盐漏崩溃,成为“虎狼窟穴”。 这时期,局势动荡,兵荒马乱,全县人口顿减。从明崇祯未年至清康熙二十二年全面复界以后,汕尾建港被拖延了整整四十多年。是年,清廷颁布与民生息的赋税政策,准许渔民出海捕鱼,流徙外地的百姓才纷纷返回汕尾地区重建家园。原家居福建、潮汕、甲子、碣石一带的渔民也接踵而来,人口骤增,后来者纷纷在凤山、后澳、牛头港及盐町头相隔的空地搭寮居住(现犹有后寮之地名)。于是,凤山、牛头港、盐町头等小村落始联成一片,商业、渔业及盐业比明末更趋旺盛。这时候,大规模的海上商船队频繁出入于汕尾等沿海海面,带动了汕尾进出口贸易业的兴起,程船、蚶苗船、商船等各种大小船只络绎不绝往来于广州、漳州;沿海经济极为活跃,成为国家税课的重要征收地。越四年,省藩司在建乌坎海关总口的同时,又在汕尾、甲子、鲘门等港设海关小口,对进出汕尾港的商船、程船、蚶苗船进行课税。其时,现海边路、大马路尚在海中,二马路是一片潮间带海滩,屿仔、凤山及对面海新港(相对于龟山老港故曰新港)一带成为各种帆船泊碇的优良港湾。世代居住在龟山港的疍家渔船因河道淤浅,开始迁到沙堤外的新港驻泊。

      自康熙二十二年以后,经过30多年的人口繁衍和开发,汕尾港开始见诸文字记载了。清道光刊本《粤海关志•卷五•口岸一》载,康熙二十四年(1685)粤海关设立后,于海丰县乌坎设置总口,征收进出港口商品货物的海关税。其中汕尾、甲子港设置正税口,碣石、湖东港设挂号小口,以及长沙、鲘门等港设置稽查口。均属乌坎总口管辖。乾隆版《海丰县志•兵防》载:“康熙五十六年,汕尾港牛脚川添设营房6间,拨兵22名防守”。此段文字不仅首次出现汕尾港的地名,而且记录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两广都督杨琳率幕僚勘查汕尾港要塞,指示碣石卫左营驻军将整个海防线从坎下城扩展到对面海的战略要地上,拨款在牛脚川山上建置营房炮台,扼守汕尾港的出海口。县志《建置》又载:“巡检司(在)汕尾港(巡检一人,吏一人)。”乾隆十二年置立的《修整汕尾关帝庙前街碑记》云:“汕尾一镇,舟楫云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区会也。街巷纵横,節次修砌……”(注3)。雍正九年海陆丰分县的舆图上,也标有汕尾地名。并云:“海丰县……南五十里至汕尾海边。”从这张舆图上可看出:在金锡都辖下的南海滨上,汕尾港与后径墟、坎下城鼎足而立。附近又标有龟山盐田、汕尾讯、牛脚川炮台的地名。此时期,碣石镇右营守备林景率所部官兵驻守坎下城及汕尾港海防。从地图上可看出:在金锡都辖下的南海滨上,汕尾镇与后径墟、坎下城鼎足而立,附近又标有圭山盐田、汕尾汛、牛脚川炮台的地名。综上所述,可考证汕尾建港建镇以及命名的时间,应在清康熙廿四年至五十六年(1685—1717)这30年间建立。汕尾港的命名,则源于城内起至现凤照街止的一条沙陇线(古海岸线),当地有“红葫芦、沙坝尾”之谚语,即谓此沙陇线。汕尾港老市区因地处沙陇线末端,故称“沙尾”,谐音汕尾。

详细请到新浪网站五坡居士博客阅读。博客地址是:http://blog.sina.com.cn/u/2579960715
发表于 2013-2-23 1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24 12:56:34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珍贵的史料,谢谢,拜读
发表于 2013-2-24 15: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26 23: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27 00:57:37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是认为改名好,还是不改名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2-28 09: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2-28 19:25 编辑
曾经爱你 发表于 2013-2-27 00:57
楼主是认为改名好,还是不改名好?


呵呵,这个问题足够我写一篇长文。因为我生活的时间,一半在沿海地区的汕尾市区、马宫、捷胜、遮浪等地,一半在海丰县城、公平、鲘门、大湖、小漠等地。但是在这个时候讨论这个问题是绝对不适宜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