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1600|回复: 0

[议政] 闲聊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几点核心原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硕炫 于 2025-7-30 12:47 编辑

闲聊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几点核心原因
  低生育率是现代社会的“综合症”,早些年已引起国家、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国家也从某些方面采取鼓励年轻人提高生育率的措施。但是,年轻人“不愿生”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深层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当前各地存在的实际情况,其核心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照片00.jpg
  一、经济压力:养娃成本“高到不敢算”
  直接成本:一个小孩从怀孕到大学毕业,全国平均费用需要63.5万元,一线城市要超过200万元。生小孩的直接成本高,经济压力大。
  机会成本:女性因生育可能失去晋升机会,直接减少经济收入;男性育儿假难以落实,这样就导致产生了“生一个孩子=职业减速”。生小孩的机会成本大。
   隐形成本:在职场“内卷”的情况下,企事业单位“加班文化”挤压育儿时间,导致“有孩=不敬业”的偏见加剧。这样的隐形成本也大。
照片6.jpeg
照片7.jpg
  二、时间精力:工作挤压生活,育儿成“奢侈品”
  现代好多单位996、通勤时间长、随时待命的工作模式,使年轻人连恋爱都成奢望,更不要谈育儿了。
  政府部门托育服务不足,0-3岁婴幼儿入托率仅5.5%(2023年数据),大多数家庭需全职父母或祖辈支援。这样影响了年轻人生孩子的欲望。
照片3.png
  三、观念转变:从“传宗接代”到“自我实现”
  个人主义崛起:90后、00后独生子女占比高,更习惯“被照顾”而非“照顾他人”的生活,生育不再是人生必选项。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自私思想,把生孩子当成是一种负担,从而影响了生孩子的欲望。
  婚姻延迟:现在年轻人受教育年限延长(本科毕业已22-24岁),叠加“先立业后成家”的观念,平均初婚年龄突破28岁。
  性别平等觉醒: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传统“母职惩罚”引发抵触,部分女性主动选择丁克,甚至崇尚“独身主义”。
照片8.jpg
  四、社会支持缺位:政策“发红包”难解系统性焦虑
  现在多地发放生育补贴(如深圳一次性发放7500元),近日国家颁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对符合政策规定的0--3岁幼儿每人每年补贴3600元,但相较于教育、医疗等长期支出杯水车薪。
  政策碎片化:国家规定产假延长但企业执行打折扣,公立幼儿园覆盖率低,这样导致“政策友好”与“现实骨感”的脱节。
  五、对未来的悲观:生个孩子继承“内卷”?
  年轻人对阶层流动、环境恶化、养老负担的担忧,转化为“不愿让孩子受苦”的伦理压力,如有些年轻人所言“不能给孩子好的生活环境,就干脆不生了,不要让孩子受苦受累”。
  网络舆论放大焦虑事件,如“鸡娃”“海淀妈妈”等标签强化“育儿恐惧”,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
照片4.png

照片5.jpg
  六、文化断层:计划生育的长期阴影
  计划生育时代独生子女政策塑造了“只生一个好”的集体潜意识,造成了惯性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多生一个小孩的社会、伦理意义。现在即使政府生育政策放开了,多数家庭仍惯性选择“只生一个”。
  祖辈对唯一孙辈的过度宠溺,导致“二孩”遭遇家庭中孩子的抵触(如“你们生了弟弟就不爱我了”),影响了年轻人生育意愿。
  七、性别困境:女性承担“无法谈判的代价”
  职场隐性歧视:招聘时询问婚育计划、孕产期边缘化,使女性被迫在“升职”与“生育”间二选一。
  家庭分工固化:即便政策允许男性休育儿假,实际使用率不足10%,育儿责任仍默认由女性承担。这样导致女性对多生育的抗拒。
照片2.png
  总之,当生育从“自然行为”变成需要精密计算成本收益的“风险投资”,当社会将育儿责任完全私有化给家庭,年轻人的“不愿生”本质就是对系统性压迫的理性回应。“低生育率”问题破解之道不在于简单“催生”,而在于重构一个对育儿友好的社会——从压缩工作时长、建设普惠托育,到消除性别歧视、重塑家庭价值,这是一场需要政府、企业与个体共同参与的长期革命。
                     硕炫写于7月30日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闲聊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几点核心原因
[三唯论点] 应警惕“宗教商业化”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
[城事报料] 汕尾市城区江夏文化研究会召开高考奖学金工作
[文化天地] 黄旭华院士追思会暨骨灰安放仪式在家乡田墘举
[城事报料] 2025年汕尾市普通高校招生咨询会在市林伟华中
[文化天地] 初夏游龟龄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