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32560|回复: 12

[论汕尾] 叶初春并非海丰知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9 17: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5-9 17:45 编辑

叶初春并非海丰知县
叶良方
       在海陆丰有一则流传甚广、言之凿凿的民间故事:将叶初春说成是清末海丰知县,到处搜刮民膏民脂,百姓怨声载道,举人黄汉宗挺身而出,在县府大门上贴下自己撰写的一副嵌名对联:“雷轰枯树,天地不容老叶;雨洒元宵,神人共怨初春。”结果迫使叶初春辞去海丰知县之职回乡。笔者在可塘黄厝港访问黄汉宗后裔时,此故事又有另一个版本:其后裔甚至认为叶初春是使黄汉宗革除举人功名、充军流放的罪魁祸首。

       但笔者翻阅《惠州府志》、《海丰县志》及有关资料,发现终清一代出任海丰知县者,并没有叶初春其人。据查证:黄汉宗60岁被清政府充军时正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当时,出任海丰知县的是蔡逢恩(江西新建籍、举人),接任的是张茂兰(湖南宁乡籍、廪贡)。导致黄汉宗流放充军的嫌疑人应是上述两位知县,跟叶初春毫无关系。笔者再深入考证,发现叶初春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既非海丰知县,亦非清代时人。

       叶初春,直隶吴县人,明史有传云:“初为顺德知县,并以治行徵,至是与张栋并斥,称为‘吴中三谏’”。官至光禄少卿,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参加京试、中式、庚辰科三甲第183名进士(与海丰黄守谦同榜)。翌年被朝廷授予广东顺德县知县,亦即明代顺德县第三十八任知县。到任后,叶初春以重税大肆搜刮民财,全县年田赋税额高达34690石,折征银17954两,闹得民怨沸腾。明万历十年(1582)正月十五日,顺德县淫雨霏霏。县城有文人借机撰花灯棚联以讽之。联云:“霜降遭风,四野难容老叶;元宵遇雨,万民皆怨初春”。此联将“叶初春”三字嵌得天衣无缝,一时传为妙联。可见此联的原创者并非黄汉宗。

       至于判决黄汉宗流放边疆的海丰知县的两位嫌疑人中,我认为蔡逢恩的可能性最大。蔡逢恩于清同治十年以举人身份出任海丰知县之职将近三年,与黄汉宗接触(摩擦)时间最久。蔡逢恩又是同治版《海丰县志》的总裁,其《重修海丰县志序》末尾落款曰:“同治十有二年,岁在癸酉孟夏之吉。钦加同知街知海丰县事蔡逢恩撰。”说明是年初夏蔡逢恩还在任上,与黄汉宗流放的时间重阳节仅隔数月,是继任知县张茂兰接过此案经办的。此事又可从编修县志的班子得到证明,蔡逢恩所邀的编纂人员有员外郎林光斐,高州府电白县教谕、辛亥恩科举人马逢蕃,叙选直隶州州判、恩贡生林昺开,大挑即选教谕、何宰离、林初开、林蒂南、林锡莪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海丰县的所有文人,唯独另一位举人、才华出众的黄汉宗竟没有列其中。不仅如此,其诗文也没有一篇收入到县志的“词翰”中。

       综上所述,可说明叶初春并非判决黄汉宗充军流放的晚清海丰知县。这则流传海陆丰的民间故事,是后人为了突出黄汉宗的才智,将在明代顺德县发生的史实张冠李戴地附会到黄汉宗身上。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为什么取消汕尾市诗词学会的团体会员代表资格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发表于 2013-5-9 18: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赞一个
发表于 2013-5-9 19: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发表于 2013-5-9 20:4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考据文章,学习!
发表于 2013-5-9 22: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5-9 23: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阳光 发表于 2013-5-9 22:23
学习了

多谢楼上诸位关注顶贴!笔者多年来考证了海陆丰古代的地名、人物、事件等。其中有白太爷被诬的主要原因,洪辰孚籍贯、姚恭、林铭球等进士,汕尾港的由来及得名的时间,疍民、畲族历史,船澳、东海滘、五里沙、御宴潭、羊蹄岭、海门潮声所在地等等。
发表于 2013-5-10 01: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一个
发表于 2013-5-10 10: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幽壹 于 2013-5-10 10:11 编辑

楼主的考校很翔实。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8:3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幽壹 发表于 2013-5-10 10:10
楼主的考校很翔实。学习了,,,

幽壹谬夸也!先代故事,时有谬误,考据不可不慎之。即使县志之载,亦须甄别真伪。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18:3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5-10 18:44 编辑

南海闻道 发表于 2013-5-10 18:31
幽壹谬夸也!先代故事,时有谬误,考据不可不慎之。即使县志之载,亦须甄别真伪。

按:此文载于10多年前报刊之原版本。去年个人集《山海探踪》出版时,再予增补其中一段文字重发于下:

叶初春并非海丰知县
叶良方

       在海陆丰有一则流传甚广、言之凿凿的民间故事:将叶初春说成是清末海丰知县,到处搜刮民膏民脂,百姓怨声载道,举人黄汉宗挺身而出,在县府大门上贴下自己撰写的一副嵌名对联云:“雷轰枯树,天地不容老叶;雨洒元宵,神人共怨初春。”结果迫使叶初春辞去海丰知县之职回乡。笔者在可塘黄厝港访问黄汉宗后裔时,此故事又有另一个版本:其后裔甚至认为叶初春是导致黄汉宗被朝廷革除举人功名、充军流放的罪魁祸首。

      但笔者翻阅了《惠州府志》、《海丰县志》等有关资料,发现终清一代出任海丰知县者,并没有叶初春其人。据查证:清同治十二年(1873),60岁的黄汉宗举人被清政府充军。是年出任海丰知县的是江西新建县举人蔡逢恩,接任的是湖南宁乡籍廪贡张茂兰。导致黄汉宗流放充军的嫌疑人应是上述两位知县,跟叶初春毫无关系。笔者再深入考证,发现叶初春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既非海丰知县,亦非清代时人。

        叶初春,直隶吴县人,《明史》有传云:“初为顺德知县,并以治行徵,至是与张栋并斥,称为‘吴中三谏’”。官至光禄少卿,明万历八年(1580),他参加京试,中式庚辰科三甲第183名进士,与海丰黄守谦是同榜年友。翌年被朝廷授予广东顺德县知县(亦即明顺德第三十八任知县)。到任后,叶初春以重税大肆搜刮民财,全县年田赋税额高达34690石,折征银17954两,闹得民怨沸腾。明万历十年(1582)正月十五日,顺德县淫雨霏霏,元宵花灯被风雨打湿。县城有文人借机撰花灯棚联以讽之云:“霜降遭风,四野难容老叶;元宵遇雨,万民皆怨初春”。此联将“叶初春”三字嵌得天衣无缝,一时传为妙联。可见此联的原创者并非黄汉宗先生。

      
据乡老和马黄两姓后裔相传,黄汉宗之所以被充军有两种原因。一是黄举人擅于替弱势群体与强豪打官司,常使海丰知县和当地缙绅难堪而获祸的。二是黄举人的父亲恩贡生黄荣是举人马逢藩的老师,黄举人与马举人又是好朋友。有一天,黄老师和马举人一起到县城灰窑头运粮。年老的黄贡生爬上马车想查看稻谷的质量如何,不想身体失去平衡而仰面跌地,屁股被载粮的车轭所伤,回家医治无效而亡。马举人有感自己没有尽到保护老师的责任,于是为弥补过失,就按照海丰农村的风俗习惯,充当孝子送棺出殡。但到出殡时,黄举人反悔,以在场的两位帮工为证,告到县衙门,非要将已入殓的父亲验尸不可。县官不得已叫忤作开棺检验。结果,黄贡生果然是被车轭撞伤而亡。在旧时代,开棺验尸属于不孝之举,加上诬告也是要判刑的。故此,黄举人被判流放充军。此事亦有疑点,笔者执行主编的《汕尾古今诗词选》,收有黄汉宗被充军离别海丰之际的《答马举人》诗六首,按在两人已经交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之事。因此,又有人说这六首诗,是黄举人赠别林植初秀才或是两人交恶之前的赠诗。

        至于在判决黄汉宗流放边疆的两位嫌疑人海丰知县中,我认为蔡逢恩的可能性最大。蔡逢恩于清同治十年以举人身份出任海丰知县将近三年,期间与黄汉宗接触或摩擦的时间最久。蔡逢恩又是同治版《海丰县志》的总裁,其《重修海丰县志序》末尾落款曰:“同治十有二年,岁在癸酉孟夏之吉。钦加同知衔知海丰县事蔡逢恩撰。”说明是年初夏蔡逢恩还在任上,与黄汉宗流放的时间重阳节仅隔数月。因此,是案应是在蔡逢恩任内判决,至继任知县张茂兰接过此案经办的。此事又可从编修县志的班子得到证明,蔡逢恩所邀的编纂人员有员外郎林光斐,高州府电白县教谕、辛亥恩科举人马逢蕃,叙选直隶州州判、恩贡生林昺开,大挑即选教谕壬戌经魁陈二南,以及吴元翼、梁庚虞、何宰离、林初开、林芾南、林锡莪等,几乎囊括了当时海丰县的所有文人。唯独另一位举人、才华出众的黄汉宗竟没有位列其中。不仅如此,其诗文也没有一篇收入到《海丰县志•词翰》中。
        综上所述,可说明叶初春并非判决黄汉宗充军流放的晚清海丰知县。这则流传甚久海陆丰的民间故事,是后人为了突出黄汉宗的才智,将在明代顺德县发生的史实,张冠李戴地附会到黄汉宗身上。

发表于 2013-5-11 09:3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了解,民间涉及前代乡贤时,这种张冠李戴的事情,其实还有不少。例如陆河罗公度(清末民国人物),为海陆丰知名的文化名人。后辈论及他的时候,有些也会出现附会一些异地本广为传播的事情到他身上。不过,这也不一定是后辈有意为之,而往往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因此,考据这些前贤的事迹时,还是要本着慎重的态度,多思多比对,万不可人云亦云,,,
发表于 2013-5-11 10: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
 楼主| 发表于 2013-5-11 12: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5-11 13:14 编辑
幽壹 发表于 2013-5-11 09:35
据了解,民间涉及前代乡贤时,这种张冠李戴的事情,其实还有不少。例如陆河罗公度(清末民国人物),为海陆 ...


进行文史考证,忌人云亦云。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并要经得起各方面的压力。10多年前,笔者在海丰政协文史发表了《莲花山风景区寺庙景观》一文,将鸡鸣寺的始创年代定为明崇祯六年(1633),结果有人责问说:佛教界都将鸡鸣寺定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高僧释印宗首创,你为何与大家的说法相左?有一二位所谓文史委员并借此进行污蔑攻击。1993年夏,笔者与黄忠藻合作的《莲花山旅游》小册子出版后,又有一位主管文化旅游的副县长呼机相询曰:县志办已将鸡鸣寺创于清康熙三十二年之说写入新编的海丰县志,你主张明崇祯六年创寺的说法,相比提前了60年,有何依据?为此,笔者撰写了《鸡鸣莲花是何年?》一文(后发表于拙著《山海乡魂》),对鸡鸣寺的创始年代,根据历史记载进行论证辩驳。现在,鸡鸣寺和宗教局在其所发表的有关宣传文章中,都采用了我的说法:鸡鸣寺始创于明崇祯六年(16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