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25-9-18 10:46 编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南门红色文化街,正通过“红色热土,英雄人民”主题专栏,静静讲述着海丰人民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立后那段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
“抗日战争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护送何香凝、柳亚子史料馆”里清晰记载:那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中,从香港、惠州、澳门到海丰、龙川老隆再至韶关,处处可见海丰革命者、交通员、爱国商人与革命群众奔波的身影。他们以大义凛然的担当与奉献,用血肉之躯诠释了民族危亡时刻的赤子之心。
史料馆内,抗日老战士的回忆实录与抗日战争红色故事缓缓铺陈,将海丰人民在营救香港文化名人过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娓娓道来。
抗日战争红色故事
抗日救亡呐喊与践行:何香凝在海陆丰
何香凝、柳亚子等人乘帆船历尽海上颠簸与艰险,先后在汕尾码头、马宫白沙浮登岸。海丰中共党组织负责人谢创与粤北省委交通站站长蓝训材闻讯即刻前往接应,周密安排掩蔽事宜。在交通员及谢一超的引导下,一行人秘密抵达红草新村。何香凝及儿媳妇经普椿被安顿于“成兴楼”杨鸿家中,而身为国民党通缉对象的柳亚子,则扮作姓黄的商人,携女儿柳无垢藏身于“胜昌楼”香港商人杨允守家中。
红草新村民风古朴,村民素具民族气节。何香凝在此掩蔽期间,白日于房中挥毫作画、书写诗文,傍晚则漫步村野,与村民促膝交谈。她常以通俗言语宣传抗日救亡理念,痛陈民族危机,激发民众保家卫国的斗志。“日本侵略者铁蹄之下,无一人可独善其身,唯有万众一心,方得山河无恙。”她的话语质朴而有力,与村民眼中“无高官架子”的亲和形象相得益彰。为表谢意,她向“成兴楼”主人杨鸿赠送国画《虎啸南岳》,以猛虎啸傲之姿喻示中华民族不屈之魂,更挥毫题写联赋赠予村民,字里行间满是家国情怀。
生活起居间,村民对何香凝等人照料备至,令她颇为感动。当她欲通过海丰县银行取款以补用度时,村民虑及安全风险再三婉拒。何香凝几度催促,经党组织慎重协商,鉴于何香凝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公开身份,认为其安全性相对较高,遂同意前往县城办理。银行行长见其字条后兑付五百元法币,却旋即上报国民党海丰县党部。当局得知后,派保安团团长邓启龙将何香凝等人接至县城,安排入住邓公馆“干园”,经普椿则暂住春利酒店。中共党组织随即部署谢一超、袁复于海城暗中护卫,密切关注其动向,确保万无一失。
在海丰县城,何香凝不顾自身安危,毅然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在东仓埔(即红场),她召集民众发表演讲,痛斥日本侵略者的暴行,呼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公开批评蒋介石政府“消极抵抗”的错误政策:“外敌当前,同胞却内耗不止,何以面对先烈?何以守护百姓?”其言辞恳切、大义凛然,令在场民众及士兵深受触动。她还深入附近廖姓小汾村,向农民群众宣讲“同心同力、抗日救亡”的道理,将抗战火种播撒至乡野田间。
当局对何香凝的公开活动深感不安,唯恐其言论传入蒋介石耳中引致祸端。恰在此时,国民党中央委员罗翼群闻讯前来迎接,欲护送其前往后方。经普椿向中共海丰党组织介绍,罗翼群曾为廖仲恺部下,素重何香凝且值得信赖。党组织综合研判后,同意由其带兵护送,并布置沿途交通站密切跟进行程。次日,队伍途经公平墟时,国民党海陆联防守备队队长钟超武在关帝爷宫戏台召集省立水产学校师生及民众举行欢迎仪式。何香凝登台演说,再次直指国民党政府抗日不力之弊,令主持仪式的钟超武等人面露尴尬。在其感召下,水产学校学生抗日热情高涨,会后即上街游行、演出街头剧,将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离开海丰后,何香凝一行乘竹轿抵达陆丰螺溪乡,下榻于“福春楼”。当地各界人士闻知其到来,纷纷登门拜访,以乡谊热忱相待。何香凝亦慈祥亲切,与来访者畅谈抗日大计。当听闻日本飞机两次轰炸陆丰学校与民居、在碣石、东海、大安等地烧杀抢掠的罪行时,她义愤填膺,向众人疾呼:“日寇暴行罄竹难书,唯有国人同心协力,方能将豺狼赶出中国!”言罢,她泼墨挥毫,写下“努力卫国”四个苍劲大字,制成横匾赠予螺溪乡政府,以笔墨为号角,激励民众抗战斗志。
数日后,在便衣武装与各界人士护送下,何香凝一行取道五华、兴宁、韶关,历经周折后安全抵达桂林。这段在海陆丰的岁月,虽然短暂,她却以文人之躯践行革命之志,在乡村与城镇间奔走呐喊,将抗日救亡的理念深植于民众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