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全面融入珠三角,建设成为全省滨海旅游集聚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海城市、珠三角产业拓展集聚地,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条件和措施,口岸开放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汕尾振兴发展离不开口岸的开放。
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汕尾港口岸红海湾港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水域191.6平方公里、是汕尾港老港区开放水域面积的7.5倍,批准现有汕尾电厂专用码头、万聪船舶修造厂专用码头、东岸通用码头及预留综合泊位等四个对外开放点,对外开放岸线22.9公里。汕尾港口岸红海湾港区位于汕尾东南部,港湾自然岸线48公里,距离国际主航道仅7海里,20米等深线距岸仅1至3公里,满足30万吨级船舶全天候停泊的水深23米以下区域,距岸仅6公里左右,港区地质结构和水文气象环境稳定,紧贴城市中心区域,距汕尾市区仅20公里,是珠三角地区港口群中开发前景最好的深水港区。
港口是汕尾外向型经济的引擎,而口岸开放则是引擎的点火开关。口岸的开放有利于优化招商引资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做大进出口对外贸易,对招商引资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可以起到筑巢引凤、洼地集聚的效果,有利于吸引外资来汕尾投资置业。红海湾港区对外开放,为汕尾发展外向型经济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重要竞争力,对汕尾海洋经济发展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汕尾港口岸扩大开放,也极大发挥了汕尾港深水良港和区位优势,形成衔接珠三角深莞惠的临港产业群和口岸经济带。有利于汕尾建设成为国际性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促进港口、腹地和国际经济的互动和融合发展,加快汕尾港口航运、物流、加工、贸易的便利化和国际化,进一步推进把汕尾新港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
2011年7月,汕尾港口岸红海湾港区通过省级预验收,省验收组原则同意使用汕尾电厂综合查验楼作为该港区口岸查验服务大楼的过渡性解决方案及按现行生产性试运行模式继续开展试运行。港区试运行以来,汕尾电厂共计煤炭约900万吨,进口货值40多亿元,节省燃煤差价6亿元,为电厂持续发电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燃料保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国家口岸验收要求,我市征地18324平方米,预算投资2953万元,建设总建筑面积12696平方米的红海湾港区口岸综合验收中心,该中心今年4月初开工建设,已投入资金1100多万元。9月24日查验中心主楼已经封顶,一期基建工程正在加紧全面推进,并筹措继续推进二期工程,确保汕尾港口岸红海湾港区对外开放前查验中心投入使用。同时,汕尾电厂已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了口岸过渡性查验楼和海事楼,各项口岸查验配套设施已配备到位;万聪船厂投入口岸建设资金500多万元,基本配置了口岸查验配套设施。
加快口岸对外开放建设就是为汕尾振兴发展积蓄后劲,对加快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所产生的作用日益凸显。汕尾港口岸红海湾港区对外开放,标志着汕尾港口岸又打开了通往国外的更便捷的国际通道,将大大促进粤东乃至粤赣湘地区的开放开发。同时,红海湾港区口岸对外开放,将对海丰(小漠)港区、陆丰(甲湖)港区申报扩大开放产生积极影响,加快形成我市口岸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来源 汕尾日报 记者 陈善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