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5-8-31 19:49 编辑
现在,请各位阅读我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
何香凝粤东脱险记 叶良方 何香凝(1878-1972),号双清楼主。她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廖仲恺的革命伴侣,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主席等职。也是近代杰出画家。著有《双清文集》。1942年香港沦陷后,她在中共华南地下党组织的抢救护送下,从香港乘船逃亡到海陆丰的一段经历,给她留下刻骨铭心毕生难忘的记忆。 海上遇险,地下党排忧解难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侵略者向香港发动突然袭击,港英总督杨慕琦向日军投降,香港遂告沦陷。12月下旬,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负责人廖承志、连贯,接到周恩来的电示,要尽一切办法将在港的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等进步文化人和民主人士,安全转移到抗日大后方。12月25日,香港沦陷。何香凝写下《香港沦陷有感》一诗,抒发了她坚信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香港终会光复的坚定信念。诗曰: 风云惨淡泣香江,百载繁华付渺茫。 回首九龙租借地,版图暂入敌人邦。 翌年1月4日,为了保护著名民主人士脱险,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谢一超夫妇,接受任务负责护送柳亚子、柳无垢父女与何香凝、经普椿婆媳到海丰。15日,地下党组织派港九独立大队短枪队中队长江水将何老太和她的媳、孙以及柳亚子父女等一行人护送到西贡下船。这艘机船由于拆了机器,只能依靠两张布帆借风力行驶。因海上没有一丝风,在香港海面上漂荡了七天七夜。当船上淡水和粮食告罄之际。幸得当地游击队及时赶到,听说是廖仲恺夫人,送来了熟鸡、牛奶粉和几箩筐地瓜,装足了淡水,才能摆脱险境,扬帆驰向海丰。及至大鹏湾海面时,又突遇海贼截劫。危难之际地下党护送人员谢一超挺身而出,孤胆应付,与之周旋后始得脱难。何老太感慨万端,赋《香港沦陷回粤东途中感怀》。其直抒胸臆,视死如归的精神跃然纸上云: 水尽粮空渡海丰,敢将勇气抗时穷, 时穷见节吾侪责,即死还留后世风。 柳亚子对何香凝在海上七天七夜漂流过程中,置生死于度外,意志坚定的表现十分佩服。特地在《流亡杂诗》中赞扬说:“一姥南天顾命身,千魔万怪敢相撄。劫余仍遗同舟济,揽辔中原共死生。”
动员抗日,一石激起千层浪
由于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中央委员,可以公开在汕尾中山码头登岸。然后坐车直抵海城。国民党驻海丰保安二团团长邓龙启获悉何老太身份,不敢怠慢,连忙请她住在自己的公馆干园(朱厝祖祠)里。儿媳经普椿不愿公开身份,则住进海城东门头春利旅店,由中共地下党员谢一超、袁复等暗中保护。在海丰县城,何老太太时刻不忘抗日救亡,借国民党海丰当局在东仓埔(即红场)召开的“庆祝何香凝委员脱险”的欢迎大会,向民众宣传一致抗日的革命道理;并深入到附近的廖姓村庄小汾村召集农民,鼓动抗日,公开批评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引起了当局的极度不安。因此海丰县国民党当局匆忙地把她送走。临别,何老太太挥毫画了“威震群峦”的老虎图和“凌霜怒放”的菊花图各一幅,分送给谢一超和袁复。 几天后,何老太太一行北上公平墟,国民党海陆联防守备总队长钟超武在省立水产学校(关爷宫)集会主持欢迎仪式,何老太向全校师生发表了抗日演说,再次批评了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的态度。演说时她神情激昂,大义凛然;使钟超武等颇为尴尬。何老太太在演说的戏台上当场挥笔作画,募捐抗日经费。在何老太太抗日演说的影响下,水产学校的学生们抗日情绪高涨,会后即上街演出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等,并下乡游行唱《松花江上》、《太行山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当夜,何老太住在黄菊虎(国民党海丰县参议员)家里,赠菊花图一幅给黄,暗喻他要有菊花般凌霜的民族气节。
怒斥贪官,挥笔疾书卫国疆
翌日,在地下党员的护送下,由公平墟单车工友载着何老太太到达陆丰县螺溪乡。江南公司总经理刘焕文特地接到自己下属叶振寰家里,当地知名人士和地方当局官员纷纷登门拜访。何老太太以慈祥亲切、平易近人的态度,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向他们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并详细地询问日本侵略军侵扰陆丰县的情况。当她得悉日本飞机两次轰炸河田镇和日军进犯碣石、东海、大安等地抢掠杀戮的罪行时,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座谈中,了解到从香港运到汕尾上岸的外援抗日物资,转运到内地途中被国民党官员巧取豪夺、贪为私有的腐败行为时,痛心疾首地说道:“如此官吏,何以言抗战?”螺溪小学教师叶灼文,在座念了一首当地老秀才罗公度所作的《旗头嶂竹枝词》: 旗头嶂上路迢迢,挑担人家做早朝。闹得奴奴眠不得,我郎何苦学肩挑。” 何老太太听后赞许地说:“词写得朴实,有地方生活气息,情感丰富。” 在螺溪小住期间,何老太太的饮食起居,受到叶振寰夫妇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保证老人的安全,以及具有安静的休息环境,安排她住在后厅较清静的房间里。为此,夫妇俩还轮流在前厅挡住来访者,让何老太太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打扰。何老太太看到房东六岁的儿子水生有绘画天资,热心辅导他学画,讲授绘画常识。同时将从香港带来的玩具和有一件小项链银牌送给水生。与房东之间生活过得非常融洽,犹如一家。何老太太深情地对振寰夫妇说:“谢谢你们,这几天是我们离开香港过得最舒适的日子。” 临别,何老太泼墨写了“努力卫国”四个大字横幅赠送乡政府,同时画了一幅“傲雪寒梅”工笔国画送给叶振寰,并画“梅兰菊竹”四君子条幅赠给当地小学教师叶灼之。之后,坐上江南公司为她安排的一乘小轿离开螺溪。并派了两名便衣短枪护运队员沿途护送,经五华、兴宁最后顺利到达大后方。何老太在《日祸移居广西舟中》,记载此次脱险的经过云:“战云弥温遍神州,国破家亡恨怎休?但得军民同御敌,烂船漂泊也风流。”并在《香港沦陷后赴桂林有感》诗中云: 万里飘零意志坚,怕为俘虏辱当年。 河山不复宁头断,逆水舟行勇向前。 2001年9月2日发于汕头特区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