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22635|回复: 0

[陆丰] 再振雄风可有时 —— 博美西秦曲班现状一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3 12:4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363640844078125009385646.jpg

陆丰有句俗语“博美西秦、东海薏仁。”意思是说这两者都是好东西。近日,记者前往陆丰博美镇了解西秦戏班的现状,却发现曾经辉煌的西秦戏班已经蜕变为以清唱为主的西秦曲班。

曾经沧海难为水

听说记者来了,西秦曲班的负责人林泽鸿和多名主要演员都来到了博美镇林氏祖祠,这里是曲班的落脚点,戏囊、道具都寄存在这里,也是他们平时“对戏”的地方。

据介绍,陆丰博美西秦戏班大概有300年的历史。大约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博美已出现了林裕(人称“三虾裕”)、阿保、阿恩、阿润(人称“大鼓润”)等众多西秦艺员。到了民国中后期,博美西秦在林怡和的带领下,迎来了一个辉煌时代。林怡和本学旦角,演唱艺术出类拔萃,人称“橄榄旦”。他也是曲社的出色组织者,曲社寓居博美墟内许厝巷妈祖宫后,周围聚拢了一批名角、新秀,整体水平达到高峰,在民间影响甚大。因为林怡和的突出贡献和卓著声誉,当时群众便把曲社冠以“老怡和班”的名号,传承至今。

这个时期,艺术骨干主要有林娘在、林六妹、林守云、林奕端、林妈炎、张寅、阿晓、阿旺、阿昌、阿忍、阿松等。至解放初,他们仍是曲社的中坚力量。其中林守云师从“大鼓润”,又常问艺于正字戏著名乐师卓石桂、林送,技艺精湛,博学多才。他不但精于司鼓,还兼擅吹、拉、弹、唱以及编曲,更能言传身教,终成一代名角。解放后,林春平、林汉州、林炎平、林振源、林保宗、林俊佳、林华贵、林炳助、林木泉等集中向林怡和、林守云等老师傅学艺,很快地也成长为新一代青年艺员。不久,还吸收了林赛云、林琼珍多名女艺员,从而改变了曲社男性唱旦角的历史。

1957年底,在当地文化干部林炳粼的大力支持下,艺员们联合部分博美潮剧团成员,首次组织成立了博美西秦戏剧团。期间由林木龙等任导演,先后把原有的《秋江别》《昭君和番》《大娘教子》等清唱剧目搬演为舞台剧。以后又移植、上演了古装剧《秦香莲》《血手印》《梁山伯与祝英台》《九件衣》和现代剧《龙舌涵》《红灯记》。1959年,博美西秦戏剧团以《大娘教子》参加陆丰县艺术汇演,由林琼珍、林春平、林玉英、林炎欣、林篆等主演,广受好评并获优秀奖,也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剧团又被当时的陆丰县委邀请至县礼堂参加团代会演出,《大娘教子》由陆丰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自此,“博美西秦”声誉鹊起,被邀请至陆丰各地演出。稍后,陆丰文化部门还曾筹划把博美西秦剧团转为国营,可惜后来计划因故流产。“文革”期间,剧团一度停止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剧团又恢复排戏,并邀请正字戏、西秦戏专业剧团艺人前来指导,使博美西秦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1984年,由林景章、张碧纯、林春平主演的《秋江别》再次参加陆丰县艺术汇演,同样受到嘉奖。以后,剧团又陆续充实了演员林巧达、林秀琴、张碧真、张碧纯、林汝娟、林美格、林少玲、林赛柳、林果实、林炳助,司鼓林泽鸿、乐员林炳焕等。剧团一时人才济济,常在海陆丰各村镇演出,颇受欢迎。

原汁原味诚可贵

进入21世纪后,博美西秦戏班陷入低潮,演出少,维持艰难。由于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持,剧团演出逐渐减少。自2002年在博美本地公开演出后,博美西秦剧团便完全“歇戏”了。随后慢慢蜕变为西秦曲班。艺员们平日各务其业,偶尔自娱自乐,只有春节期间才组队到四乡六里“走正”坐唱,赚取一些外快。

近年来,博美西秦曲班艺员逐渐步入老年,而年青一代愿学艺者也寥寥无几。目前,班里最年轻的艺人也已近四十岁。近几年来,艺员们因深感传统艺术有失传之虞,也常相邀集会,重温旧调,并自费录像、录音,以传之后辈。

我市三大稀有剧种中,与白字戏相比,西秦戏的式微非常快。据了解,目前民间白字戏班尚有两百余班,而西秦戏班大多曲终人散。

林泽鸿介绍,市有关部门曾对全市西秦戏班现状作过调查,发现曾经有过西秦戏班的陆河及陆丰大安等地都已经散掉了。记者随后打电话向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的台柱陈美珍求证,有着“西秦之乡”美誉的城区东涌镇流口村,如今村里的戏班也已经散了。

西秦戏和正字戏一样,采用官话对白,其曲板声腔也十分繁复。俗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成为一名西秦戏演员,起码要经过五六年的学习。难学、收入没有保障,不知是不是西秦戏后继乏人的原因?

博美西秦艺人一直注重、擅长唱工,严格区分老生、小生、花旦、净角等行当唱腔特点,实声、假声唱法运用规范,且能保留纯正的传统唱腔韵味。年前,林泽鸿曾和海丰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的吕维平团长同赴上海音乐学院交流、学习,吕团长听了博美西秦的唱片后,认可其“原汁原味。”

博美西秦演唱曲调以“正线”为主,其次为“二黄”、“西皮”,主奏弦为“硬子”。剧目主要有唱“正线”的《斩经堂》《盗诗》《秋江别》《阳和堂会》《薛仁贵回窑》《大娘教子》《赵匡胤送京妹》《杨宗保挂帅》《秦香莲》等;唱“二黄”的《船头别》;兼唱“二黄”、“西皮”的《血手印》、《李唔直捅蛤》;唱“西皮”的《林大富》、《郭子仪拜寿》。西皮剧目又称“鼓仔戏”,据说晚期由陆丰潭西来的一位师傅传授的。此外,《昭君和番》《大娘教子》运用了多种曲调,是两个很有特色的剧目。《昭君和番》除了唱“潮州平板”(“平板连”、“昆引”)外,主要为小调和正字戏“粉蝶儿”类牌子。其剧本、腔调与正字戏的《昭君和番》和台湾北管、广东汉剧的《昭君出塞》均基本相同。这对几个剧种间的艺术交流史,颇有研究价值。此剧与《盗诗》、《秋江别》均属西秦戏“七十二小出”剧目,现在只有博美曲社还能演唱,可谓弥足珍贵!另外,《大娘教子》(《断机》)除了唱“导板”、“流水”、“梆子”等正线曲外,还有“山坡羊”、“雁儿落”等正字戏牌子;而从剧本上看,其剧本文字多承袭自正字戏《三元记》;在西秦戏其他班社中迄今还未见此剧;所以,它应该是博美当地艺人在借鉴正字戏的基础上,自行创编而成的。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300多名陆丰市直机关党员干部参加无偿献血
[汕尾资讯] 超20万亩陆丰早稻开镰
[汕尾资讯] 陆丰开展夏日防溺水宣传活动
[汕尾资讯] 陆丰妇联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普法活动
[汕尾资讯] 强县促镇带村 全域蝶变焕新 陆丰“百千万工程
[汕尾资讯] 陆丰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