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杨 萍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 肖震宇
母亲节将至,商场、电商平台大打温情牌,各类花式促销带热了一波“感恩消费”。然而,这些是老人真正想要的吗?
“知行不一”的儿女们
为了解人们对母亲节的看法,记者采访了几位年轻人,大多数人都谈及了“鲜花”“礼物”“贺卡”。“我早早就在网上订了一束康乃馨,5月12日一早就会准时送到妈妈手上。” 今年刚离开父母读大一的00后夏某想用这样的方法给妈妈制造一个惊喜。90后的齐某还没有具体打算:“工作后每年母亲节我都会给妈妈买份礼物,送过鲜花、按摩器、手表,最近工作太忙,还没来得及去想送什么。”80后的吴某则表示不会过母亲节:“父母年纪很大了,现在和我生活在一起,他们不太看重这些洋节日。”但当记者问到“你这么做是父母真正想要的吗?”几位受访者变得犹豫不确定了。
母亲节前夕,《生命时报》发起“你对父母了解多少?”的调查,在1426名参试者中,80%能准确说出父母的出生日期;71%知道父母的衣服鞋子尺码,并为他们买过;62%的人清楚父母的饮食偏好、兴趣爱好,并在点菜、休闲时考虑他们的喜好,32%大概了解但很少考虑;55%的人知道父母患哪些慢性病、吃哪些药,38%知道父母病情,却没有关心他们使用什么药治疗。
从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儿女对父母有一定了解,但深究会发现,很多人“知”和“行”并不一致——了解父母的基本情况,但没为他们着想甚至分忧。在母亲节这一天变着法子述说感恩的人,却忽视了这些重要又明显的问题,实属不该。近年来,每到母亲节,网络上总是有这样一种声音:“你在网上那么爱母亲,你妈妈知道吗?”用以讽刺那些只顾在网上大秀孝心而没有行动的人。
变了味儿的母亲节
只有感恩口号没有实际行动,背离了母亲节的初衷,而“礼物等于心意”的做法更是受到了母亲节创始人的强烈反对。
母亲节起源于美国,其背后有段严肃的历史: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安娜·贾维斯的母亲认为,应该给予失去儿子的母亲们一种慰藉,希望创立一个属于她们的节日。母亲死后,贾维斯立志要实现母亲的夙愿,在她的推动下,美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庆祝“母亲日”,直到1914年,美国宣布每年5月第2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并规定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表达对母亲的尊敬。
令贾维斯想不到的是,母亲节很快成了商人图利的好借口,甚至有人利用母亲节募款、倒卖康乃馨。为了让母亲节重回本真,贾维斯把时间和财产都投到抗议中。1948年,她死于费城马歇尔广场疗养院,身无分文。“如果她愿意,完全可以从母亲节中谋利。但对她而言,母亲节这一天应该是回家跟母亲在一起,感谢她所做的一切。”美国韦尔斯利大学的凯萨琳·安托里尼说。
不求礼物的父母们
对于母亲节,父母的心态跟儿女完全不同。在北京市红领巾公园,记者采访了一群老人,当被问到“您最想要儿女送什么节日礼物?”老人们无一例外地都表示没啥想要的。令人心疼的是,当被问到“您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多数答案都与儿女有关。
“孩子平安健康、家庭和睦就是我最大的心愿。”满阿姨说着摆了摆手:“我不求他有多大能耐或闯出多大天地。”满阿姨每天都来公园锻炼,为的就是有一副好身体。“退休金足够生活了,我只要每天照顾好自己,保证不拖累孩子就行。”当聊起孩子曾为她买过什么礼物时,满阿姨感叹说:“过年的时候儿子给我买了一个电动泡脚盆,我用着感觉还行,就是接水倒水太麻烦!与这个相比,儿子上小学五年级那会儿每天给我端来的洗脚水更令人难忘。”
带孙子是赵阿姨近期的心愿。“我刚退休不久,在家很无聊,就跟着朋友去全国旅游,‘潇洒’了一个月。可回来后又变得很空虚,想给自己找点事儿干。”赵阿姨说,孙子现在1岁了,聪明懂事、十分可爱,但儿媳从来不让她带孩子,最多周末领孩子来见上一面。“儿媳说,我们老一辈的育儿观念已经落后了,这让我感觉自己很没用。”
朱大爷推着轮椅上的老伴儿来公园散心。他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女儿在国外,去年底老伴突发脑出血,虽然手术很顺利,但至今还没完全康复。“我根本不敢告诉女儿,她离得那么远,即便知道了也帮不上忙,只能干着急,何必呢!”令朱大爷担心的是,他今年已经70多岁了,虽然没什么严重的疾病,但不知还能硬朗几年,“如果我也病倒了,就没人能照顾我们老两口了。每当想到这个问题,就希望女儿能回国生活,这恐怕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吧!”
给父母最好的爱
平凡的生活、社会的认可、家人的陪伴,是大多数老人的心声。然而,《生命时报》调查显示,在“多久看望一次父母”这个问题上,选择“逢节假日回去,一年3~6次”者最多,占到了27%,其后依次是“每天都见”“每周一两次”“每个月一两次”,分别占25%、21%、17%,还有10%的人“一年一次甚至更少”。“忙”成了尽孝最大的阻碍。
古代二十四孝的“弃官寻母”,讲述了北宋朱寿昌自小与母亲分离,但在功成名就、仕途顺利之时听闻母亲的下落,毅然辞去官职寻母的故事。精诚所至,朱寿昌最终找到了70多岁的母亲,并用他的后半生为母亲尽孝。但如今,太多人为了前途,错失尽孝的机会,以为只要给老人富足的生活就是孝顺,却连父母真正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其实,若孝道长存于心,每天都是母亲节、父亲节。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杨萍说,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安全感会渐渐缺失,负面情绪增加,如果“空巢”,这种情绪就会进一步增长。因此儿女不应只以礼物充当孝心,要多和老人相处,尤其是在传统节假日、父母生日或生病等关键时刻,最好陪在他们身边;耐心教父母使用线上支付等“新科技”,让他们与现代生活多接触,也有助于提升安全感;此外,不妨给生活加入一些仪式感,帮老人找到安全感、归属感,例如睡前道晚安、在每个月固定日期一家人出游,在外工作的儿女可以选个固定时间跟父母视频通话,问问近况、听听倾诉或聊聊自己的生活,让父母放下牵挂。需要提醒的是,很多老人怕孩子担心,总是报喜不报忧。因此,儿女一定要想办法多方位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变动情况,如翻看老人病历本,向邻居打听父母的精神状态等,以防他们隐瞒疾病或受骗经历。
老人的心理很脆弱,打断他们的劝告、忽视他们的建议、违背他们的意愿、拒绝他们的关心,都可能有意无意向他们透露出“你们已经没用了”的信息。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应用中心测评主管肖震宇建议,在与家人沟通时,要多传达肯定、鼓励、称赞等积极情绪。不要对父母指手画脚、出言不逊或是给脸色。儿女可以适当接受老人的照顾和帮助,满足他们“被需要”的心理需求。
此外,肖震宇提醒,过度依赖会导致人格不独立,被忽视时更易感到孤独。老人要戒掉“依赖”,培养独立精神,比如积极培养运动、唱歌、绘画等兴趣爱好,广交好友,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子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汕尾市民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