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有三大需求,首先要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
首先,高龄老人:日常照料需求。老年人是留守型村庄在村人口的绝大多数,70岁以下的低龄老人一般生活尚可自理,更是老人农业的重要种植主体,只要无病无灾,自养能力一般较强,加之目前国家每月按时发放的基础养老金,低龄老人晚年生活质量较好。
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随着年纪增长,尤其是疾病缠身的高龄老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逐渐进入失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亟需子女照料。一旦出现子女无法或不愿床前尽孝的情况,高龄老人晚年生活往往极其悲惨,甚至日常饮食都难以保障。笔者调研所在的D村,近些年出现了不只一例留守的高龄老人死在家中却长时间无人知晓的案例。
这一需求,属于典型的生活性需求,本应由家庭子女承担,但在目前打工经济兴起、中青年子女外流和村庄孝道观念式微等综合作用下,高龄老人养老问题逐渐凸显,亟待作出有效回应。
其次,困难家庭:民政救济需求。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劳动力结构弱化往往是家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家庭成员身心障碍、遭遇车祸等致残或突遭大病等,均将极大削减家庭劳动力价值,甚至短时间内将家庭拖进贫困的泥潭。
近些年,大病缠身所产生的高昂的医疗成本,往往成为沉重的家庭负担,群众戏称之为“一病回到了解放前”。一般性小灾小难,尚可通过村社内部既有的互助性亲缘关系网络得以缓解或解决,一旦出现大病,高昂的医疗成本动辄十万、几十万,早已超出了普通家庭及其亲友的有效承受范围。
这一需求,属于典型的超出家庭承受范围的临时性社会救济性需求,如果得不到有效回应就极有可能影响村民家庭正常生活,亟需国家提供统一且有效的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
第三,留守儿童:高质量教育需求。当前,打工经济是中西部农村的常态,中青年父母进城务工,而其子女大多难以实现在父母务工地点随行接受城市教育。
其中,既有教育政策城乡分置的政策因素,更有地方教育容量有限的现实约束,因此留守儿童大多留守在村就地接受本地教育,日常生活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料。
同时,众所周知,当前中西部乡村公立学校义务教育质量相对不高,尤其是乡村学校中小学教师群体,工资待遇一般,绩效考核形同虚设,学生安全动辄得咎,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难管、教师难教、校方难调动等三难现象突出,进而产生了义务教育低效、私立教育发达与基层教育市场替代这一现象。
对家庭而言,孩子是家庭未来发展的希望,也是父母在外打工勤扒苦做的重要寄托。因此,对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及其父母而言,重管、重教且高质量的在地教育,是其发展性硬需求,兹事体大,亟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