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15|回复: 1

[文学] 送海青:此去仙乡无病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冬藏 于 2025-9-9 20:56 编辑


九月的风已带了凉意,而9月7日的台风夹杂着大暴雨,即使到8日上午九点,暴雨倾泻而下,更让人感觉这凉意已如深秋。单位工会郭主亲自开车,我们冒着暴雨平稳地驶在通往城区殡仪馆的路上。车里很静,杨校、庄主、阿容和我都没多说话,只有车轮碾过路面的轻响,衬得这份送别愈发沉重——我们要去送同事海青,送她人生最后的一程。也许是上天不忍,车过碧桂园,骤雨便停。
殡葬13.png
第一次听闻噩耗,是在9月5日的单位群里。工会负责人发的那则《讣告》短短几行,却像一块巨石砸在心上:“海青老师(年初退休)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9月3日晚去世,享年56岁。择于9月8日(农历七月十七)上午出殡。”年初才刚办完退休手续的她,明明可以开启含饴弄孙、自在度日的时光,怎么就突然走了?我反复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总觉得不真切,仿佛下一秒就能在办公室门口,再看见她微笑着打招呼的模样,再听到她对我帮她带读英语早读课之后说声:“Thank you.Mr Hong.”
殡葬6.png
殡仪馆的空气是凝滞的,庄严肃穆的氛围裹着哀乐,一进门就往人心里钻。抬头看见海青的遗像,照片里的她是那么的年轻,那么的端庄美丽。有人认出这是她的工作照。只见她眉眼间带着温和的笑意,漂亮的眼睛凝望远方,和记忆里那个站在讲台上的身影渐渐重合。不知是谁先红了眼眶,女同事们的啜泣声轻轻响起,男同事们也都绷着脸,眼底藏不住的惋惜。才56岁,太年轻了,79岁的杨教授还以每年出版两本书的速度继续抒写人生,而她正是人生该从容享受的年纪,却走得这么匆忙——离开这个她无比眷恋的美好国家。
殡葬7.png
我总想起海青的教育生涯。1991年从韩园毕业的她,带着一腔热忱走进校园,从此便把心扎在了课堂里——即使在九十年代跳槽潮汹涌澎湃的时候,她依旧岿然不动、守住初心。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她从青丝到染上风霜,始终不负初心。教案写了一本又一本,学生送了一届又一届,哪怕后来身体渐渐吃不消,她也没轻易放下粉笔,直到病重才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讲台。有人说,她这一辈子,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若按八十岁的平均寿命算,她还少享了二十四年的退休时光,可这份“遗憾”,倒像是她给国家最后的贡献——让政府少支付24年的退休金。她真的就像春蚕,到死丝方尽;又像蜡炬,成灰泪始干。
殡葬1.png
好在,她的女儿早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成家立业能让她安心。这些天,除了单位派去慰问的同事,她生前的同事、好友们也都记挂着她。老同事青、端、洁、华、贞、忠、婷、燕、珍……大家自发地赶来殡仪馆,只为送她最后一程。我刚到的时候,正好撞见老同事华低着头,眼眶红红的,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那份无需言说的情谊,在肃穆的氛围里,更显真挚动人。
殡葬5.png
其实在来之前,我总想着要为她写点什么,思来想去,便有了那首《悼海青》:“韩师负笈诵英章,昔日芳华映讲堂。执教经年培李茂,退休初岁历疴长。八年抗癌凭坚韧,五六辞尘倍感伤。此去仙乡无病痛,清风一缕忆温良。”
殡葬10.png
还记得她抗癌的那八年间,明明受着病痛的折磨,却从没在同事面前抱怨过一句,总是笑着说“没事”,还怕影响同事的工作与情绪,总是谢绝同事的看望。那份坚韧,让人心疼,也让人敬佩。
殡葬11.png
如今她走了,只能祈祷,她去往的那个“仙乡”,没有化疗的痛苦,没有病痛的折磨,只有无边的安宁。就像陶潜说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殡葬12.png
或许日子久了,悲伤会淡去,但我们总会记得,曾经有一个叫海青的老师,她温和、美丽、坚韧,把一生都献给了讲台,完成人生使命后,还为国家节约一笔费用。风轻轻吹过殡仪馆的松柏和榕树,像是在和她告别。海青,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病痛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赞曾昭群先生
[文化天地] 秋雨
[文化天地] 江城子·自勉
[文化天地] 共生之歌
[文化天地] 周末闲居
[文化天地] 雨后

发表于 5 天前 手机用户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一路走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