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说险--邮储银行汕尾市分行警惕“反催收” 陷阱及风险提示 黄煜东 傅财森
案情介绍 近期,汕尾市民黄先生因公司经营不善,贷款逾期后被银行上门催收,正焦虑时,在某APP刷到“专业反催收”短视频——视频宣称能帮人“减免债务”,仅收债务金额15%的前期服务费。 急于脱困的黄先生未加核实,私信联系对方并支付了4000元。随后,“反催收”人员教他拒绝银行上门、故意失联,还帮他伪造虚假病历,以“重病无力还款”为由,向银行和监管部门恶意投诉,甚至捏造“银行泄露个人信息”,索要精神赔偿。 银行察觉异常后展开调查,联合第三方调解机构与小黄当面沟通,他才幡然醒悟:4000元服务费打了水漂,逾期记录不仅没消除,还因连续违约导致征信严重受损,原本能协商的还款机会也被耽误。
案例解读 深入剖析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骗局”的三个特征: 特征一:虚假承诺。用“高成功率”“减免债务”等话术吸引逾期者,先收高额服务费再办事。 特征二:伪造材料。帮债务人制作虚假病历、贫困证明,伪装弱势群体施压金融机构。 特征三:恶意投诉。指导债务人失联、拒谈,甚至捏造银行违规证据投诉,试图“逼”银行妥协。 躲不开的三大危害 财产受损。支付的服务费大多有去无回,还可能因泄露个人信息遭遇二次诈骗。 征信恶化。“反催收”无法消除逾期记录,反而会因拒绝沟通、持续违约,导致征信负面记录加重。 法律风险。伪造证明、恶意投诉可能涉嫌违法,一旦查实,需承担法律责任。
风险提示: 逾期正确应对,别让“歪路”毁了信用 一是主动沟通是关键。遇还款困难,第一时间联系银行,说明情况申请延期、分期等正规方案。 二是警惕“付费解债”。凡是宣称“能消征信”“必减免债务”并索要服务费的,全是骗局。 三是寻求正规帮助。可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法律援助中心(如12348热线)或第三方调解机构,依法协商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