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预警信号尚未转为橙色,深圳超市的货架已出现“真空地带”;上海社交平台上,“居民被台风吹落”的谣言已引发恐慌。这种“台风未到,人心先慌,市场先乱”的怪象,折射出极端天气下现代社会的集体焦虑与治理考题。
恐慌性囤货是最直观的乱象。深圳天虹超市工作人员无奈表示,平时一周的销量两小时内就被清空,连薯片可乐都成了抢购目标。广州商超将饮用水备货量提升至日常5倍,仍难抵市民的采购热情。这种非理性消费背后,是原始生存本能与现代社会安全感缺失的碰撞。社会心理学研究显示,台风预警触发大脑杏仁核警报后,人们会自动启动囤积本能,而“别人都在抢”的从众心理更放大了焦虑,让防灾演变成消费狂欢。
谣言传播则在恐慌火上浇油。台风“贝碧嘉”登陆时,8人编造“上海居民被吹落”的谣言,用外地旧视频张冠李戴引发轩然大波,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更有甚者篡改视频,编造“LV巨轮前发大水”等虚假场景误导公众。社交媒体时代,谣言的裂变式传播速度远超台风移动速度,加剧了“信息疫情”。
市场异动中还潜藏着趁火打劫的利益冲动。台湾网友吐槽台风前绞肉、高丽菜价格飙升,简单几样食材花费超千元台币。此类价格乱象倒逼监管部门亮剑,台山市市场监管局在台风“塔巴”期间出动155人次巡查,发布价格告诫书,通过“接诉即办”机制严防哄抬物价。这种“监管赛跑”凸显了特殊时期市场调控的重要性。
我们对待台风的台独,与日本的防灾经验相对比,更显差距。日本家庭常备3天份的速食食品和防灾包,通过专用APP接收精准预警,形成了“预警-准备-应对”的成熟链条。而我们的慌乱,暴露了日常防灾教育的缺位——当超市备货量与市民抢购量的博弈成为常态,恰恰说明公众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认知。
台风作为自然现象无法避免,但人心慌乱与市场失序却可预防。这需要构建“预警精准化、监管前置化、科普常态化”的三重防线:气象部门应提升预报精度,减少信息模糊地带;监管部门需像台山那样提前亮剑,斩断投机链条;更重要的是培育理性防灾文化,让应急准备从恐慌抢购回归科学储备。
风雨过后,被搬空的货架终会补货,但恐慌留下的思考不应消散。在极端天气常态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充足的物资储备,更是强大的心理韧性与成熟的社会治理能力,让台风预警不再等于恐慌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