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魂照汗青 ——陈子歧的传奇革命人生 ◎戴镜兵 在风起云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壮丽凯歌。陈子歧,这位从广东海丰县联安区白町乡走出的革命先驱,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革命的征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他的一生,是与命运抗争、为理想奋斗的一生,是用热血和生命诠释忠诚与信仰的一生。 1889年9月13日,陈子歧出生于海丰县联安区白町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生活的重担在他年幼时便无情地压在了肩头。7岁那年,当同龄的孩子还在父母膝下承欢时,他已不得不拿起牧鞭,为别人家放牛。此后,为了生计,他又跟随祖父远赴香港做工。在香港这座被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城市里,陈子歧不仅亲身经历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困苦,更亲眼目睹了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肆意欺凌。街头巷尾,华人被无端羞辱;工厂码头,同胞遭残酷剥削。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如同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灵,也在他心中深深埋下了爱国与反抗的种子。早在辛亥革命时期,身为香港蛋行工人的陈子歧,便与志同道合的进步工友们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蛋箩作为掩护,在广州与香港之间秘密偷运军火。他们穿梭于敌人的严密盘查之下,将一箱箱军火送到革命党人手中,用实际行动为辛亥革命的胜利贡献力量。每一次运输,都是生与死的考验,但他们从未退缩,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五四”运动的浪潮如惊雷般震撼全国,新思想、新文化的春风也吹到了海丰这片土地。陈子歧深受影响,毅然带头向封建势力发起挑战。长期以来,优约公学校董会被地主豪绅牢牢把持,他们巧立名目收取高额学费,将无数贫苦人家的孩子拒之门外。陈子歧深知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是培养革命力量的摇篮。他联络志同道合的进步人士,与地主豪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成功改组校董会。1921年,他当选为校董会董事长后,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废除了不合理的高额学费制度,为众多穷人子女敞开了求学之门。他还独具慧眼,聘请进步人士郑志云担任校长。在陈子歧的主持下,优约公学焕然一新,课堂上不再是陈旧的四书五经,而是传播着民主、科学和革命的新思想;校园里,学生们不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积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投身革命活动的热血青年。这座学校逐渐成为了海丰地区宣传革命道理、培养革命青年的重要阵地,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 1923年,彭湃在海丰点燃了农民运动的星星之火,陈子歧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改变农民命运、推动社会变革的希望之光,他毫不犹豫地投身其中,全力支持彭湃的革命事业。次年,他更是直接参与到农会的组织工作中,走村串户,向农民们宣传团结起来反抗剥削的道理。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农民们讲述“耕者有其田”的美好愿景;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让农民们明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摆脱地主阶级的压迫。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农会,农会的力量不断壮大。1925年,陈子歧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 入党后,陈子歧长期肩负着党和政府的财经工作重任。在那个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保障党、政、军的给养和游击区人民的物质供应,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又至关重要的任务。1927年5月,海丰第一次起义失败后,东特委退守可塘区东溪口村一带。当时,可塘和赤坑已被敌人占领,部队陷入了严重的给养危机,战士们缺衣少食,连基本的生存都面临威胁。关键时刻,陈子歧挺身而出,他经过深思熟虑,向特委提出用特委名义向流冲圩富商征集捐款的建议。得到同意后,他精心策划,依托一位姓魏的老太婆,让她假装去拜神,巧妙地将征款信送到流冲圩同情革命的中医师余致球手中。在余致球的帮助下,最终筹集到300多块白银,暂时缓解了部队的燃眉之急。然而,陈子歧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这只是权宜之计。当时,在农会控制下的乡村,公粮堆积如山,但如果不及时处理,一旦敌人占领,这些粮食就会落入敌手。陈子歧又向东特委建议将粮食换回现款或物资,得到批准后,他迅速行动,与余汉存、余锦州等人组织船只和人力,将3000金担稻谷运往陆丰县碣石镇出售,换得白银1万余元。此外,他还组织人力把农会没收地主的生油、豆饼运往香港销售,换回了一大批部队急需的药品、弹药和生活用品。 同年11月,海丰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陈子歧当选为政府委员,同时担任苏维埃经济委员会主席,并兼任工商业委员会、建设委员会委员。新政权刚刚建立,千头万绪,百废待兴。从没收地主豪绅财产的处理,到各单位物资的合理分配;从红军战士的生活给养,到苏区经济的规划发展,陈子歧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精心安排。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油灯下,他那忙碌的身影和紧锁的眉头,展现出他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28年初,由于敌人的封锁,海陆丰与外地的商品流通渠道被切断,苏区出现了工业品紧缺、农产品积滞的严重问题。工厂因缺乏原材料被迫停工,大量工人失业,百姓生活陷入困境。面对这一严峻局面,陈子歧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果断采取措施。他积极筹措资金,开办了三个合作社,为千余工人提供了就业机会,让他们重新有了收入来源;他又创办工农合作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商人营业,促进了商品流通,缓解了物资短缺的问题,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1930年4月,陈子歧担任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及海丰县苏维埃的财政委员会主席。他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县、区存在财政制度混乱的现象,部分干部节约意识淡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导致资金浪费和分配不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提出了统一经济的意见。海陆惠紫革命委员会高度重视,专门发出通告,明确提出“开源节流”的财经工作方针,要求各县、区成立财经委员会,严格规范财经制度。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纪律,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对私自向群众摊派款项、贪污浪费者给予严厉制裁。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如同给苏区的财经工作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有效地保证了苏维埃政权在恶劣环境下的稳定和发展。 陈子歧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财经工作者,更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楷模。在革命最困难的时期,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家庭的所有积蓄都献给了公家。1930年,他秘密前往香港联系工作并为公家购买急需物资。此时的他,家中早已是一片凄惨景象:房屋被国民党反动派烧毁,年仅14岁的幼弟陈可惨遭杀害,妻子张淑贞被捕入狱,老母亲和唯一的儿子只能寄住在香港朋友家中。然而,尽管心中充满对亲人的牵挂和愧疚,他到港后却因环境危险,未能去看望老母亲,只是约儿子和堂侄陈思齐见了一面。见面时,他详细询问了家庭情况,不断鼓励家人要坚强,坚信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必将取得胜利。随后,他便提出让陈思齐将以前分家时大兄分给各房弟妇寄存在他处的首饰全部变卖,用所得款项为公家购买药品带回游击区。陈思齐担心子歧母亲和儿子的生活,提出是否留点钱作生活费,陈子歧却坚定地说:“我也知道母亲和家人生活很苦,但游击区的伤病员现在急需药品。我们出来不容易,现在只能为革命的大处着想,老母亲和家人,只好靠亲友们想办法帮忙了。”这番话语,展现出他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情怀和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除了在财经领域的卓越贡献,陈子歧还是一位老练机智的指挥员。有一次,他带领几个同志在汕尾镇附近开展工作时,不幸被敌人包围。当时,敌人兵力众多,武器精良,若强行突围,不仅会造成重大伤亡,而且突围后还要通过敌人重兵封锁的三角渡口,形势万分危急。千钧一发之际,陈子歧临危不乱,他迅速想出一条妙计:让同志们都化装成当地民团,将自己五花大绑,伪装成民团押解“犯人”的样子。随后,他们大摇大摆地朝着三角渡口走去。一路上,面对敌人的盘查,他们沉着应对,凭借着逼真的伪装和机智的应答,成功骗过了敌人,队伍最终安全通过渡口,化险为夷。这次惊险的经历,充分展现了陈子歧的智慧和果敢。 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但陈子歧毫不畏惧。海陆惠紫四县成立暴动委员会,他作为暴委委员,积极参与指挥1928年“五三”海丰大暴动。在暴动筹备过程中,他精心策划,组织力量,为暴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大量工作。尽管暴动最终因敌我力量悬殊等原因未能取得完全胜利,但他的勇敢和坚定,鼓舞着无数革命者继续前行。 长期艰苦的斗争生活,严重损害了陈子歧的身体健康,他患上了严重的肺结核病。然而,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从不愿接受特殊照顾,始终与同志们同甘共苦。加之战争环境恶劣,缺医少药,他的病情日益加重。1934年底,敌人对大南山苏区发动了残酷的“清剿”,形势异常严峻。由于病重无法随军行动,特委领导古大存决定让他随家人到越南就医。1935年7月,陈子歧辗转来到越南南方。在这里,他惊喜地发现有一批大革命失败后流亡而来的同志,他们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念念不忘革命事业,四处寻找党组织的关系。陈子歧不顾自己重病在身,立刻投身到革命工作中。 在国内抗日形势的推动下,陈子歧抱病奔走于越南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他终于与西堤地下党接上关系,并在朱笃建立了印度支那共产党华侨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的特别支部,担任特支书记。在他的领导下,朱笃华侨抗日救国会迅速成立并发展壮大。他广泛团结各帮派、各阶层的侨领,将大家凝聚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抗日歌咏队、抗日剧社等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朱笃蓬勃开展。朱笃华侨抗日救国会将捐献的物资和款项,绝大部分直接汇给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或通过宋庆龄转交给八路军、新四军,为祖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1938年入秋,陈子歧的肺病严重恶化,尽管他心中仍有未竟的革命事业,但已无力回天。9月24日,这位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在异国他乡的越南河仙市,带着对祖国和革命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离去,是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1957年,在陈子歧逝世19年后,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的事迹,将永远传颂在人们的口中。陈子歧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赤胆忠魂,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革命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