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脚蛇 于 2025-9-21 20:12 编辑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海丰县海城镇南门社区的南门红色文化街,正通过“红色热土,英雄人民”主题专栏,静静讲述着海丰人民在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建立后那段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
“抗日战争香港文化名人大营救——护送何香凝、柳亚子史料馆”里清晰记载:那场惊心动魄的大营救中,从香港、惠州、澳门到海丰、龙川老隆再至韶关,处处可见海丰革命者、交通员、爱国商人与革命群众奔波的身影。他们以大义凛然的担当与奉献,用血肉之躯诠释了民族危亡时刻的赤子之心。
史料馆内,抗日老战士的回忆实录与抗日战争红色故事缓缓铺陈,将海丰人民在营救香港文化名人过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娓娓道来。
抗日战争红色故事
烽火岁月守护与转徙,柳亚子惜别海丰
柳亚子父女与何香凝等人陆续悄然在汕尾、马宫登岸。彼时,因严厉批评反对蒋介石消极抗战政策,而被国民党通缉追杀的柳亚子,正处于生死攸关的境地。而汕尾作为水上交通枢纽,汉奸特务盘踞如织,登岸之后自始便笼罩紧张的氛围。海丰中共党组织迅速行动起来,有条不紊地安排部署,由谢一超及交通员带他们前往红草新村。何香凝安置在“成兴楼”,而柳亚子则以姓黄的大客商身份住入“胜昌楼”。
在新村住下的日子里,柳亚子、何香凝他们的心情相对轻松。他们常常走出住所,到村外或海边散步,与淳朴的村民亲切聊天。“胜昌楼”的家人对柳亚子父女热情招待,关怀备至。柳亚子心怀感激,为其家里撰写了二副联赋,以表达自己的心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何香凝公开身份后,被国民党政府接到海城。而柳亚子身份特殊,中共党组织为确保他的安全,由谢一超及交通员护送他转移到联安下许村姓陈的堡垒户家里。但联安离海城太近,安全隐患较大,经中心县委研究决定,又将他们转移到九龙峒。
中共党组织指示郑耀负责转移基体事项。当时,郑耀同白皮红心,公南乡乡公所乡长,中共地下党员钟娘永联系后,安排九龙峒几个农民用轿子把柳亚子父女抬上去。在路上,柳亚子关心地问抬轿的农民兄弟累不累,农民质朴地回答:“不累,您是不是列宁?派来这里帮我们打日本鬼子的。”众人听罢,不禁笑了起来。柳亚子和蔼地答道:“我不是列宁,但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农民对革命的朴素认知和渴望,也体现了爱国者坚定的抗战决心。
到了九龙峒,生活物资供应由钟娘永负责,保卫工作也安排专人负责,党组织的关怀无微不至。中共县委书记谢创还专程前来慰问,柳亚子对党组织的安排及照顾表示衷心感谢。之后,为了更方便照顾和联系,钟娘永又把他们转移到坑口村村民李慐发家里掩蔽,还请蔡嫂照料柳亚子父女日常生活,谢一超则安排在另一家村民家里。在生活上,还仔细观察柳亚子的饮食习惯,尽心调整饭菜,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
但海丰的局势依然严峻,党组织为了柳亚子父女的安全,决定继续把他们护送到老隆再转移至安全后方。从海丰往老隆一路山区,恶霸地主武装和土匪山贼活动猖獗,危险重重。蓝训材考虑到谢一超虽然胆色过人、机智勇敢,但对沿途情况不够熟悉,为确保安全,他决定亲自与谢一超一起护送,并通知袁复筹备路费同往。
钟娘永积极配合,安排几个青壮年用轿子抬着柳亚子父女,并派几位政治可靠、背着长枪的公南乡公所青年武装护送出海丰,还拿出五个大圆给蓝训材作为路上费用。一行人历经艰辛,直到陆丰河田。
在这里,蓝训材、谢一超、袁复、柳亚子父女与众人执手告别,将继续踏上征途。柳亚子回望海丰的山峦,这片曾给予他庇护的土地,望着渐远的众人,抱拳作揖,依依惜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