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实再现

发布者: 松树下 | 发布时间: 2019-9-17 19:20| 查看数: 10273|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原标题:让“激情燃烧的岁月”真实再现


9734833687574213673.jpg


事非经过不知难。传统教育课上,连队组织官兵体验老一辈工程兵常用的小推车,许多官兵推着跑一趟就直呼“不易”。 王克斌 摄


什么教育课最难讲?


“优良传统教育课!”北部战区陆军某工程维护团指导员王克斌脱口而出。


王克斌所在的“劈山开路先锋连”是个工程连队,曾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历史厚重。1951年,一位作曲家来连队当兵锻炼,被官兵修筑川藏公路的艰辛所感动,写下广为传唱的歌曲《歌唱二郎山》,“二郎山精神”由此闻名。


作为“二郎山精神”的发源地,连队格外注重光荣传统的传承弘扬,每月一次的优良传统教育课雷打不动。


几个月前,王克斌就任连队指导员。走进连队荣誉室,翻看那些浸染着艰苦岁月、诉说着奋斗精神的老照片和老物件,他深受触动,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讲好传统课、当好新传人。


为了让传统教育课更好听、官兵更爱听,王克斌使出了浑身解数,精美课件、视频、音乐等轮番登场。可几个回合下来,他发现,自己最看好的传统教育课并不“卖座”。


昨天那些感天动地的故事,为何难以感动今天的官兵?


下士管清祥说:“指导员讲得看似走心,却打动不了我心,因为那个年代,终究离我太远。”


四级军士长赵学滔则感到,“可能听多了,就麻木了”。作为连队的文艺骨干,他经常参加团里的演讲比赛。每次演讲,他都以传承“二郎山精神”为主题,回回都拿高分。然而,“荣誉越来越多,感动却越来越少”。


怎样才能把传统课讲到官兵的心坎上?王克斌一直苦苦思索。


转机发生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在建连70周年之际,连队迎来了100多名退役老兵返营“探亲”。在训练场、在荣誉室,他们深情回忆起当年往事,一面面锦旗、一张张照片就像被破译了的藏宝图,吸引官兵徜徉历史,流连忘返。


循着老兵们的动情讲述,连队官兵你一言我一语,重新审视这间熟悉的荣誉室以及连队的光荣传统。看着老兵们与连队官兵的热情交流,王克斌对如何上好优良传统教育课也有了新的思考。


由谁来讲,有时比“讲些什么”更关键


周五下午,听班长说周末有老兵要回连队,担任连队荣誉室讲解员的下士刘正文撇了撇嘴,一肚子的不乐意:又得搞卫生、背稿子,周末要“泡汤”了!


那时的他很难想到,这个周末将怎样影响他的军旅轨迹。


“下面展示的是连队不同时期的英模人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周末,老兵如期来队。走进荣誉室,刘正文按背好的稿子为老兵们解说。


“这个,是我。”人群中一位老兵手指一张照片缓缓说道。人头攒动的荣誉室里,这个平静的声音几乎被嘈杂声淹没,刘正文却仿佛听到一声惊雷。


担任讲解员以来,那张照片刘正文已看了不下30遍。照片上的战士正在进行打眼作业,照片下方写道:“硬骨头”战士孙祥林,曾被哑炮炸伤右臂致残,身上残留20多块碎石,还继续充当钻机手,连续3年出全勤……


刘正文怔怔地望着眼前的老兵孙祥林:年过半百,面目和善,中等身材。谈及30年前那次爆炸、手术,以及后来拖着病体重回坑道、伤口破裂送回医院,他语气平静,就像是在说别人的故事。


尽管这些故事刘正文已烂熟于心,但同样的故事从孙祥林口中说出来,每句话、每个字,给刘正文的感觉都跟“背稿子”时截然不同。


接下来的半天,刘正文陷入了深思。他仔细打量荣誉室里那行醒目的文字:“英勇顽强,敢打硬拼,乐于奉献,勇争第一”,然后重新审视自己。


半年前,他分流到这个连队,高强度的训练一度让他感到苦不堪言。来队没几天,他就申请休假,想回家休整一阵。假期结束归队,他却感觉脚步更加沉重,“再熬两年就退伍”的念头油然而生。


老兵来队过后,刘正文就像是换了个人,他决心“在部队长期干下去”,并开始奋起直追。一个月后,他报考了士官学校,并在预考中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面对面聆听老兵们的故事,深受触动的不只刘正文。老兵刘东江的讲述,让不少官兵听得眼圈发红。


1971年的一天,连队在深山里修筑炮兵工事。“轰”的一声巨响过后,石块像雨点一样掉落下来。身为安全员,刘东江赶紧吹哨通知人员紧急撤离。见战友们都撤了出去,他才拔腿往坑道口跑,就在这时,一块巨石把坑道口堵死了。


巨石撬不动,又不能炸,外面的人无计可施。6小时后,刘东江硬是从坑道拱顶与山体的缝隙间一点点地爬了出来,满脸是泥、指甲磨掉了、衣服扯成布条、大腿鲜血直流……谁能想到,第二天,刘东江又出工进坑道了。


刘东江讲完故事,赢得官兵热烈鼓掌。此情此景,令王克斌深有感触:“一堂传统课,由谁来讲,有时比‘讲些什么’更关键。”


看在眼里,才能更牢地记在心里


老兵葛毓臣小心翼翼地捧起一沓旧报纸,郑重地交给连长修英杰,修英杰第一时间将其存进了荣誉室。


“几份报纸能有什么特殊的来头?”见此情形,列兵王狄出于好奇,跑到荣誉室随手翻了翻,没想到却被深深吸引。


其中的一份是1966年3月3日的报纸,泛黄的纸页上,粗黑标题“‘劈山开路先锋连’思想红作风硬”异常醒目。这则消息记录了当时连队被国防部授予荣誉称号的“高光时刻”。


另一份是1972年3月18日的原济南军区《前卫报》,4个版面写的都是同一个人——全国筑路模范、连队的八班班长韦江歌。


几张散发着历史气息的报纸,把王狄拉回到了一个个连史上的重要现场:“就好像亲眼见证了老连长沈昌山从上级首长手中接过‘劈山开路先锋连’的锦旗;亲眼看到了韦江歌老班长和战友们腰上系着绳子悬在半空,喊着号子抡锤打眼放炮,修筑川藏公路……”


“这和教育课上告诉我连队历史光荣、韦江歌事迹感人,完全是两种感觉!”王狄觉得,这几张年代久远的报纸帮他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连队光荣传统的大门。时隔不久,他报名参选了团里的“二郎山人”电视台主持人。


“把见证传统的‘物证’摆在官兵面前,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教育。”王克斌从中受到启发。紧接着,他又出了一个新招——把仓库里有年头的老物件都搬出来,摆在官兵能看得到的地方。


那天,下士李小恺接到任务,要将4台工程机械车倒入车库。想着时间不长,李小恺就没开车上的空调。室外气温30多摄氏度,驾驶室里闷热异常,停稳两台车后,李小恺已是汗流浃背。等把车辆全部入库后,跳下车的李小恺边擦汗边吐槽“鬼天气”。


路过一台老式推土机时,他口中的埋怨戛然而止。这台“老爷车”不仅没空调,而且发动机排风扇直对着驾驶室,简直就是个烤炉。“可就是这样的车,老班长们驾着它一路劈山筑路!”李小恺感慨万千。


如今,在这个连队,传统的印迹随处可见。门厅最显眼处,用大字镌刻着“二郎山精神”;连队正门前,是“劈山开路先锋连”的连旗;官兵的床头卡上,开头写的都是“我是‘劈山开路先锋连’的一员”。


“看在眼里,才能更牢地记在心里。”自认为“讲不好传统课”的王克斌发现,传统有时候需要的不只是讲述,而是要用特殊的载体去呈现。


崇拜谁就会学习谁。前不久,为备战上级考核比武,苦练单杠的四级军士长田兆彬双手磨出了8个老茧。考核时,田兆彬一口气打破团训练纪录。跳下单杠,大家才发现他手上的8个老茧全被生生磨掉,手掌上鲜血淋漓。


没有亲身体验,就难以感同身受


又到了每月一次的传统教育课。这堂课,王克斌没有放在室内上,而是把大家带到车场,指着装有3袋水泥的小推车说:“今天的教育内容就是推小推车,每人3圈。”


老兵回营那天,看着连队的新型钻机、轮式装载机等新装备,老兵们抚今追昔,谈起当初抡大锤震得虎口出血、推小推车推到双手磨烂,大家感慨万千。当时王克斌就心中一动,为何不让没有抡过大锤、推过小推车的官兵亲身体验一下呢?


这些体验对年轻的官兵来说很新鲜。三班战士常博彦跃跃欲试,第一个握住了小推车车把。不料,他刚推出两步,只有一个车轮的小推车就开始左摇右晃,常博彦也差点被带倒。3圈下来,他便气喘吁吁。


“连队荣誉室有张照片,讲的是以前赶工期,老兵们推着载重100多公斤的小车一路小跑,往坑道深处运材料。一天下来,有的人手掌都磨掉皮了。”亲身体验过后,再看那张照片,常博彦心中有了一些跟从前不一样的感受。


事非经过不知难。“以前指导员上课总讲老兵抡大锤把虎口震裂,我虽然从图片上看到过大锤长啥样,但心中还是将信将疑。”在连队组织的传承“二郎山精神”故事会上,崔波分享了他的新体验:“那天,我抡起那把八磅重的大铁锤狠狠砸下去,只一下就震得我胳膊酸痛,虎口直发麻……想想连队的前辈们,真是太不容易了,向他们学习!”


没有亲身体验,就难以感同身受。王克斌认为,今天的官兵对昨天的人和事缺少直观感受,难以“同频共振”是正常现象,这也是一些传统教育课讲不到官兵心坎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找到了症结所在,该连的传统教育课也随之“变脸”——


一次,连队组织拉练,全副武装的官兵在崎岖山路上行军40公里,不少官兵脚上起了水泡。到了终点,不少人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


不经意间,王克斌发现前方有处连队30多年前修筑的国防工程,入口就在半山腰。他立刻整队,组织官兵沿着陡峭山路继续往上爬。见有战士叫苦,他便打开“话匣子”:“30多年前,就是沿着这条山路,连队的前辈们扛着百斤重的水泥进出,推着满是石头的小推车往返……他们有苦不言苦,有的人还因为塌方长眠在这里……”


队伍逐渐安静了下来。不知是谁起了个头,大家一起唱起了连歌:“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一首充满力量的《歌唱二郎山》响彻山谷。


还有一次,连队组织官兵在某国防工程内进行体能训练,半小时工夫,就有战士直呼闷热。见此情景,王克斌便组织大家坐下来,重温连史上那个“寒冬里中暑”的故事。


“当时,室外大雪纷飞,气温零下十几摄氏度。在坑道内,时任指导员付自立带头扒渣、运石。连续作业10个小时,浑身大汗淋漓的他一头昏倒在地。送到山下医院,医生连说不可思议,第一次见大冬天还中暑的……”


讲到这里,王克斌欣喜地发现,这一次,再也没有人一脸懵懂、将信将疑了。


来源:解放军报

留言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最新评论:(0)
热点推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