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丹心照汗青 ——记海丰公平革命烈士钟谭庆事迹 当指尖轻触泛黄的海陆丰烈士名册,墨痕斑驳的姓名背后,是永不褪色的血色传奇。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事,藏着无数年轻生命以热血浇灌理想的壮烈篇章。在海丰二区公平黄麻隆钟屋村,钟谭庆烈士的故事尤为令人动容——他用短暂的人生,在历史长河中镌刻下震撼人心的生命印记,至今读来,仍让人扼腕叹息,心生敬意。
以笔为刃,以武护农 1902年的春天,海丰二区公平黄麻隆钟屋村的一间茅草屋内,钟谭庆呱呱坠地。贫寒家境并未浇灭他求知的渴望,自幼聪慧勤勉的他,在父亲省吃俭用的支持下,踏入私塾课堂,在墨香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1917年,15岁的钟谭庆展现出对武术的痴迷。每日破晓时分,钟屋村的山脚下总会出现他刻苦练武的身影。他在攀爬与疾跑上天赋异禀,敏捷的身姿令四乡青年赞叹,很快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武状元”。此时的他,不仅身怀武艺,更凭借开阔的眼界与独到的见解,吸引着众多年长村民向他讨教。 1922年,彭湃在赤山约点燃农民运动的火种。同年秋,革命浪潮席卷公平青湖约。听闻消息的钟钦满怀期待地找到钟谭庆商议。钟谭庆目光坚定:“这是咱们农民当家作主的良机,万不可错过!”这番话语如明灯,照亮了钟钦前行的道路。 1923年暮春的一个清晨,薄雾笼罩着黄麻隆山区。钟钦站在村口老槐树下,望着远处连绵的青山,心中盘算着筹建农会的大计。他深知,要想让农会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找到既有文化又有胆识的帮手。 “谭庆,你就帮帮我吧!“钟钦握着钟谭庆的手恳切说道,“如今世道艰难,咱们穷苦百姓要想有出头之日,非得团结起来不可。”钟谭庆望着眼前这位意气风发的同乡,想起这些年乡亲们受的苦,重重地点了点头:”钦哥,你放心,我一定尽我所能!” 从此,钟谭庆白天走村串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乡亲们宣传农会宗旨;晚上挑灯夜战,伏案书写农会章程和宣传标语。他的毛笔字苍劲有力,写的标语贴满了各个村落。每当农会召开大会,他总是早早到场,不仅要做好会议记录,还要负责维持秩序。 记得有一次,反动乡绅派人来捣乱农会集会。正当场面陷入混乱之际,只见钟谭庆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三两下就制服了带头闹事的家伙。他身姿矫健,拳脚利落,把那些来捣乱的人打得落荒而逃。围观的乡亲们齐声叫好,对农会的信心也更足了。 在钟谭庆的全力协助下,黄麻隆约农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带领乡亲们开展减租减息斗争,组织生产互助,还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每到夜晚,农会驻地总是灯火通明,钟谭庆不是在给会员们上课,就是在起草斗争文书。他就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为农会的发展日夜操劳。 这对黄金搭档的默契配合,让黄麻隆约农会成为当地农运的一面旗帜。他们的事迹在周边村落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加入农会,为改变命运而奋斗。钟谭庆用实际行动证明,笔杆子和枪杆子同样重要,两者结合才能真正为穷苦百姓撑起一片天。 信仰之路,时代洪流 1925年春,国民革命军东征的胜利号角响彻海陆丰。这片土地自此掀开大革命的崭新篇章,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身为农运骨干的钟谭庆,肩头的担子愈发沉重。他不仅要全力辅佐农会会长钟钦开展农民运动,组织群众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还要精心筹备乡村农民自卫军的军事训练,手把手教导农民兄弟掌握战斗技能。尽管工作千头万绪,日夜奔忙,但怀揣着救国救民理想的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不知疲倦地奋战在革命一线。 时光流转至1926年冬,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与坚定的革命信念,在钟钦会长的大力举荐下,钟谭庆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自此,他如饥似渴地钻研党的理论著作,将每一分闲暇都用于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不断提升政治觉悟。从一位深受旧学熏陶的知识分子,逐步成长为立场坚定、信仰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践行者。 然而,正当钟谭庆满怀壮志,准备在大革命的广阔舞台上大展拳脚时,一场足以改变中国革命走向的政治风暴,正裹挟着阴谋与危机,在暗流涌动中悄然逼近…… 紧握钢枪跟党走 1927年,乌云笼罩中华大地。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撕下伪装,举起屠刀。腥风血雨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惨遭失败。面对白色恐怖,敢为人先的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毅然发起三次武装起义,以燎原星火之势点燃革命希望。钟谭庆始终高举信仰旗帜,紧握钢枪冲锋在前,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 同年11月21日,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海陆丰诞生。为守护这来之不易的革命果实,农民自卫军改编为赤卫队,全面扩充力量、厉兵秣马。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钟谭庆调入公平区赤卫队担任文书。新岗位上,他以办公室为家,夜以继日地钻研工作,在泛黄的纸张上书写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1928年2月26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兵分四路,向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发起疯狂围剿。短短三日后,公平圩沦陷。钟谭庆随公平区领导撤入黄羌深山,开启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他身兼文书与交通员双重重任:既要冒着生命危险收集传递情报,又要确保上级指示及时下达。为织密情报网络,他发展钟谭妹、钟锦春、钟顺房、钟乃桂、钟安顺五名同志成为情报员,在敌人眼皮底下搭建起隐秘而高效的信息通道。 自同年5月起,敌人对红色村庄展开灭绝人性的“清剿”,转移至深山的公平区领导机构陷入物资极度匮乏的困境。钟谭庆挺身而出,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多次深入敌占区,在重重封锁中开辟物资补给线。他如灵巧的山鹰,一次次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将急需物资送到战友手中。面对领导的褒奖,他总是谦逊地说:“为了革命胜利,这点付出算得了什么!” 丹心映山河 1929年初,海陆丰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的阴霾之下。国民党反动军队与地主民团疯狂围剿,红色村庄沦为焦土。黄麻隆钟厝村的钟德照、钟炎华、钟松兴、钟连泰、钟火清、钟娘顺、钟水清、钟红兴、钟永和、钟利钦、钟娘利十二位村民被迫远渡重洋避难,而这只是万千流离者的缩影。面对敌人的暴行,钟谭庆胸中燃起更炽热的革命之火,他握紧双拳,在心底立下誓言:哪怕前路荆棘遍野,也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这年10月,东江大地风云再起。在海陆惠紫特委的领导下,红军四十九团于海陆丰地区宣告成立,彭桂任团长,黄强为政委。钟谭庆如愿加入这支钢铁之师,凭借机敏果敢与出色的应变能力,被委以交通员重任。他深知情报是战争的生命线,于是走乡串镇、深入县城,在隐秘处设立情报站点。这些星罗棋布的联络点,如毛细血管般将重要信息源源不断输送至红军营地,为四十九团的作战部署提供坚实保障。 在钟谭庆等战士的不懈努力下,红军四十九团捷报频传。至1930年上半年,部队发展壮大至500余人,海丰北部除公平圩外尽数解放,南部赤石、鲘门等地也插上红旗。然而,胜利的曙光尚未完全驱散黑暗,这年秋天,四十九团主力奉命奔赴大南山,海陆丰兵力骤减。蛰伏的敌人嗅到机会,密谋向红色村庄发动新一轮进攻。 地下党获取这一危急情报后,为核实真伪,钟谭庆主动请缨。他乔装成赶集村民,怀揣忐忑踏入海城情报站。谁料此处已被敌人渗透,情报员背叛革命。刚一进门,冰冷的枪口便抵住他的后颈。 在阴森的牢房里,敌人轮番施以酷刑,烙铁烫身、竹签钉指,妄图撬开他的嘴。但钟谭庆咬紧牙关,鲜血染红囚衣,始终未吐露半个字。1930年深秋,海丰老车头刑场寒风凛冽,遍体鳞伤的钟谭庆拖着沉重的镣铐走向刑场,他挺直脊梁,眼中闪着不屈的光芒。随着枪响,年仅28岁的他倒在血泊中,生命永远定格在这一刻,而“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呐喊,却穿越时空,在海陆丰大地上久久回荡。 新中国成立后,钟谭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用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成为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奋勇前行 。 口述人:钟显良 钟炳文 文字整理:戴镜兵 参考文献:1、《中共海丰党史大事记》;2、《苏维埃之光》; 3、《海丰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