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火铸英魂 ——钟时添与海陆丰革命记忆 翻开泛黄的海陆丰革命史册,激荡岁月里不仅镌刻着澎湃壮阔的农民运动浪潮、气吞山河的大革命风云,更闪耀着三次武装起义敢为人先的胆识,见证了中国首个苏维埃政权在此诞生的历史荣光。然而,在这些辉煌印记背后,更有无数浴血奋战的惨烈战场,无数年轻生命化作照亮黎明的星火。钟时添烈士的故事,正是这段悲壮史诗中一个震撼人心的篇章,他以生命为笔,在革命丰碑上书写下永不磨灭的精神印记。
贫穷少年入军营 钟时添于1897年秋生于海丰县公平黄麻隆钟屋村的贫苦农家。他自幼聪慧勤学,虽仅念过几年私塾,却成了乡间少有的“文化人”。为人热情仗义的他,常与钟钦、钟连合、钟谭庆等进步青年相交,村里邻里的书信往来、红白事操办,总少不了请他主持执笔。他与钟谭庆一样,不仅腹有文墨,还习过数年武术,一身热血向往自由民主,却在黑暗的旧中国里,苦苦寻觅不到希望的光芒。 1922年冬,彭湃领导的农民运动席卷公平青湖约,钟时添与钟钦一同奔赴青湖约加入农会。随后钟钦返回黄麻隆约筹建农会,而钟时添却因父亲突患重病,不得不陪父外出求医,遗憾错失了参与组建家乡农会的机会。这场离别虽暂阻了他的革命脚步,却未熄灭他心中的火种。 1925年春,广州国民革命军东征海陆丰告捷,大革命浪潮在此汹涌澎湃。为巩固革命成果,海陆丰恢复农会组织并组建农民自卫军。县级自卫军属准正规武装,从县区乡农军中选拔精锐,钟时添因文武兼备、身形英武,如同鹤立鸡群般被选入海丰县农民自卫军。入伍后,他既要接受严苛的军事训练,又要研习军事理论,却在文化课与实操中应对自如,很快成长为出色队员,屡次获教员赞许,在革命武装中崭露锋芒。 铁骨铮铮战海陆 1926年11月下旬,凛冽寒风中,一场荡涤反动势力的战斗在海陆丰大地拉开帷幕。为彻底铲除陆丰境内罗觉庵、罗一东等反动武装,海陆丰农民自卫军大队在大队长吴振民的率领下,如利剑出鞘般直插陆丰。青年战士钟时添毅然投身这场正义之战,以无畏勇气与精湛技艺,在枪林弹雨中书写传奇篇章。 首战直指西山乡。反动武装凭借据点负隅顽抗,却低估了农军的战斗力。钟时添所在的农民自卫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战斗号角响起,他宛如猛虎下山,专挑敌人火力最猛之处冲锋。平日里在训练场磨砺出的过硬本领此刻尽显锋芒,手中的枪仿佛长了眼睛,每一颗子弹都精准命中目标,敌人接连倒地。不到两小时,西山乡的反动武装便全军覆没,钟时添百步穿杨的枪法,赢得了战友们由衷的赞叹。 歼灭西山乡之敌后,农军未作片刻休整,兵分三路向剑门坑挺进。为加速战斗进程,部队组建敢死队,钟时添毫不犹豫报名加入。这支由热血青年组成的队伍,个个抱着必死决心,如离弦之箭冲向敌阵。面对敌人自诩固若金汤的防线,敢死队员们前赴后继、奋勇拼杀,迅速撕开缺口。经过三个小时激战,剑门坑据点尽数攻克,除反动武装头目罗一东、杨作梅侥幸逃脱外,其余敌人悉数被歼。 农军乘胜追击,将罗觉庵盘踞的黄圹乡一举荡平。残敌仓皇逃窜至上砂,妄图凭借天险负隅顽抗。上砂地处陆丰最北端,距县城170华里,这里群山环绕、地势险要,1万居民皆为庄姓,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主豪绅集政权、族权于一身,残酷剥削贫苦农民。因其封闭的盆地地形,交通极为不便,长期游离于县政权管辖之外,连蓬勃发展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浪潮都难以触及。当地反动武装不仅占据易守难攻的地利,还与五华反动势力结盟,气焰嚣张,对逼近的农军全然不放在眼里。 吴振民大队长深知此战艰难,精心谋划作战方案。他不仅集结陆丰农军主力,还暗中联络五华古大存、古公鲁率领的农军协同作战。12月21日,总攻时刻来临,3000余名农军兵分四路,在上砂周边形成数十里的包围圈。随着冲锋号角响起,战鼓雷鸣,喊杀声震天。钟时添与战友们如汹涌怒潮,向着敌人据点发起猛烈冲击。敌人虽拼死抵抗,但在农军雷霆万钧的攻势下,不到一小时,第一道防线便土崩瓦解。农军乘胜追击,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抱头鼠窜。最终,这座长期盘踞反动势力的“顽固堡垒”被成功攻克。 战斗全程,钟时添始终冲锋在前,凭借出神入化的枪法,接连摧毁敌人多个关键火力点,为战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战后,吴振民大队长亲自为他颁发嘉奖令,这位英勇无畏的战士,用热血与忠诚,在革命历史上镌刻下属于自己的光辉印记 。 血铸丰碑,大安浴血 1927年,反革命的阴霾笼罩华夏大地。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背叛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的胜利果实惨遭践踏。在腥风血雨之中,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接连发动三次武装起义。11月1日,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决定性胜利,彭湃同志带领革命群众紧锣密鼓筹建苏维埃政权。11月21日,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在海陆丰这片红色热土上庄严宣告成立,农军正式改编为赤卫队,钟时添毅然加入海丰县赤卫队,誓以生命守护新生的革命政权。 然而,反动势力的反扑如黑云压城。1928年2月26日,国民党反动军队兵分四路,向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发起疯狂围剿。战斗首先在陆丰打响,钟时添所在的海丰县赤卫队闻讯后,立即奔赴前线支援。因情报失准,我方误将来势汹汹的国民党正规军当作地方反动民团。当大安这一战略要地落入敌手时,我方仍未能及时掌握敌军的真实兵力部署。 为夺回大安,我军仅以六个连的红四师官兵及部分赤卫队为主力仓促反击。战斗打响后,才惊觉面对的竟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国民党正规军大兵团。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为避免更大伤亡,部队果断下达撤退命令。钟时添所在连队主动承担起掩护战友撤退的重任,他们如同一座坚固的堡垒,死死守住阵地。 硝烟弥漫中,钟时添凭借多年实战锤炼出的过硬本领,沉着冷静地瞄准、射击,将一个又一个冲上来的敌人击倒。他的眼神坚定如铁,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让战友们安全撤离!半小时的激烈战斗,看着战友们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后方,钟时添长舒一口气,准备按命令回撤。就在这时,一颗流弹突然袭来,轰然炸响。这位英勇的战士瞬间倒在血泊之中,年仅3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他曾为之浴血奋战的土地上。 时光流转,精神永存。新中国成立后,钟时添被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他用热血谱写的英雄壮歌,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他的英名,如璀璨星辰闪耀天地;他的革命精神,似熊熊火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与信仰不懈奋斗。 口述人:钟金水 钟显良 文字整理:戴镜兵 参考文献:1、《陆丰革命史》;2、《苏维埃之光》;3、《中共海丰党史大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