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047|回复: 2

[人物] 1929年马思聪回国后在广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6 12: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3161491525,123675504&fm=52&gp=0.jpg

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创者,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是广东海丰人。1912年出生,1921年随父到广州就读于培正学校附小,学会吹口琴和弹月琴。1923年,他随长兄马思齐赴法国,两年后考入南锡音乐学院,成为中国出国学习小提琴的第一人。从此,步入学习小提琴及至开创中国小提起音乐之路。
在南锡音乐学院的一年半时间里,“马思聪就拉完了帕格尼尼的所有小提琴作品。”1927年秋,他考入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提琴班(300多名考生仅录取6人),成为第一个考入该校的中国人。1929年,马思聪回国后,即在广州长堤青年会等地举行独奏会,成为“现代中国第一个举办个人独奏会的音乐家”,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广州《民国日报》报道:“马君天才,名副其实,技艺已登峰造极”。“音乐神童”的美誉很快传到各地。这期间,他的早期作品《古词七首》问世,他在《创作的经验》一文写道:“中国古词的意境,也帮助我去创造一种气氛,我企图像德彪西的《毕里底士的歌》描画出古希腊一样,描画古代的中国……每个旋律,每个和声都是在黑夜中摸索出来,没有受到和声学的现成帮助。像古词那般短小的曲子,我花去很大的力量去摸索、探求,我决定好好地去学习和声学和作曲。”
1930年夏秋间,马思聪回到久别的海丰老家,备受亲朋戚友的欢迎。接着,去了上海,又返回广州,适遇海丰同学陈洪已从法国学习音乐归来。他俩应主持“广州戏剧研究所”的欧阳予倩的邀请,成立一个乐队,马思聪任指挥,陈洪任首席小提琴。“乐队的每场演出,都打动了听众的心,受到很高的赞誉。”1931年,马思聪又赴法国留学,一年后学成回广州。这时,欧阳予倩的“戏剧研究所”已停办,乐队也解散了,马思聪便和陈洪以原乐队的基础成立广州音乐院,并分任正、副院长,“教授小提琴、钢琴、视听练习等课程。”广州音乐院开办时,广州培英中学学监王恒,前来报考小提琴高级班被录取了。王恒成了马思聪的学生,王恒的大妹王慕理则考入广州音乐院钢琴初级班,也是马思聪的学生。马思聪教小提琴外,也教钢琴,故通过教和学的师生来往,马思聪与王慕理逐渐产生恋情,王慕理升上高级班后,两人便结婚了。此后,每当开音乐会时,马思聪演奏小提琴,王慕理便是她的钢琴伴奏。1933年,马思聪受聘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讲师。这期间,他创作了《钢琴弦乐三重奏》(bB大调)、《G大调第一小提琴钢琴奏鸣曲》、《F大调第二小提琴钢琴奏鸣曲》等。1935年,马思聪以家乡海丰“白字戏”曲调为素材写了《摇篮曲》,其旋律温馨、恬静、柔和,“是他自己演出过最多场次的节目,深受听众的欢迎。”1936年马思聪到北平演奏时,偶然听了北方大鼓调,深受启发,一再去听,记下它的旋律,参照西洋作曲法创作《F小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从而深感“中国人作曲,应具有中国民族的风格和自己民族的音乐语言。”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马思聪从南京回到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校长邹鲁,破格聘马思聪为文学院英国语言文学系教授,陆续教授音乐史、乐理、和声学、弦乐、钢琴、合唱、提琴指导等多门课程。
马思聪到中山大学任教后,他的思想感情和行动都融化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中,为保卫伟大的祖国,为驱赶侵华的日本军国主义而忘我的工作。他以音乐为武器,以课堂和社会为阵地,教唱学生抗日救亡歌曲,并努力创造、谱写启发广大民众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抗日音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员工一直接连不断地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成为华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阵地。马思聪的到来,学校便充分发挥他的专长,安排他教唱学生抗日救亡歌曲。1938年2月12日,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康教授贴出《文学院布告》:“本院教授马思聪先生,本学期所开音乐课目为弦乐及钢琴两种,每周共四小时,不计学分。授课时间、地点,由选修者与马先生商定,全校学生均得自由参加(但不能逾十二名)。合行布告,仰各知照,此布。”2月21日,吴康院长又贴出《文学院布告》:“本院音乐教授马思聪先生,每星期六日十二时半,偕陈世鸿先生,在附中大礼堂教授《抗战歌》,欢迎全校学生自由参加。合行布告,仰各知照,此布。”
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动乱日子里,马思聪除担负教学任务和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外,更围绕抗日救国的题材,努力创作、谱写多首抗战歌曲。他的作品,“几乎都是植根于中国各地的民歌,和民间曲调。正如他在自己写的《马思聪简历》里写道:‘中国人作曲,应具有中国民族风格,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其时,他以绥远(今内蒙古)民歌《情别》为主题,写了《第一小提琴回旋曲》。并以河套地区一首民歌《城墙上的跑马》,创造了著名的管弦乐曲《绥远组曲》,由《史诗》、《思乡曲》和《塞外舞曲》三部分组成,他的《绥远组曲》,尤其《思乡曲》,通过他的小提琴,伴随着中山大学的动荡流离岁月,也传播到许多地方。
马思聪以音乐作武器投身抗战,唤醒人民大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与梁宗岱合作创作的《战歌》,与钟天心创作的《黄花岗纪念歌》,与欧阳山以广州方言合作创作的《武器保卫华南》等歌曲,对鼓舞人民大众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无疑是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有这样一件事,当青年诗人金帆将创作的一首诗《我爱》请马思聪谱曲时,马思聪看了内容后,将其改为《自由的号角》,以反映反抗侵略者的压迫,争取祖国得到自由。《自由的号角》很快传播到各地,并曾到嘉陵宾馆孔祥熙主办的晚会上演出。演出结束后,“在座的周恩来主动起来与马思聪握手。周恩来也酷爱音乐,从此两人结识了,周恩来成了马思聪的‘知音’。”“认识周恩来,可以说是他政治思想上的重大转折点。”这期间,他还创作了《第一弦乐四重奏》。
1938年10月21日,日寇占领广州。当夜,中山大学在枪林弹雨中迁离广州,历经艰难险阻,几易校址,最后迁到云南省昆明市南部一个小县澄江县办学。马思聪因其妻怀孕在身,故夫妇到香港小住,长女马碧雪在香港出生后不久,马思聪便携半岁的女儿,经安南(今越南)河内,到云南澄江中山大学所在地。马思聪暂住香港期间,南洋华侨救乡会在香港九龙旺角成立了华侨回乡服务办事处,并组织了东江流动歌剧团,需要一首团歌,团长程跃群请林悠如教授写了歌词后,便到九龙尖沙咀马思聪家里请他作曲。马思聪看了歌词后,兴奋地说:‘好!我帮你们写,您们要回东江去宣传抗日,我支持您们!“由于时间紧迫,马思聪当晚便写好,次日晚上程跃群前往取回时,马思聪还指导他唱了两次。这首团歌连同其他抗战歌曲,伴随东江流动歌剧团传播到东江各地,成为动员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
马思聪赶到云南澄江,中山大学已正式复课了。由于1938年秋中山大学成立了师范学院,马思聪便成了师范学院的音乐教授。马思聪教授除了担任教学任务外,还不断谱写抗战歌曲,并经常举行小提琴独奏会。他演出时,琴音清澈宏亮,听来音如泉响,韵如钟磬。欣赏音乐的人时则振奋胸怀,时则恬静雅逸。这是师生们难得的精神享受。他还应学生进步团体的邀请,教唱他们抗战歌曲。如受聘为法学院青年生活社歌咏队的指导教授,教唱《战歌》、《战士们冲啊》、《让我们》、《八一三纪念歌》等等歌曲,深受学生的欢迎。
由于马思聪的小提琴早已饮誉全国各地,他到澄江后即引起云南音乐界的重视。云南音乐会特邀请他到昆明,向广大观众演奏小提琴,为抗日战士募集衣物,支援抗战,宣传抗日救亡。有关马思聪教授的演奏会,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旧期刊室找到当年不完整的《云南日报》,该报1939年11月15日、17日、18日和19日均作了报道。
15日报道的标题是《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教授来滇演奏,应音乐会之邀请,为前方将士募衣》。内容是介绍他的简历:“我国名提琴家马思聪,现任中山大学教授。近因本省音乐研究会为前方将士募征寒衣,请马氏来昆演奏,各情曾志本报。马氏广东人,年仅十四,即赴法国,初进郎西音乐院习提琴。毕业后,从名师国立歌剧队乐队领导Oberdoeffen(奥伯多芬)氏继续研究,后以第一个东方人考进巴黎音乐院高级研究班,历年均获奖品,1929年返国,演奏于京沪各地。1930年再度赴法,从作曲师Binenbaum(本尼.伯姆)作曲,历一年返国,与陈洪氏创办广州私立音乐院。历任中央、中山各大学教授。作品有弦乐四重奏、提琴奏鸣曲各一阕等等,及抗战歌曲等二十余首。最近在澄江抚仙湖畔起草一交响乐,不久即可成功。此次马氏来昆演奏,机会难得,爱好音乐人士,幸勿失之交臂!”
17日报道标题:《音乐研究会本晚演奏世界名曲,马思聪提琴独奏》。内容:“本省音乐研究会于本晚在省党部开音乐会,请著名小提琴家马思聪君提琴独奏,已志本报。兹将马君独奏乐曲探志于后:一、被称为近代音乐之父巴赫之提琴独奏奏鸣曲。二、奥国十八世纪伟大作曲家莫扎尔特之协奏曲D调。三、十七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家但丁尼之奏鸣曲(魔鬼之颤音)。四、苏俄音乐复兴中五大乐人之一格拉苏诺夫之协奏曲A调。五、法国圣赏斯之夏湾拿少女。六、奥国舒伯尔之圣母颂。七、西班牙菲拉沙脱之西班牙履舞曲。八、奥国克拉斯勒之维也纳狂想曲。九、波兰钢琴诗人肖邦之夜曲。十、匈牙利胡具之匈牙利舞曲。十一、马思聪之摇篮曲、狂想曲、白字曲、绥远思乡曲、迥旋曲等。”
18日报道的标题:《募捐慰劳受伤将士,提琴独奏会昨开幕,马思聪氏名不虚传,中外听众掌声不绝》。内容:“我国名提琴家马思聪氏,自留法学成返国后,历在京沪广州演奏提琴,蜚声海内,中外人士之曾经欣赏其艺术者,莫不啧啧称道。此次应本省音乐会之请,特由澄江中大请假来昆,举行提琴独奏会,献奏名曲,藉此募捐为慰劳前方受伤将士之需,详情曾迭志本报。昨晚(十七)七时半钟,独奏会已在省党部大礼堂举行,中外男女,济济一堂。当马氏怀琴出台时,群众即鼓起如雷之掌,会场空气,遽形紧张。台下之千余双眼睛,睽睽然注射于马氏一身。迨琴声一起,而台下之千余听众,顿即屏声静气,倾听提琴之音。斯时也,提琴之弦,似乎已与听众之心弦相系,而马氏手中之弓的波动,及马氏手指之按捺,亦皆与听众之心弦息息相关。音调之抑扬高下,徐疾顿挫,莫不使千余听众之心情因之而兴奋,而激昂,而哀怒,而伤感。当每一歌曲中间稍歇之际,听众神经,更形紧张,大有白香山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慨,及至每曲终了之时,提琴之余音犹未息,而辟辟拍拍之掌声早已腾起。自开演至收场,听众愈来愈兴奋,咸有马氏名不虚传之感。当原定节目(见前日本报)己完时,场中又腾起‘再来一个’之吼声,于是马氏又再来一个,以报答听众之热情。昨晚与马氏伴奏钢琴者为外侨顾培德先生,彼此技巧,俱甚高妙,可谓‘中西合璧’。本晚(十八日)为演奏第二夜,节目仍与昨晚同,届时必再有一番盛况也。”
19日报道题目《提琴圣手马思聪独奏会昨晚圆满闭幕,马氏今晨返澄江,约定年底又再来》,内称:“昨晚(十八日)为马思聪氏提琴独奏会第二夜,电灯犹未放光,而中外听众已座满一堂。及至琴声已起,而听众犹熙熙攘攘,向省党部络绎而去,竟有若干男女,因买不获参观券而失望归家。听众较前晚更多,是以马氏之演奏精神,特为起劲。会场空气异常热烈,延至九时余钟,演奏会始在群众掌声中圆满结束。闻马氏已定于本晨乘车转返澄江。又音乐研究会已商得马氏同意,于年底再请马氏来省开演奏会云。”
1940年初,马思聪赴重庆,创办中华交响乐团,任乐队指挥兼协奏曲的小提琴独奏家,“在重庆指挥演出过几十场次,大受中外音乐爱好者的赞誉。”这期间,他认识了徐迟,并成为莫逆之交。2月间,奉周恩来面渝,时任陕甘宁边区的中国民歌研究会主席李凌到重庆上清寺马思聪住地拜访,因同是广东人,又谈的是音乐问题,故谈的很投机,自此成了挚友。李凌“收集了中国各地的名歌几百首,和马思聪谈民歌时拿出了他这些珍藏的民歌,使马思聪大开眼界,视为珍宝。”另一位在国统区搞地下工作的赵沨,也常和马思聪来往,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澄江办学期间,马思聪教授随着阅历的丰富,社会生活体验的加深,感到小型的器乐器与室内乐,已经难以抒发内心深刻复杂的感受,乃开始创作交响乐等大型作品。1940年夏秋间中山大学搬迁到粤北坪石后不久,他虽然没有跟随到坪石执教,却于1941年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的创作。
当中山大学搬迁到粤北坪石之时,马思聪却去了重庆,继续在中华交响乐团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日军乘机大举进逼,灾难重重的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求生,这一切马思聪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与抗日将士心连心,满怀激情为二十首抗战歌词谱了曲”,并创作《抛锚大合唱》,“反映当时人民处于苦难中的生活和鞭鞑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
不久,马思聪到了香港,多次举行演奏会。“他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和美妙的琴声折服了中外听众。”他在香港的演出,查阅了当年的报纸,其中《华侨日报》1941年10月9日报道了《双十节晚,马思聪播奏名曲》,全文如下:“我国名提琴家兼作曲家马思聪氏,上月底在半岛酒店玫瑰厅公开演奏,备受港督惕幕琦爵士,及与会之中外听众热烈赞誉。兹应本港ZBW英文广播电台之请,于双十节广播演奏。时间为该晚八时零二分至八时半。节目内容为一、法国名曲家圣桑之《迥旋杂感曲》。二、马氏自作之《绥远组曲》,内分甲、狂想曲,乙、思乡曲,丙、塞外舞曲。此组曲为马氏近年得意之作,历次在各地演奏,极受听众热烈换迎,诚为爱好音乐人士难得之机会。又此次广播,适逢国庆三十周年纪念,更足为中英邦交敦睦之表征。”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马思聪在日机对香港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在防空洞里开始创作《第一降E大调交响乐》。12月25日香港沦陷,中共地下组织及时组织人力,护送一大批文化人和民主人士脱险。1942年初,马思聪一家4人,及学生梅振权、陈宗元、黄豪业,在中共有关人员帮助下,经大埔、沙鱼涌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五天后回到海丰老家,与阔别多年的亲人和乡亲相见,亲情倍加深切!
在海丰家乡,马思聪对随行的3名学生要求很严格,“每天除三餐和散步的时间外,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四段时间都非常认真地练习,一天至少拉琴九个小时以上,此外还学习和声和视唱。”他时刻不忘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应海丰县民众教育馆邀请,与当地徽明剧社一起,为抗日募款举行义演;并独自到汕尾开演奏会,演奏《绥远组曲》、《摇篮曲》、《西班牙履舞曲》等,将演出所得支援抗日战争。马思聪演出的节目,备受家乡人民所喜爱,尤其是《思乡曲》,很快在海丰县传播开来,“它倾诉着流浪他乡的人对于故乡的眷恋思乡之情,故乡、熟土、亲人啊怎不令人思念!”此外,他还继续创作,家乡的“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三个剧种,它们各有独特的曲调,这些曲调对于马思聪来说是最为宝贵的民间音乐素材。”他通过堂弟马思周请来民间乐师鄞降临拉家乡的白字曲,他边听边记谱;鄞降临要他用提琴拉他刚才拉的曲调,马思聪毫无差误地拉了出来。这使鄞极惊奇,说:“我从来没有收过象你这样聪明的徒弟。我一条曲在农村要教三年,徒弟们才学得会。”并向马思聪作揖说:“还是我拜你为师吧!”这次马思聪记下了不少白字戏曲调,他从其中选取了创作素材,及后写成了《钢琴弦乐五重奏》。
1942年春节过后不久,友人沈宜甲来信请他赴桂林,他同夫人、小姨、岳母和3名学生前往桂林。1942年9月,时在广西桂林的马思聪,又应聘回粤北坪石附近管埠的中山大学师范学院任教。同年9月19日的《国立中山大学日报》报道了《马思聪许幸之两教授抵校》的消息:“师院不分系教授许幸之先生业于上周抵管埠,将任美术及戏剧指导。又名提琴手马思聪亦于昨日抵坪,不日当入师院授课。并闻该院新购钢琴,今日可一并运入管埠。”
管埠是坪石镇附近一个荒凉的小乡村,当年充满了“田园寥落干戈后”的战时景色,野地里杂草丛生,村道旁边,尽是野生的灌木。自中山大学师范学院迁到此地后,增加了近千名师生员工,使这个村子骤然热闹起来。马思聪、许幸之等教授到师院后,以戏剧、音乐、美术为主要内容的文艺生活活动,也随着活跃起来。课堂教学之外,校内校外,常可看到他们的表演。内容之丰富多彩,演技之精湛逼真,为中山大学在粤北办学精神生活留下不可忘却的一页。据找到的一些不完整资料,马思聪及其妻王慕理举办或参予演出的场合计有:
1942年11月9日,师院为纪念校庆18周年在该院礼堂举办音乐演奏会,节目有马思聪的小提琴独奏,王慕理的钢琴演奏,黄友棣指挥的中师合唱团合唱等。11月25日,师院举行戏剧座谈会。会上,发起并成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剧团(简称中师剧团)。
中师剧团成立后,曾多次举行公开演出,备受观众的欢迎。马思聪也应邀参加师院的演出活动,如1943年11月21日,师院为欢迎新来的教职工,由中师联谊社主持召开座谈会。在社长蔡文显、院长毛礼锐等教授致欢迎词后,即表演节目助兴,内容有陆达节的笑话,潘祖话的方言表演,黄友棣的独唱,毛智凤的京调,林小泉的故事,马思聪的提琴独奏等。
1944年元旦,马思聪教授为全校举办了马思聪音乐会专场。3月18日、19日,马思聪音乐会在坪石时代戏院举行。4月22日,师院在马思聪教授主持下举行弦乐演奏大会,内容主要是马思聪创作的提琴独奏曲,西藏音诗(全部三大乐章)及名曲《圣母颂》、《寂寞之夜》、流浪者之歌》、《绥远迴旋曲》等。另有马思聪、黃友棣的提琴二重奏,及弦乐四重奏等,“节目异常精彩”。中师合唱团为筹募音乐教育活动基金,在马思聪、黃友棣两教授直接指导下,于4月30日在坪石时代戏院举办音乐演奏大会,内容有混声合唱,四重唱,独唱,提琴,口琴,锯乐与钢琴四手奏等。
在管埠,马思聪夫妇的感情非常融洽。他俩“既要教学生,又要搞创作,闲暇时就练琴。”他们家没有钢琴,晚上练琴时要爬到住地对面山上师院的食堂兼大礼堂去,那部新购的钢琴就放置在里面。据当年他的邻居张筑音回忆,每当他俩练琴时,我们都能辨别出那宏亮的钢琴声和小提琴的袅袅之音,“这琴声是我们当年的最好享受,何况,它还出自知名度很高的演奏者之手。他们奏的一般是西洋名曲,当然也少不了演奏我们民族的乐曲,有时还弹奏那令人振奋的抗战歌曲。当马思聪自己创作的思乡曲的旋律传了过来时,我们的心情也随之激动起来,思乡忧国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在管埠,马思聪除了教学外,在家时间大部分用来看书和创作,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有好几首是这期间创作出来的。“1944年,他创作了《F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部分大型的小提琴曲,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1945年春,由于日军进占粤北坪石,中山大学被迫再次迁校,马思聪夫妇则去了重庆、成都等地演出。日本投降后,他接受杨森将军的邀聘,到贵阳任贵州省艺术馆馆长。并创作了《牧歌》、《跳神》两个小提琴曲和写成了海丰白字曲调的《钢琴弦乐五重奏》。1946年初,马思聪在贵阳请诗人端木蕻良写了一部合唱的歌词,自己谱了曲调,这部作品就是《民主大合唱》。1946年3月,马思聪离开贵阳去重庆,5月又赴上海,成立上海音乐家协会。在上海开了演奏会之后,接到台湾交响乐团的邀请,转赴台北,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1946年冬,又携家眷回到广州,在广州中山大学执教(中山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广州原校址办学)兼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
马思聪又一次回中山大学任教时,正是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引发极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教育危机,全国各地高等院校举行了规模巨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示威游行。在广州,以中山大学为阵地的爱国师生,于1947年5月31日,举行了轰动华南的挽救教育危机暨反饥饿、反内战示威大游行,马思聪以教授身份加入这次示威游行,以示支持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为酝酿开展大规模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学生服务委员会于1947年5月8日晚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音乐演奏会,节目有马思聪的提琴独奏,梁广瑞(学生)的男声独唱,王慕理的钢琴独奏,马思聪等的弦乐四重奏,伍智贞的女高音独唱,王友健的大提琴独奏,罗荣钜的男中音独唱等。
1947年,李凌等人在香港创办中华音乐院,聘马思聪兼任院长,马思聪应允后每月与夫人王慕理赴港一次。马思聪在港又会见金帆,金帆在香港寄来合唱歌词,马思聪从其7段中选了4段,“采用陕北郿鄠的调子为素材谱写了《祖国大合唱》。”《祖国大合唱》在中山大学演出好几次,听众有好几千人,“听众报以雷鸣的掌声,场面非常热烈”。
中山大学全校性音乐团体国立中山大学歌咏团,抗战期间迁云南澄江,经常演出节目。迁校至粤北后,各学院分散各地,该团活动遂告终止。复员回广州后,喜爱音乐的学生发起恢复活动。1948年1月9日,该团恢复成立,通过选举产生9人组成的干事会,干事会推选方玉兰、张建勋为正副团长,并聘请马思聪、黄友棣两教授为指导。在该团恢复成立的前一天晚上,师生1000多人汇集在学校体育馆内,观看了马思聪主持的音乐歌舞演奏会,除马思聪提琴独奏名曲外,还邀请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员生演奏音乐,并有本校中师剧团、中师合唱团、南燕剧社等联合演出10余个歌剧节目,“深得观众好评”。这一年,金帆作词,马思聪谱曲的《春天大合唱》,与此前的《民主大合唱》、《祖国大合唱》,“以明朗的音调,雄伟的气魄,表现了处于水深火热的人民向往光明,争取民主、自由、幸福的信心,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尤其是《祖国大合唱》,激情炽烈,气势磅礴,唱出了人们渴望已久的愿望和理想”。就在这年的一天,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登门拜访马思聪,邀请他到美国任教,被马思聪婉言谢绝。不久,马思聪住宅前后出现反常可疑现象,马思聪全家迁到香港。1949年,马思聪应邀到北平,参加周恩来主持的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马思聪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组的顾问。其时,他任教于燕京大学音乐系,在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并作为文化界的新政协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接着,他以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参加访问了苏联。1950年,他继续耕耘,创作了《欢乐组曲》、《第二小提琴回旋曲》、《汉舞曲三首》,其中包括腰鼓舞、杯舞和头巾舞的钢琴曲。他为郭沫若的词谱曲而成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更为少先队员所唱颂。
1951年,周恩来总理任命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他全家迁往西城一幢古式的四合院,除客厅、卧室外,还有创作室。他在生活安定、心情舒畅的环境里,从不间断创作。这一年,他完成了《山歌》、《春天舞曲》和《新疆狂想曲》三首小提琴的创作。并率领中国音乐代表团参加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国际音乐节。在学院教学上,“他特别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为此,他注意聘请学有专长的音乐家来院执教,除在国内物色有才华的教师外,还向海外邀请。在他的动员鼓励下,他的六妹马思荪(钢琴家)、十妹马思芸(长笛、钢琴家)和妻弟王友健(大提琴家)均举家回归大陆,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
1953年,马思聪参加治淮工地劳动时为歌颂祖国美丽的山河和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奋笔谱写了《淮河大合唱》。这一年,他创作了钢琴曲《粤曲:一、羽衣舞;二、奔马;三、狮子滚绣球》。从安徽民歌《斩板山歌》、《慢赶车》、《李玉莲调》中吸取素材写成了小提琴曲:《跳龙灯》、《慢诉》、《跳元宵》、《情歌》。为郭沫若剧作《屈原》谱曲,写成《屈原剧乐》。编集了民歌《花儿集》。还参加赴朝慰问团(任第一分团团长),创作了体现中朝友谊的《鸭绿江大合唱》。1954年,他完成了交响乐《山林之歌》的创作,这是他的管弦乐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我国管弦乐的优秀作品,共分为五个乐章:《山林的呼唤》、《过山》、《恋歌》、《舞曲》、《夜》。及后,为国庆10周年献礼创作了《第二交响乐》;1960年完成了《A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这期间,马思聪还和夫人王慕理经常外出演出节目。“1956年春天,他们到东北、西南、西北、华中各地巡回演出。”同一年,马思聪代表中国音乐界到华沙出席第九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会,并担任评判。1958年,马思聪应“柴可夫斯基钢琴、小提琴比赛委员会”的邀请,第三次访问苏联(第二次访问苏联是1957年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在这次比赛会上,担任小提琴评委会副主席。1959年11月25日至26日,马思聪和夫人王慕理赴广东韶关市人民大戏院举行小提琴演奏会。演出的节目“主要有舒伯特的《奏鸣曲》、《圣母颂》,李姆斯基?柯萨可夫的《太阳颂》,维尼亚斯基的《莫斯科的回忆》,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邦士的《情歌》,亚尔贝尼兹的《西班牙舞曲》。其他均为马思聪的作品,有:摇篮曲、闹元宵、秋收舞曲、牧歌、跳龙灯等。钢琴伴奏为他的夫人王慕理。”马思聪每演奏完一曲,场上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然而,从1975年开展的极端扩大化的反右斗争起,极大地挫伤了马思聪为祖国发挥艺术才能的积极性。“他为了坚持聘请优秀的外国专家来我国讲学和选派一些优秀青年到外国留学等意见,险些被划为右派,还是周恩来总理把他保了下来。”反右斗争使他开始缄默了。1961年他来广州,会见由家乡前来探望他的三婶和在广州的堂弟,感慨地说:“近年来风风雨雨,扑朔迷离,令人眼花撩乱,看不清来势,无法躲闪。连周总理在运动中也被累得颜色憔悴。”1964年国内文艺界掀起反修运动,有位友人提醒他要有思想准备。他说:“我已经几年没到音乐学院去了,待在家里停了创作,没说错话,运动该不会搞到我头上来吧!”,可却事与愿违,他在此次文艺反修运动中仍受到不应有的冲击。
1966年那场全国内乱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马思聪被造反派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不仅本人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和凌辱,连其妻子王慕理及其亲属也遭到被抄家、被逐出住家的惨境。在无法生活和安身的日子里,妻离子散的马思聪一家,经过多方周折,在亲戚友人的帮助下,举家于1967年1月初,经香港乘飞机赴大洋彼岸的美国旧金山定居。
马思聪含泪出走,在美国度过了生命的最后20年,但他身在美国,心仍在中国。马思聪是一位“死里逃生而又才华横溢和意志坚强的人。”“由于他出色的艺术成就及其声誉,他获得旧金山市民的荣誉,该市市长亲自向他颁发了城市锁匙”。他在旧金山,他的思想和行为,均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一颗中国心。 1969年3月,他应邀到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等地巡回演奏了20多天。1970年,他继续运用我国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创作,于1971年以《聊斋志异》中的同名小说开始创作芭蕾舞剧《晚霞》(1978年完成创作后改名《龙宫奇缘》,全剧分四幕11景41场,连序曲共42首风格多姿的乐曲)。1972年创作了《小提琴二重奏五十首》,并为女儿马瑞雪的诗谱写了女高音独唱曲《故乡》和《热碧亚之歌》。1973年创作了《阿美组曲》和《高山组曲》,均以台湾民歌为素材,在台湾演出,受到台湾同胞的赞誉。1976年1月初,获知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的消息,马思聪为失去一位对他关怀备至的知音而悲痛万分!周总理于1971年曾因“文革”中未能保住马思聪感到难过,曾对来访的美国总统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时满怀深情地说:“我平生有两件事深感遗憾,其中之一是马思聪50多岁离乡背井到外国去,我很难过。”当基辛格托人转达周总理对他的问候时,马思聪心情激动万分! 马思聪在完成了芭蕾舞剧《龙宫奇缘》创作后,1980年又创作了《第三小提琴回旋曲》和《第四小提琴回旋曲》。又以云南民歌为主旋律,五易其稿写成了《A大调钢琴协奏曲》。1982年,台湾当局花费25万美元,排演马思聪的芭蕾舞剧《龙宫奇缘》,博得台湾同胞很高的评价。台湾当局拟聘他任台湾艺术学院院长,他以“容待考虑答复”婉辞了。因此之故,他的儿子马如龙原与台湾一富贾之女相恋,也婉拒了对方。这期间,马思聪还写了《钢琴变奏曲》,为唐诗八首和李白诗六首谱曲。
粉碎“四人帮”后,文化部、公安部和中央音乐学院均正式为马思聪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过去受牵连的人也先后得到平反、恢复名誉。1984年12月30日,公安部致函中央民族学院党委,明确指出:“1967年5月由公安机关对马思聪先生立案审查是康生、谢富治决定的,原认定马为‘叛国投敌分子’是错误的,应予彻底平反,恢复名誉,消除影响”。从此,马思聪在祖国大陆恢复了他爱国音乐家的本来面目,他的音乐作品,包括他定居美国创作的作品如《晚霞》等,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再次赢得了人们的尊敬。马思聪念念不忘祖国,念念不忘遥远思念的亲人、朋友,多次给他的女儿、侄女、挚友通讯,表达他盼望回乡的心愿。他在美国时的作品,几乎都是中国的题材,他给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副主席写信说:“我们都已步入晚年,在个人来说,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完几个作品,也算是我为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上所尽的一点微力。”马思聪曾几次想回祖国,但客观原因使他的期望未能实现。1987年5月19日,马思聪因心脏病在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无效,于当地时间5月20日凌晨3时零5分不幸逝世,享年75岁。
马思聪病故后,其家人在他书桌上发现一篇未完成的遗作《思乡》。马思聪女儿马瑞雪按照他生前嘱咐,将父亲留存美国的所有遗稿及两把小提琴、钢琴、演出服装等遗物运回国内,捐赠给广州艺术博物院,博物院为此设立了“马思聪纪念馆”,以作永远纪念。在马思聪诞辰90周年之际,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马思聪研究会于2002年12月23日至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了“第三届马思聪学术研讨会”及纪念音乐会。2005年,广州市越秀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和广州市档案局布展的《岭南历史文化名人广州史迹》,马思聪列入其中。“马思聪无愧是一位永远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马思聪回归故里思乡的爱国情怀,终于在他逝世20年后实现了。2007年12月10日,马思聪的骨灰,从美国起运于次日抵达北京,再转运回广州;12月13日,马思聪的骨灰安葬在故乡,长眠于广州白云山麓,圆了他的临终心愿。为纪念马思聪安灵广州,12月14日,广州举行了一系列活动: 12月14日上午,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隆重举行《马思聪全集》首发仪式。据报纸报道:“《马思聪全集》共分7卷9册,包括交响音乐(上、下)、协奏曲、歌剧、舞剧(两册),合唱、小提琴独奏、重奏(两册),其他音乐作品(声乐、钢琴等),文字、图片(两册)。”
12月14日上午,在广州麓湖公园的聚芳园举行马思聪塑像揭幕仪式。据塑像作者俞畅(广州雕塑院院长)介绍:“该塑像高3.8米,包括主体和基座两部分,其中主体部分由青铜铸造,而基座则是用大理石精心雕刻而成,上面刻有马思聪的小提琴代表作《思乡曲》和关于马思聪生平的简介。” 12月14日晚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联合在星海音乐厅举行马思聪作品音乐会。“音乐会由深圳交响乐团、广州合唱团、广州少年宫合唱团以及九岁演出时就得到马思聪赞赏的小提琴演奏家赖小梅等著名艺术家倾情演出。”
同时,在麓湖之滨的广州艺术博物院,还新建了马思聪音乐博物馆。座落在聚芳园的马思聪塑像的不远处,则是中国现代三位著名音乐作曲家之一冼星海的墓地。马思聪和冼星海均为中山大学的校友(马思聪几次被中山大学聘为教授,冼星海则曾是合并于中山大学的岭南大学学生),又在巴黎留学时曾先后拜入同一小提琴老师门下。而从此后,这两位中国现代著名音乐作曲家便在广州白云山下麓湖公园为邻永远安息!
本文参考了李岚清、马思周、杨永、金帆、程跃群、张筑音、杨发麟、丘健生等的纪念文章、回忆录和《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的有关报道,并引用有关资料。由于篇幅较长,未能加以注释,仅此说明并致谢!
黄义祥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海丰白字戏《龙宫奇缘》广东省文化节演出圆满
[城事报料] 戏之韵·海丰白字戏赴梅陇“华光大帝公”演出
[图看汕尾] 中秋月
[图看汕尾] 小舞者·张舒欣
[文化天地] 白字戏《龙宫奇缘》
[城事报料] 海丰白字戏在梅陇塘前村演出《白罗衣·拷陶》

发表于 2012-7-6 19:2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2-7-7 06: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vic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