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月書院
思月書院位于深圳羅湖區東門步行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至今有300餘年的歷史,曾为省港大罢工接待站,多经革命战争风雨的洗礼。“寓学于民而惠于民”是古老思月书院的一贯宗旨。中華民國及現代多次重修,主人方言為粵語。
為磚木石結構,坐南朝北,三間二進,面闊13.8米,進深16.5米,占地面積約228平方米,由門廳、正廳、廂廊組成。門廳:凹斗型大門,花崗岩石,匾額書“思月書院”,半架梁,硬山頂,博古脊;卷棚頂廊房。
思月書院原址:在羅湖區東門步行街解放路南慶街22號,是老深圳人熟悉的古跡,后遷移到現址,1997年重修,仍保留了原建築的風格。1925年6月,曾為全國總工會特派人員設立為省港大罷工接待站。
1988年7月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百年曆史,滄桑的歲月,沉積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思月書院曾是“深圳墟”——羅湖商業集市的文化象徵和教育中心,多少学子在此啓蒙識字,曉知天下事。《書院春秋》,一壁红木刻劃不盡先人教学之精神。廣東曾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較早的地區。早在1924年廣東農講所的學員就來到寶安,發動群眾,建立黨組織。深圳在香港海員大罷工和黨所領導的省港大罷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組織起來的工人纠察隊在深圳陸路、水路日夜巡邏,執行封鎖香港的任務。“思月書院”,就是當年工運的活動站。1925年6月,省港大罷工爆發。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蓬勃開展的深圳地區,成為廣州與香港工人運動的聯絡點和第二戰場。遵照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指示,于6月19日在深圳墟(今東門老街)南慶街22號思月書院,設立香港罷工工人接待站。1925年6月,香港工人舉行大罷工。19日凌晨,香港电車工人分别乘火車或步行到深圳,在思月書院集中。每日由深圳乘火車回廣州的罷工工人有1000多人。当時,深圳各大小商號以及各鄉的農民,也積極置辦茶粥,歡迎香港工友,羅湖、南塘、水貝、黃貝嶺等处的居民還將自己的房屋腾出來,給工友臨時住宿。真是想不到,這座百年書院,也是中國革命的歷史見證。伴隨著老街的變遷,1996年,思月書院被拆除。為了弥补這一遺憾,在隨後的老街改造過程中,特意在“老街風貌街區”重建思月書院,占地200多平方米,成為一間歷史博物館,人們在這裡,可以完整地“聽聽老街的故事”。
2012.8.18 深圳
汕閩人0660 (圖/文)
该贴已经同步到 汕闽人0660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