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汕尾地区全国第一县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由于得天独厚的沿海地利,由于部分人先富起来,必然促成汕尾地区的沉积文物收藏。
“五大名窑”,乃元明清各朝官窑。笔者在长期的收藏中,经常听到文博界的前辈、行家和民间收藏者断言:官窑瓷器由皇家垄断;皇家的瓷器几乎没有瑕疵,若有瑕疵当即毁坏,是不能出窑厂的;老百姓是根本不能用官窑器的,民间流通的官窑瓷器几乎没有可能。连文化主管部门的部分领导也不甚了解,故对沉积文物中的官窑瓷器之说多为否定。笔者仔细研读中国陶瓷方面的著作、论文,再经多年的实物及文史资料的考证和反复研究,发现皇家垄断官窑瓷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而且当利益相关时,连皇帝也会下令将官窑器出售。所以官窑瓷器完全有可能流入民间。
其一,民窑搭烧官窑器是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一条途径。在唐朝后期的邢窑产品上,始见手写“官”字,可能是从烧成的瓷器中挑选出上好的器皿送进宫内。北宋虽有固定的官窑,其制度如何,因缺乏史载而不明。而其时的定窑、汝窑、钧窑烧造的瓷器通常是先由官方(朝廷所派专员)挑选,其余的产品则由工匠上市销售。元代的官窑制度是怎样的,至今还是个谜。明朝宣德皇帝和成化皇帝重视瓷器,不仅创制了五彩、霁蓝、霁红、娇黄、斗彩等新品种,而且能把青花釉里之红色烧得极其鲜艳,为明代瓷器史上的两个高峰。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制度也在此时逐步形成,即在江西景德镇指定某些窑厂专为宫廷烧制御用瓷,而不准烧制商品瓷器。明朝皇帝通常派太监督管窑务,而太监专制凶狠的管理,严重地盘剥窑户窑工,其中一项做法为搭烧,即强令窑户搭烧官窑器,以完成皇家的差使。搭烧就是使民窑烧制官窑器合法化,至少民窑可以在搭烧时多做出官方所索要器皿的数量,即为了保证烧制成功一件,需做三四个坯。由于搭烧,明代的景德镇就出现了被称为“官古”的窑户,即专门仿古官窑器的窑户。其中名噪一时者为陆子顺,他于正统元年进献瓷器5万余件,英宗命“送光禄寺充用,赐钞偿其值。” 陆氏进献的瓷器可以充用,肯定其精美程度可比官窑。这说明民间确实在造官窑瓷器并流通。
其二,督陶官的营私舞弊也是官窑器流向民间的一条途径。宣德时太监张善督陶,“贪黩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官窑瓷器多以分馈其同列,事闻,上命斩于都市,枭首以徇。”张善犯有两大罪状,其一便是把官窑瓷器分赠同列,促使官窑瓷器走向民间。其后的督陶官还会不会把官器送给同僚、亲友?应该还是禁而不止的。不过做得隐晦一些罢了。唐英在乾隆八年二月二日的奏章中说:“故厂造成供御之瓷,则有黄器及锥拱彩绘、五爪龙等件。此等器皿,非奉赏赐,凡在臣下不敢珍藏擅用,以滋违制之戾。”那么,唐英的前后任怎样,则不得而知。然而在唐英的辩白背后,却说明了皇帝知道督陶官有将御瓷外赠之事。
其三,出窑、装箱、运输中的纰漏致使官窑瓷器品质降低,又是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另一条途径。乾隆六年五月,怡亲王谕字唐英:“烧造上色瓷器甚糙,釉不好,瓷器内亦有破的”。唐英上奏作了言辞恳切的辩解。乾隆阅读奏疏后,作朱批:“不但去年,数年以来所烧者,远逊雍正年间所烧者,且汝从未奏销,旨到,可将雍正十、十一、十二、十三等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乾隆元年至五年所费几何,所得几何,一一查明,造册奏闻备查,仍缮清单奏闻。”唐英费了很大的功夫才做成报销清单,结果却是“以所造瓷器釉水、花纹远逊从前,又破损过多,因分条核减,共银二千一百六十四两五钱五分三厘三丝五忽二微,奏令赔补。”说实在的,这一处罚是很轻的,因为参与审核和奏议的和硕怡亲王、果毅公讷等都知道有些责任不该由唐英来负。唐英“实有鞭长莫及之势”,在出窑、挑选、装箱、运输诸环节都可能出纰漏。另外,“工匠之弊,不可胜防也”;这是督陶官唐英自叹的。匠工们为了生存和将日子过得好一点,就会想方设法占有自己烧造的、甚至是上等的官窑瓷器。
其四,更有甚者,乾隆皇帝曾下旨将不符宫廷御用器的作品在景德镇公开销售。用土窑烧造瓷器较难保证质量。康熙、雍正两朝选剩之件向无解交之例,随散贮厂署,听人匠使用。唐英因要奉旨造清单奏销,于是要设法让乾隆皇帝知道落选之次色瓷与正选的上色瓷的比例:上色瓷十中难得四五;有时他又说次色脚货及破损等数几与全美之件数等。大概上色瓷仅得三到四成,难得五成,次色瓷也是如此,其余的是破损变形者。唐英以黄器、五爪龙等为理由,欲将次色瓷全部运抵京城,交朝廷处置。乾隆的朱批为“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所谓黄器,指单色釉娇黄瓷器及外黄里粉彩之瓷。所谓“仍照原议行”,即可将次色瓷在当地销售,包括绘有五爪龙图案的次色瓷。此例一开,官窑生产的次色瓷就合法地出现于市场,而且数量很大,还有可能夹杂着一些上色瓷。到光绪时,皇家干脆在景德镇创建了销售瓷器的公司。这是一条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合法途径。
其五,文物迁移和博物馆失窃、非法的土地开发和盗墓也是一条途径。由于战争迫使文物迁移,这是不得已为之,艰难险阻惊天地而泣鬼神。但在运输中难免出现状况,造成文物、包括官窑瓷器的流失;清代宫藏及近现代博物馆的失窃更是屡见不鲜,虽然部分追回,但仍有部分至今不知去向;许多土地开发商在进行土地开发时,不与文物管理部门联系,擅自进行地下挖掘,每每发现窖藏或古墓官窑瓷器,往往不顾法律而分赃。“十墓九盗”是家喻户晓的话题,盗墓者究竟盗到多少官窑瓷器?又多少在民间流通,可能谁也说不清楚?这些应该是一条流通大道吧!
从上述官窑瓷器流向民间的途径看,博物馆所藏官窑瓷器,收藏家完全有可能持有甚至收藏家有可能持有连博物馆都没有的官窑瓷器。汕尾地区毗邻港澳,也是连接粤东与粤西的纽带。是国际文物商人和国内文物经营者进行古代艺术品交易的聚散地。笔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亲身经历了古代艺术品交易的过程,有幸在文物即将离境时,采取巧妙的方式收藏起来。其中便有数量可观、精致的官窑瓷器。在汕尾市收藏家协会会员中,有相当部分人是保护文物的有识志士,他们的家中都拥有精美的官窑瓷器。(黄水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