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77|回复: 9

[汕尾] 幸福不是富市的专利 穷市也能办好民生 汕尾市民生建设工作的探索与启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6 07:2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民生第一责任,任重道远。这是广东省汕尾市对党委政府所肩负的时代责任的全新解读。

  汕尾1988年建市,其前身是著名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由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诸多原因,汕尾经济发展缓慢,成为“富省穷市”。

  作为后发地区,汕尾在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把民生建设作为推动幸福汕尾建设的核心任务。

  民生建设是花钱的事,“穷市”汕尾的民生建设滞后,“汕尾人”的幸福指数低应是意料中事。

  但是,2010年和2011年,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发布的全省幸福感调查排名却显示,作为老区新市的汕尾,连续两年排在全省第七、第八名,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汕尾现象”。

  幸福不是富市的专利,穷市也能办好民生。

  汕尾在面临经济发展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以民生建设推动幸福汕尾建设,凝心聚力惠民生,走出了一条具有汕尾特色的民生建设之路。

  “穷市”汕尾何以建成幸福汕尾?我们可以从其民生建设之路去寻找答案,解密“汕尾现象”。

  “四大民心工程”夯实幸福汕尾之基

  所谓民生,简单说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民心工程即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的困难,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而采取的措施和实施的项目。

  邓小平接受著名记者华莱士专访时曾说:“社会主义的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生活幸福。

  思路决定出路。

  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和谐社会的号召,落实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部署,深化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汕尾市委、市政府以建设幸福汕尾为导向,于2007年启动“幸福工程”,具体推行“五大民心工程”,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就业促进工程”落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

  汕尾市委、市政府深知就业对民生建设的重要意义,多措并举,践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

  一是改善就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充分就业;制定多项政策支持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

  二是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大就业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5年来,汕尾城镇新增就业20.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5%以内。

  三是把解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富余劳动者就业能力;大力实施城乡就业援助工程和“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计划,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教育发展工程”稳固民生之基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是强国富民的基础。

  教育,曾经是汕尾羞于启齿的落后尾巴。初中升学率、高中毛入学率、学前教育率等一大批指标长期居尾。2008年年底,时任汕尾市委书记戎铁文、市长郑雁雄联名给各县(市、区)书记、县长发出《因教育事致各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的一封信》,敦促各级领导干部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无论多难也要抓好教育。

  一是多渠道获取教育资金。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全面推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建立扶贫济困助教制度,鼓励社会各界致力于教育捐款,扶持贫困地区教育;给予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兴办教育。

  至2011年年底,汕尾全市共筹集教育发展资金20亿多元,其中引资办学7.85亿元,捐款5.63亿元,银行贷款近10亿元。汕尾现已基本实现9年免费义务教育,成功摘除省义务教育防辍重点管理地区的“帽子”,基本实现“学有所教”。

  二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解决代课教师问题;大力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以高中教育、中职教育为重点,推进教育“三名”(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

  三是整合资源,整体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整体部署,汕尾市规划了汕尾、陆丰、海丰、陆河四大教育园区。

  目前,广东省中学名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汕尾学校已完成首期建设并招生,陆河教育园区大部分项目已交付使用。同时,正在筹办中的汕尾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建筑装饰工程学院、汕尾理工职业学校等十大教育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社保完善工程”筑牢民生之依

  社保是民生之依。社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

  社会保障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是维护百姓切身利益的“托底机制”,也是维护社会安全的“稳定器”。

  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汕尾市委、市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在汕尾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汕尾已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完善和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把老百姓都装进“保险箱”。社会保险实现市级统筹,新型农村、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及全民医保工作顺利推进,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多年来,汕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全市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7%,新农合覆盖率达到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比2006年底增加1倍。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造乡镇卫生院41家,市第一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中医院新院建设进展顺利,逸挥基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综合性医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目前,汕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实现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2%,至2016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将达到 95%以上。今年,全市征收五项社会保险费同比增长23.5%,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81%,增加5.6个百分点。

  二是制定、落实社会救济政策,坚守居民最低生活底线。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成立“汕尾市扶贫基金会”;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保障问题和转产转业渔民生产生活问题;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发中低价商品房,健全廉租住房制度,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底线。

  5年来,汕尾各村集体平均增收1.31万元,贫困户人均增收526.4元;建成保障性住房3076套;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0宗,惠及农村人口102万人;改造农村危房 18207户,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基本解决。

  三是实施社会福利,建设“三个一工程”。建设和完善市、县(市、区)两级社会福利院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落实城乡低保、孤儿、农村“五保”、城镇“三无”、残疾人的生活救助,并逐步提高各镇(街)敬老院保障标准。

  “社会稳定工程”铸造民生之盾

  稳定是民生之盾。稳定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

  利莫大(博客,微博)于治,害莫大于乱。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汕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筑起具有汕尾特色的社会建设基本框架。

  一是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系统布局社会稳定工程。大力推进“大平安体系”建设,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排查化解机制和严打整治、社会治安防控、公共安全防控“三大体系”,促进社会管理良性循环;落实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及时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加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推动维稳工作中心下移,排难解纷,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汕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社会心态趋好,汕尾公众满意度居全省首位。

  二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强化重点问题以及重点地区的整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是完善、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积极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积极推进网络问政,落实重大决策以及涉及民生决策事项的听证制度;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近年来,汕尾不断创新信访工作机制,加快推进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全市 54个镇(街道)和860个村(居)委三级平台高效运行,及时有效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刑事立案及每万人刑事发案数持续居全省末位。

  四是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大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卫生、市场整治、粮食保障等工作,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努力增强群众安全感。

  目前,多年来持之以恒致力于民生建设的汕尾,社会发展形态已实现华丽转身。200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喜爱的休闲城市”,2010年跻身“中国最具魅力城市”。

  “三大配套措施”支撑幸福汕尾之脊

  “创新发展”夯实幸福基础

  民生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的结合点。也就是说,社会公平是民生建设的目标和原则,经济发展是民生建设的基础。

  以民生为导向求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应有之义。以民生需求倒逼自身的经济发展,以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倒逼社会管理是汕尾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的治市理念。

  “穷市”可以理解为“经济后发达地区”,“沿海陷落带”可以理解为“沿海新崛起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尽管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不可预见因素依然存在,但总体来说,汕尾依然处于大有作为、力争上游的黄金发展机遇期。面临黄金发展机遇期,汕尾市委、市政府着眼于顺势而上,乘势而进,保持优势,后发赶超新形势,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为动力,以加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民生问题逐步解决。

  加快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加快产业转型是实现科学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汕尾以工业园区、专业镇和海岸线为依托,按照项目带动的主体路径,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抓好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致力于建设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代旅游、现代物流、现代农业六大产业基地,加快构建具有汕尾特色的海岸经济产业体系。

  加快区域合作转型,以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引擎带动全市协调发展。深汕合作,事关全局。汕尾坚持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围绕“一年起好步,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努力创建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

  经过不懈努力,5年来,汕尾从后发地区转变为发展热土。汕尾发展速度已经连续8年高于全省,年均高出约5个百分点,增速多年居于全省前列。

  “宜居建设”打造幸福载体

  宜居建设,是发展所趋、人民所盼。

  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为出发点,体现“绿色宜居、创业城市”要求,突出“海上苏杭、生态新城”特色,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深度优化公共空间,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是“汕尾人”的共同愿景。

  全力保护“绿地、青山、蓝天、碧水”,努力将汕尾建设成为“中国最具魅力城市”,把汕尾打造成“宜业宜居宜憩”的乐土是“汕尾人”的共同目标。

  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推进“三网一群”和绿道网建设,打造宜居宜业新城乡;牢固树立“穷人也要挑菜吃”的理念,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细化规划修编,突出“倚山、傍海、环湖、亲水、生态、休闲”的特色,营造“海在城中,城在山间”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加强市政功能配套,强化市区作为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教育、医疗的六大中心地位。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综合交通规划,立足大环境定位,突出市区建设、公共交通建设、港口建设,通过抓重点项目,加快立体交通、快速交通建设;加快公园、体育场、文化馆等设施建设,筹划好东涌、红草等镇(街道)的开发建设,完善一批“名医、名校、名居、名企、名区、名园”;大力推进电网和信息化建设,打造光亮城乡和“智慧汕尾”。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千村千园”、“千里绿道”和“万亩荒山”绿化工程,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绿色生态资源、蓝色海洋资源、古色人文遗产资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抓好河流两岸生态与景观建设,实行区域上下游联防联治,完善污水处理厂和城镇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支持陆河县创建生态文明县,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市创建活动;大力推广绿色生态标志,推进绿色城镇建设,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积极培育和宣传生态文化,促使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加强资源管理。加强对土地、海域、矿山等资源管理;坚持和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处置闲置土地为重点,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强和改进征地管理,完善征地安置措施,把更多的利益留给基层群众;因地制宜改造城中村,整治空心村。

  加强城市管理。坚持精细管理,强化城市管理功能和责任,形成以市为指导、城区为主体、街道为重点、社区为基础、单位和居民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强化市民家园意识,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探索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调动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积极探索环卫事业市场化,加快环卫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深入开展对违法违章建设的整治工作。

  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镇域经济发展,推动以镇带村、“一特带一品”发展机制形成;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大力扶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实施支农、惠农、护农政策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农村水利工程和农村环境卫生等建设投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全面提高民生质量,提升宜居水平,构建平安和谐的新农村。

  “严肃吏治”强化幸福保障

  2011年 1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两会”期间专门参与汕尾代表团讨论,并对汕尾提出“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的要求。汕尾市以此作为推动科学跨越发展,建设幸福汕尾的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已经确定,领导团队已经形成,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落实指数就成为幸福汕尾建设的决定因素,如何发掘、提高干部执行力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汕尾市委、市政府先后开展“双融双建、双责双问”等多项主题活动;落实“三大机制”,致力于提高全市干部执行力,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实施严格选人、严加管理、严惩腐败等有效措施,开展纪律教育月综合治理活动,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2011年年底,汕尾市委召开全市基层稳定发展大会,出台《关于加强镇级基层组织建设的决定》,着力加强镇村基层组织建设,确保镇级基层组织有钱办事、有权管事、有责任做事,强化基层权威,积极探索转型期基层稳定发展新路子。

  在今年开春的三级干部大会上,汕尾市委书记郑雁雄提出“敢担当才能抓落实,躲躲闪闪咋负责?敢吃亏才能抓落实,该断不断咋成事?敢护民才能抓落实,患得患失咋为官?敢闯荡才能抓落实,畏畏缩缩咋开局?”的“四敢”精神,要求全市党员干部以“敢担当”为核心,敢于负责,敢于吃亏,敢于创造,抓好工作落实,以“担当指数”推动工作落实。大力倡导敢担当精神,致力于打造一支讲担当、敢担当、会担当的队伍。在工作中推广“五点落实法”,凡事确保一个基点、抓住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摆平一个焦点、打造一个亮点,带动全市干部执行力的提高。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汕尾干部执行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施汕尾方略、实现汕尾理想提供政治保障。

  去年以来,在全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加大的不利情况下,汕尾仍然取得了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国地两税等三项指标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的好成绩。华润海丰电厂建设和市城乡电网工程,半年均完成近80%年度计划;惠茅线50万伏单改双工程提前64天完成,陆丰核电首期工程西湖片区工程顺利复工。厦深铁路全线最长的汕尾段已率先完成全线段112公里征地拆迁和土建工程。仅用12天,就对破坏省级历史文物“坎下城”遗址的占地2000平方米、价值数千万元的违章建筑强制拆除,并改建成开放式民众休闲广场,得到了群众广泛赞誉。

  启 示

  汕尾,原名“汕美”,境内碧海蓝天,青山绿水,素有“粤东旅游黄金海岸”美誉,但是“汕尾人”介绍汕尾时,首先谈起的不是自然环境,而是“农运大王”彭湃和他创建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红宫、红场,80年前的这些革命旧址,已成为“敢为人先”彭湃精神的象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敢为人先”彭湃精神的感召下,在“汕尾人”践行共建共享的努力下,汕尾民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回顾“穷市”汕尾民生建设之路,道路并不平坦,成绩来之不易,但却雄辩地证明:幸福不是“富市”的专利。这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财政“穷市”的民生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启示一:汕尾的民生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市情,锐意进取的结果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进行民生建设,必须如汕尾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发展与民生的关系,坚持共建共享原则,重视民生,关注发展,既善于集中力量办发展大事,又善于协调力量办民生实事,以民生需求倒逼自身的经济发展,以自身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倒逼社会管理。

  强调认清市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民生、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汕尾民生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佳绩,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发展观,又根据自身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汕尾特色。

  启示二:汕尾的民生建设工作在推进过程中严肃吏治,谱写了实干兴邦的新篇章

  “一串口号,不如一个行动”。

  保民生的工作怎样做到细处,谁来落到实处?关键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只有严肃吏治、增强领导干部的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把各类民生工程办成民心工程;只有严肃吏治,才能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号准民生问题的“脉”,开出有效破解的“方”,才能真正迎来民生的春天。

  启示三:汕尾的民生建设工作与时俱进,接通了地气,惠及了百姓,对责任两字进行了新的诠释

  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有责任,民族才有希望;有责任,生命才会闪光;有责任,人格才最高贵。

  作为毗邻珠三角地区的“穷市”,汕尾没有把老百姓的幸福放在脚下,而是牢牢的扛在肩上,用推动民生建设来打造幸福汕尾。

  幸福是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幸福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因而幸福汕尾的建设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汕尾各级领导干部,时刻关心民生的新发展和新需求,不断创新观念和社会管理制度,从民众最基本需求问题入手,保障“底线民生”;从保障民生的全局入手,搞好“基本民生”;从制约幸福的最大问题入手,弥补“短板民生”;从反映最强烈问题入手,关注“热点民生”。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汕尾人”只要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开拓进取,务实创新,为推进科学跨越发展,争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而努力奋斗,汕尾将书写出更绚烂多彩的幸福新篇章。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地方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调研组 苟凤丽 李晓阳;执笔人:苟凤丽)
2012年11月26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苟凤丽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最新消息!陆丰市自来水公司供水讯息
[汕尾资讯] 汕尾部分海岸被养殖场占据或沦为建筑垃圾堆放
[看大杂烩] “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 网络部门:假
[看大杂烩] 网曝福建一的哥街头熊抱醉酒女
[看大杂烩] 戳泪点 致我们心中的孙猴子
[城事报料] [东方时空]陆丰:“制贩毒清剿”两年后再访博

发表于 2012-11-28 20:55:1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幸福不是富市的专利 穷市也能办好民生
发表于 2012-11-28 2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民生第一责任,任重道远
发表于 2012-11-28 20: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汕尾1988年建市,其前身是著名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由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诸多原因,汕尾经济发展缓慢,成为“富省穷市”
发表于 2012-11-28 2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诸多原因
发表于 2012-11-29 00: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1-29 22: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1-30 14: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幸福吗?我只知道身边很多汕尾本地人想离开汕尾到外面发展,很多后生仔都要去别的城市打工,当地很多年轻人都觉得汕尾落后,穷,有点能力都不想留在汕尾当地发展,而且抢劫多发,晚上海边街大马路都不敢单独行动,实在幸福不起来。
发表于 2012-12-2 01: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神马
发表于 2012-12-2 1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