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城区在文化建设的大潮中,紧紧围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文化建设理念,结合地方实际,狠抓地方民俗文化建设,推动妈祖文化、地方戏剧和汕尾渔歌等民间民俗文化繁荣发展。
弘扬妈祖文化
为了做大做强妈祖文化品牌,城区高度重视,认真谋划,抓好落实,把妈祖文化广场建设成为汕尾举办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和群众歌舞强身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凤山祖庙旅游区开辟了“妈祖圣迹馆”,设置 “渔家风情馆”,通过举办妈祖文化节、召开研讨会等形式,宣传了妈祖精神和美德,展示了渔家各个时期的民俗精神风貌,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如今的汕尾凤山祖庙已成为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民俗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广东妈祖文化中心和汕尾市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了汕尾乃至粤东地区有名的旅游景点。
抢救稀有剧种
城区现有的正字、西秦、白字三个古老稀有剧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戏剧活化石。该区高度重视,加大保护力度,落实扶持政策,共筹措、投入资金132万元,添置了一批服饰道具,培养了110多名青年演员。该区科技文体局通过采取政府给政策和民办公助、自负盈亏等措施,多方鼓励条件较好的村(社区)采取独资、集资等形式,办成或恢复正字、西秦、白字戏等13个剧团。同时,组织艺术指导,由西秦戏传人陈金挑等40多位老一辈艺人传授传统技艺,挖掘整理正字戏剧目500多个,西秦戏、白字戏传统剧目各100多个。特别是失传半个世纪的经典西秦戏《棋盘会》,经整理之后参加省第10届文化艺术节展演,获得特别演出奖和演员表演奖等奖项。近几年来,该区剧团每年演出近2000多场,不仅活跃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而且创造效益700多万元。
传承渔歌文化
汕尾渔歌产生于宋、元时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是先民们众口相传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近几年来,城区委宣传部在抢救、保护和挖掘汕尾渔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陆续编辑出版《汕尾渔歌》等几本专集,并录制了DVD,收录《娶新娘》、《斗歌》中的400多首汕尾渔歌;加强领导,重点扶持并开展进一步的艺术引导,促进了汕尾渔歌的发展和传播。近年来,该区新港街道渔歌队在广东省第二、三届民间歌会大赛中均获金奖;在“2012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全国山歌大赛”中获得银奖;在“全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中获得银奖,并应邀参加澳门参加由省文联、澳门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百越流金——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艺术专场”表演,获得热烈的好评。
保护文化遗产
近几年来,城区在推动“文化强区”建设中,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坎下城的保护工作。坎下城位于市区香洲街道城内路北端,建于崇祯九年(1636年),是全省现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池之一。目前,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规划设计的坎下城文化创意园区初步规划方案已完成,建成的文化广场已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二是加大调查申请工作力度。城区科技文体局抽调业务水平强的骨干人员组成普查队,对全区开展“地毯式”普查,及时掌握了92个行政村(社区)中 41个行政村(社区)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情况。现登记的文物点有67处,已复查28 处,新发现文物点39处,向市、区申报新增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入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省级1人、市级3人,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人。
扶持民间艺术
城区空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有舞狮、舞龙、钱鼓舞和坐唱等。近几年,该区高度重视,大力扶持民间艺术,一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发动有条件的乡村组织舞狮队和戏曲坐唱班等,每逢过年过节表演节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二是对有利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活动加强艺术指导和支持,并作适当管理。目前,该区已形成健康操、太极剑、太极拳、太极扇、狮、龙、腰鼓、渔歌、排舞和戏班、曲班大锣鼓队、八音班等群众性艺术健身队伍78个,已成为我市节庆艺术巡游的骨干力量,经常参加省、市各类健身舞竞赛并获奖。凤山赛梨春民乐队在 “2012广东省民间潮乐大赛”中就荣获了金奖。三是对民间能工巧匠给予扶持。捷胜镇现有5个泥塑木雕生产作坊,近几年,该镇的能工巧匠已囊括了全市七成以上的神庙、寺观、宗祠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工作。其关云长看《春秋》、飞天、观音和各种戏出故事等的塑像、雕像、桌裙、挂屏等,已畅销海内外。
营造发展环境
这些年来,城区在开展民俗文化工作中,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民俗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多措并举,狠抓落实,推陈出新,为民俗文化事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整体提升的平台。该区加强工作机制建设,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格局,合力推进文化建设;积极组织省、市、区的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各街道(镇)文化站及各文化团体有计划开展研究、学习和座谈,研究和制订民俗文化的保护发展方案,推进民俗文化工作呈现协调、可持续良性发展,让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得到实惠。(陈辚)
--汕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