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40033|回复: 18

[论汕尾]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海陆丰地区春节习俗杂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9 17: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海闻道 于 2013-2-9 17:58 编辑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麒麟狮象2.jpg          
*
   
——海陆丰地区春节习俗杂谈
                                                                                                                    叶良方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为了庆祝春节,海陆丰民间留传着丰富多彩的习俗。
     从农历十二月廿日开始,每家每户就忙于年事,备办各式年货和祭神用品。并对家内进行一次大型的清洁卫生,用竹杆捆扎着竹枝清除屋顶灰尘,谓之"采屯"。廿六日起,各户开始蒸甜果、发果、松果以及做印果等。除夕前,在门檐上挂起一对红灯笼,开始张贴春联和在门扇上贴上秦琼、尉迟恭等古代英雄画像,以作避邪驱鬼,祈求一年平平安安、进祥纳福之意。
     除夕夜,合家男女老少必须齐到,远在外地及港澳的家人也要赶回来,各人沐浴更衣示辞旧迎新之意。赤石镇山区一带的农民则要采集八角叶、石昌蒲叶等煮水经家人沐浴。晚饭前,先拜祭列宗列祖,祈祷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如意。尤其是巨姓大族,各家各户将祭品集中在八仙桌上,然后摆放在祖祠内。由族长主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祭毕,各户领回祭品。全家始围炉吃团圆饭。若有家庭成员因故未归,须盛一碗饭放在桌上,留一座位,以此象征合家团聚。饭后,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分送"压岁钱"。已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除夕夜。是晚,全家欢欢乐乐、和和融融地待地家中聚谈"守岁"。清末海丰文人张鹤有一首《庚子除夕作》的七律,很逼真地描写守岁时的情景。诗曰:"爆竹声喧欲晓天,拥衾危坐不成眠。小环偷试迎春酒,侍妾私分压岁钱。旧疾未痊如织贝,新欢难遇当逢年,何如卖痴呆去,略有聪明不慕仙。"现在除夕守岁,全家聚在电视机前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至11点交子时的时限,就开始燃放"开门炮",热烈庆祝新的一年的来临,自此大门敞开,不再关闭。近几年来,由于鞭炮易引起火灾,故在当地政府明文禁止下,放"开门炮"这项习俗在城里已不再出现。有的则代之以"电动开门炮"。
      正月初一早餐,各家各户吃"斋菜"。人们穿戴一新,互相拜年。过拜年时,随身携带红柑(喻大吉)、发果(喻大发)、松果(喻全年钱银多手头松)和甜果、猪肉等。现则携带红柑、饼干、糖果之类的礼品。各人互道祝贺恭喜的吉祥话,以示出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是日不打井取水,不洗晒衣服,不扫地。年初二是探亲访友的高峰期。按惯例,女婿必须先拜访岳父母,外甥必须先拜访舅父,然后再到其他亲戚朋友家串门。年初三,家家打扫卫生,把垃圾附上"纸钱",送出门外,叫做"逐穷鬼"。到了年初五谓之"年庚开"。至年初七遵例吃七样菜(即将七种不同的蔬菜放在一起烹调)。至年初八节日气氛才逐渐收敛。
      这时期民俗比较大型的喜庆活动有贴春联,看"虎狮",听曲艺:
      贴春联  除夕前,家家户户都在门扇和门旁两边贴上春联。春联的内容既有迎春接福之类的内容,也有标明族源门第的姓氏联;还有的在窗户和米瓮贴上写着"春"、"福"之类的红纸。过去贴春联形式颇为庄重,注重彩头。有的大户人家请名家书写。如1942年农历12月底,柳亚子先生在地下党的护送下,从香港乘船抵达红草镇新村,住进开明士绅杨胜昌先生的大院10多天。此时恰逢春节,柳亚子为大院书写春联二副曰:"由来正位须参易,看到宜家在诵诗"、"绣户香风暖,春庭晓景长"。
     看"虎狮"  海陆丰地区许多城镇和农村盛行拳馆。拳馆一般都设置舞狮队教练武术,舞狮队由青壮年30-100人组成。除夕子时一过,舞狮队就在唢呐声的伴奏下出发,首先参拜当地的神庙起鼓,接着在提"舞麒麟"、"舞狮"两种,由粤东著名拳师刘阿梅率领的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则增添"舞象"一项内容。舞狮花式庄严有序,先行狮诗,按锣鼓、唢呐等乐器的节奏耍舞四方。并配有少年饰演的"紫微仙童"以及"大头佛"、"米翠娘"伴舞伴演,形状天真活泼、谐趣逗乐,与舞狮者的雄猛威势相衬托。舞狮毕,狮队内越出拳师行拳打棍。接着举行俗称"搬五彩"的武术对打套路(年初一忌行)。即两人各持双刀对杀称"搬刀",一人拿尖串与另一人拿盾和刀相厮杀的称"搬藤牌",若干人同时用棍相斗的称"搬棍"。此时,伴奏的乐器昂扬激越,并夹杂着众拳师的呼喝声,如效古代战场的拼搏,富有南派武功之特点;围观者如堵,不时发出喝采声。舞狮队至元宵前回城舞狮,称"刹鼓",表示活动结束。
     听曲艺  明清以来,海陆丰城乡流行听曲艺。是一种唱曲为主的文娱组织,由男女约20人组成。有名的如"永兰轩"、"遏云轩"等曲班。曲班大致分为"白字腔"、"正字腔"和"西秦腔"三种曲班,各有其曲艺特色,深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农历正月间,城乡祠堂、庙宇以及富户沿例均请当地曲班唱曲。有的甚至请曲班坐唱通宵。白字曲班主奏二弦,伴以锣鼓、椰胡、月琴等乐器。唱者按戏班角色分工,以旦、小生、老生为主唱,非主角男女在旁帮腔,曲终鸣鞭炮,由主人送红包示礼。至今曲班已逐渐式微,多由收录机放唱片取代。
      而今,海陆丰地区春节庆祝活动增加了象棋、乒乓球、篮球等体育竞赛活动和举办灯谜等文娱节目,更加丰富了民间习俗的活动内容和活跃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为什么取消汕尾市诗词学会的团体会员代表资格
[文化天地] (古风)“勇士号”、“机遇号”火星探险
[文化天地] 答黄山先生《对海丰明代第一位进士李实新考之
[文化天地] 汕尾市海防名将故事之一:开创碣石卫的第一代
[文化天地] 悲僧行——祭诗僧释函可
[三唯论点] 揭开碣石卫署旧址之谜 ——汕尾市民间考古

发表于 2013-2-9 21: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3-2-9 23:3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发表于 2013-2-10 01: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0 11:2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0 12:3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0 14: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0 14: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大后越来越没有感觉过年的快乐了。请问楼主,这是何故呢。
发表于 2013-2-10 15:0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0 21: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发表于 2013-2-10 22: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旧疾未痊如织贝,新欢难遇当逢年,何如卖痴呆去,略有聪明不慕仙。第三句怎么是六个字的?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2: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Hamiltion 发表于 2013-2-10 14:49
长大后越来越没有感觉过年的快乐了。请问楼主,这是何故呢。

这是因为:
1、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发展,传统的娱乐项目如舞狮麟等大为减少;
2、物质生活丰富了,日常生活条件与过年差不多;过去过春节,就是能享受到平时吃不到的食物;
3、随着年龄的增加,对生活和前途的忧虑感增多了,感受不到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2: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鸿 发表于 2013-2-10 21:56
拜读了

多谢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3-2-11 12: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阿东 发表于 2013-2-10 22:21
旧疾未痊如织贝,新欢难遇当逢年,何如卖痴呆去,略有聪明不慕仙。第三句怎么是六个字的?


多谢阿东指出!打少了一字。即应增加一字:何如卖痴呆去。
全诗补正为:"爆竹声喧欲晓天,拥衾危坐不成眠。小环偷试迎春酒,侍妾私分压岁钱。旧疾未痊如织贝,新欢难遇当逢年,何如卖痴呆去,略有聪明不慕仙。"
发表于 2013-2-12 15: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2-12 15: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看,但是文章长了点
发表于 2013-2-16 0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传统文化呀!应该增加一些拜神活动的介绍,汕尾地区的特色!
发表于 2013-2-16 14:2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