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畲族村寨红罗村
作者:叶良方
距鹅埠镇约7公里的的罗裙山南麓,有一座畲族古村寨名红罗村,。现有人口27户190多人,旧称山仔瑶,以蓝姓为主,还有雷、黎两姓是上世纪50年代末从惠阳山区迁来的。畲族人通用汉字,但本村间通用本民族语言——畲语。对外通晓福佬、客家、白话、尖米等汉民族方言。
清乾隆《海丰县志.杂志》载:畲民,“其在海丰者,皆来自别境,家供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祀之。厥姓有五:盘、蓝、雷、钟、苟,自为婚姻,土人不与通。明初设土官领之。”该村畲族清初原居于莲花山区罗裙山北麓嶂背,最盛时人口300多人。民国初期迁至罗裙山山腰处,刀耕火种,狩猎为生,并建有祠堂摆放香案、香炉和供奉盘匏王画像。经历多年战乱迁徙和瘟疫疾病,至解放初期全村人口仅存蓝姓27人,经人民政府动员下山,在现址建了红罗村。村中有学校、商店及打铁铺、磨米等作坊,过着以农耕为主,狩猎、采药为辅的生活。
随着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发展,畲族的生活习俗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住布置和服饰等同汉人无异,但仍保留祭祖、婚娶等民族风俗文化习惯。每年祭祖仍须聚集全村族民由长者带领上山到旧畲村的祠堂(公厅)中祭祀。比较隆重的节日有端阳节、中元节、十月初一以及冬至、春节。祭祖时,在公厅悬挂祖图,家家户户备三牲酒肉、五色米饭、香烛等,由长者率众先将三牲祭品摆向大门,朝外跪拜,请回在外狩猎猎身亡的太公之灵。然后挪动三牲祭品朝向内厅祖图叩拜。每次祭祖,都由长者向后辈讲述族源,使之铭记,世代流传。其婚娶习俗,则从女方送庚帖那一天得算起,7天内男女双方家庭没有发生禽畜死亡或跌破碗簋等不吉利之事,可择日迎娶。
男方要根据女方亲朋多少送给猪肉,并请一位男亲戚和媒人到女家迎娶,新娘家由舅父和女友送行,各擎雨伞,步行到新郎家。是晚村中男女青年,唱着畲歌闹洞房。
村中每年最隆重的节日是正月初八的“鸡公王生”。这一天清早,各家各户宰猪杀鸭,用以祭拜“鸡公王”。祭场设在村前广场上,由师公(一般聘请惠东山区畲族长老)领着4名衣冠鲜明的畲家女子,摇着银铃率全村人口进场向着祭品当天跪拜。师公口中念着祝祷词,祈求“鸡公王”庇佑合境平安,狩猎告捷。祭毕一齐跳起“鸡公舞”,有时通宵达旦,狂欢不已。此外,招兵节也是畲族较为隆重的节日。
进入红罗村,仅有一山路相通。其山口是咽喉之地,一边是幽篁丛集、荆棘密布的深谷;一边是古榕参天,巨岩匝地的山岗。周围环境幽雅,山风凉爽,游客至此,别有一番逸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