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楼主: 汕闽人0660

[论汕尾] 给汕尾市新任市长吴紫骊同志的任期作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8 20: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南方网的海陆’转到这里,还是首次在此说·······
发表于 2012-7-19 23: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作业四:敢花大钱,极力建设完善我市基础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真正地提升我市基础教育的素质水平;争取升级大学阶段的办学条件,促成汕尾市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升格。
就作业四,以早前的一篇习作权当作答。


经过了200多年工业化的洗牌,21世纪已经是一个知识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不再只是工业品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制造依赖于教育。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程度,要看它的教育和国民的综合素养,而国民素养的提高主要依靠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看高中。至少从目前来看,高中教育的好坏,必将会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前景。
汕尾市的教育水平历年来都是底子薄、基础差,不要说高层次的教育,单就基础教育来说,在广东省全部21个地级市里也是难以挂得上号的。不过,在政府、社会各界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之下,这几年我市教育整体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与教育发达地区相比较,本市教育水平还是落后了太多。
要解决教育落后这个大问题,我们认为,最重要最迫切的是要整合各方有效资源,合理规划好我市高中学校的时空布局。
汕尾市立市20年,从一个小渔村自力更生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区域性海滨城市,其本身的难度可想而知。汕尾市教育可以说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呈现了逐步发展的趋势。要真正提高我市教育质量和水平,跻身教育发达地区行列,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制定好近期规划和中远期规划。适当时间的规划、比如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的设立,以及科学地整合域内学校的地理空间布局,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是地区兴教强教的前提。
就普通高中的教育来看,我市这几年都排名在全省很靠后甚至是倒数第一的位置。一编来自陆河幽客的《让人欲哭无泪的汕尾教育》的网络文章,对汕尾教育的境况作了声情并茂的阐述。该文作者对汕尾教育充满热情,他认为海陆丰教育落后的原因主要有四:1.高中学位严重不足、2.政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3.师资力量薄弱、4.教育设施落后。许多人都会说,汕尾教育落后,是因为我市经济不发达、教育基础差、教育环境恶劣所造成的,笔者认为上述原因确实有一定的关系。不过我认为更关键的是,我们一直没有一个完整、合理的教育战略发展规划,导致我市许多教育工作者缺乏奋斗目标,也使得许多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处于相对紊乱状态。因此,制定《汕尾市基础(高中)教育发展的中远期战略规划》,是本市教育系统及各界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时间的规划
在汕尾市“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里明确指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是基础、人才是保障,“十一五”期间继续优先发展教育。
2008年8月12日,在汕尾市初中校长工作会议中明确了发展初中教育的目标,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办好初中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我们认为,汕尾市教育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差距是很大的,单纯提出一些空洞的口号,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真正提升我市教育实力的。从时效性的角度来看,发展汕尾市教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近期(扎基础)阶段——在“十一五”基础上适当推后两、三年(如果从现在开始,具体为2009~2012年左右)
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教育,已经越发体现出六年一体化的整体性教育理念。小学启蒙、初中承转,高中是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教育欠发达地区,要真正提升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乃至从小学抓起。从现在开始至2012年左右,在稳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把大力发展初中教育教学和小学教育教学(主要是初中)作为工作重点,要求政府、相关管理机构、社会各界和教育教学系统紧密合作,有效地整合和引进教育资材,奋力攻关,切实地提升区域内的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科学水平,提升区域内初中和小学的招生和办学效能。
2、中期(起步)阶段——“十二五”期间(具体为2011~2015年)
从第一阶段的中后期开始,将主攻方向逐步调整到高中教育教学上来,这一时期应该是我市高中教育真正的起步阶段。在保持、发挥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政府通过逐步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整合高中资源配置、培养引用人才等措施,行业内采取适当的强化和促进措施,激励从业人员精心事教,力争到期甚至更早一些使我市整体教育水平能提高一个层次,达到全省靠近中间层次的水平。
3、远期(提升和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左右及以后(2014~2020年)
经过前面两个阶段工作的优化整合,以及区域性的宣传鼓动工作,本阶段应该达到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实力的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力争取达到我省偏上水平甚至先进水平的层次。同时,通过内联(联合办学)外引(引进资材),高层次(高等)教育也要有较大发展,目标是不仅要有职业教育院校,在第三阶段期间还应该争取创设综合性高等院校。
二、学校的地理布局
汕尾市面积约5300平方公里,下辖三县一区,人口约330万,现有大小不同的普通高中学校约三十所,普通高中毕业生每年至少1.3万人。其中汕尾市区人口约46万,现有市直高中三所,城区区辖高中六所(包括公立和私立,下同);海丰县人口约76万,有普通高中九所;陆丰县人口160万,有普通高中约8所;陆河县人口30万,普通高中3所。在这30所学校中,约有一半学校参加高考的毕业生不足200人,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高中学校还没有形成规模,这就很容易导致教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以海丰县梅陇中学和赤坑中学两所高中为例,作为前海丰地区两所负有盛名的老牌学校,其所在乡镇总人口接近20万,再加上邻近乡镇至少有25万人口,但2006年两校总共只有320人参加高考,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我们高中学校的地理分布和生源分配不一定是合理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所以个人认为,我们暂时还没必要把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在一个点——花大力气推广“示范性”高中——那应该是在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大约应该在七、八年后)的事情。如上述两校和另外一些有潜力的学校,适当地追加投入度,并进行合理的整改,比如对其初中部进行适当分流、扩增校舍、保障高中招生源等等,不仅可以扩大高中入学率、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还可以节省教育投入。
汕尾市教育经济投入的能力有限,暂时还不可能像发达地区那样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所以,花有限的钱办大事情、办好事情是我们的原则。通过对那些较小规模学校软、硬平台和显、隐性条件的整顿改造,不仅可以节省许多资金,更加有利于在我市形成较大的教育利益群,促进学校间的良性竞争,促使我市高中教育整体性发展。
从海陆丰地区的区域特点来看,教育工程的建设,可以分成一点、两线、三层、四片。一点是纲领,是指区域性教育工程发展的科学指导原则,就是探索和建立能够高效发展我市教育水平的具体途径;两线是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并重,都要列入我市教育发展规划;三层是指一定时期内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进,同时、同期逐步发展;四片是指学校(主要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地理分布和教学管理分成四个片区,即:城区红海湾片区、海丰片区、陆丰片区和陆河片区。
我市人口密度接近600人/平方公里,分布也相对平均。单就现在高中学校的地理分布来说,似乎过于偏重城镇高中的建设发展而忽略了乡镇高中。以海丰县为例,其所有高中学校除了梅陇、赤坑、英豪(在公平镇、严格来说也该算县城)以外,其余都集中在县城里。2006年高考(其它年度大体也是一样)海丰全县上三A线的1400位考生中,来自上述乡镇学校的只有40人(31+9),而海丰县城所占人口不足全县一半。这就充分说明,把全县力量汇集在一个点上,并不一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开发我市广大乡镇的办学资材,应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一个地区教育的先进与否,不是看一两所超大规模的学校办得如何,而是要看它是否具备教育纵深。我们不否认我市具有一两所办得较好的高中学校,但就高中教育而言,我们最缺少的就是教育纵深。根据我市地理、人文的相对独立性特点,个人认为,15年之内,我市高中学校的数量控制在30~35所之间应该是合理的。这段时间内,我们需要把更多的力量集中在现有学校布局的优化整合上。而从地理空间的布局来看,现有高中学校的分布是在我市历史发展的长期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分布规律也并没有违反科学性原则。
对于海丰片区来说,可以采取两翼促中间——中间促两翼的战略布局。海丰的中间区域(县城及其邻近)高中学校分布已呈饱和态势,扩大东(赤坑)、西(梅陇)两翼的高中办学规模,提高两翼教育水平是该县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突破口。纵观上述两所完全中学的情状,它们都具有60年左右的历史积淀,都具备相当雄厚的教育教学及科研的能力。我们只需投入约占建设一所规模重点高中八分之一左右的资金,修缮、扩建一些必需的教育教学硬件平台,辅以建设、完善配套的师生生活设施,就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这两所学校的功能发挥出来。那样,通过两翼的发展促进中间区域的发展,反过来也一样,通过整合中间区域六七所高中的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以县城教育的发展促进、带动两翼的发展,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效应,促使县内整体教育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陆丰片区高中学校的空间布局,宜以两线并进格局:即沿海带和沿路带。沿路带(沿国道324线和高速公路)学校群是主干,以陆城(东海)为中心,辐射两条公路沿线及沿海线(以甲子中学和碣石中学为基础),在较短时间内打造教育攻坚作战集群,使辖区内教育规模和质量也有较快进步。当然,陆丰较大的问题可能在于:其东部乡镇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中,未来的3~5年内还应该适当增建学校。
汕尾城区和陆河片区的情况相对简单一些,现有的和在建的学校已经可以应对未来若干年内的需求,剩下的就是如何优化整合高中学校,使其达到协同作战、发挥集团效应的问题了。个人认为,城区和陆河适宜采取全面开花策略。城区片区首先需要协调好市直学校和区属学校权益关系;其次是现有完全中学要适当缩小规模;第三是市直学校中的职院附中不仅要逐步扩大规模,还要有生源保障及其它发展权益也要及时跟进(另外正在筹建的华师附中分校也同样如此)。总之一句话,摈弃学校规模和级别差异,我们要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这样才能促使学校之间、各片区之间的协同合作和相互竞争,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学校教育群和教育利益群,我市教育质量和水平才可能真正得到提升。
三、 区域性优势的发挥和总体效益的发展
汕尾市地处南海之滨,属于两湾(红海湾和碣石湾)夹半岛之势,交通历来不很通畅。自从晋朝开设县治以来,历史上反复游离在潮汕地区与惠州河源地区之间,故也可以说是西依惠州之头、东傍潮汕之尾。长期的历史文化变迁,使海陆丰人民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人文特性。汕尾人既类同于潮汕人,语言、习性皆可相通,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又不完全类同于潮汕人,其性格更加趋于开放;汕尾人也跟惠州人有些相似,同样具备刚毅果敢、勇于创业的开拓精神,但汕尾人似乎更加富有个性,他们做事更加重视过程而较少考虑结果。
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独特的人群特性;独特的人群特性,形成了与众不同、独立特行人文氛围,这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
汕尾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认识和重视跟其它地方的人民群众一样,其关注度和投入度甚至绝不会弱于其它地方。他们对于子女教育问题的热情有目共睹,很多家长为了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请家教甚至不惜血本;许多家庭再穷再苦也不惜本钱地要让孩子读好书、上好学校。
有这样的人民支持,何愁我们的事业不成!汕尾的人群组成相对较为单纯,绝大部分人口都属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些都是我们的区域优势。作为教育事业的管理者、从业者、参与者,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未雨绸缪。根据本地区的地理、历史和人文的特点,科学地规划、设计地区教育发展计划,创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教育教学发展纲要,开拓符合教育科学规律、富有地方特色的教育教学新局面,全面协调、发挥我市教育总体效益,全力争取切实地提高我市教育水平,其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
发表于 2012-7-20 15: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赖杉昌 发表于 2011-10-26 00:11
拙作一首,可以述怀:
汕尾榕树俗称“鸟屎成”,戏中芝麻官
称“鸟屎官”,遥想宋张伯玉知福州事

鸟矢包藏榕籽实,竟成伞盖自森森。
流官迭替如飞鸟,但有几人遗树阴?

——赖生高明,但似乎对家乡建设事较为悲观。期望我们的新班子有为为此地增添光彩了!
发表于 2012-7-21 1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海清风 发表于 2012-7-20 15:27
鸟矢包藏榕籽实,竟成伞盖自森森。
流官迭替如飞鸟,但有几人遗树阴?


过奖,也过虑了——我从来都是乐天派!:lol:handshake
发表于 2012-7-22 11:3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海湾人 发表于 2011-10-25 17:22
可惜汕尾是一个后进生,想要进步。除了自身有努力外,省府的关照很重要啊。

确如所说,没有上级的帮扶,单纯依靠汕尾自身的力量再过20年都难有大发展!
发表于 2012-7-25 15: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海湾人 发表于 2011-10-25 19:15
虽然是红海湾人,但经济没发展。所以支持撤销不作为的红海湾管委会。

当前应该有所改善了!:handshake
发表于 2012-7-30 19: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叔、 发表于 2011-10-25 00:44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心不古路艰辛!
发表于 2012-8-4 07: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2-10-13 16: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委市政府作业的速度还需要加快呢!
发表于 2014-3-6 11: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