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34|回复: 3

[地方志] 待渡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22 10: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待渡山,古名腹石山,又称大胆山。位于陆丰市甲子镇瀛江出海口。山麓巨岩耸峙,怪石嵯峨,古榕参天,海风习习。是当地群众悠闲散步的风景区,也是一座蕴含丰富人文景观的名山。有甲秀楼进食亭、甲石吞潮、瀛洲石、头帆石、二帆石等名胜,以及苔藓斑驳的摩崖石刻,见证着待渡山千百年来的沧桑。



待渡山南麓原有进食亭,是明万历年间碣石卫参将张万纪、守备胡文恒(胡美)为悼念范良臣进食及宋室灭亡而建。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记曰:“宋承奉郎范良臣常刻‘登瀛’二字于石,取十八学士之义。宋景炎元年(1276年)冬,端宗(帝罡)航海而至,良臣给军食三日,留帝像登瀛石上。今石中像端然临者,帝也;跪而进食者,良臣也。予铭其上云:‘天留一石,以作天家。君臣遗影,苔蚀如霞。芜蒌之饭,化作琼沙。衔珠青鸟,以瘗重华。”屈大均著有《登瀛太子亭记》载其事,并勒刻于石亭上,内容与此基本一致。屈大均(1630一1696年),字翁山,号菜圃。广州番禺茭塘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颇具民族气节的诗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秋,他刚从西北边疆归粤不久,又不顾车马劳顿,千里迢迢来到海防重地的甲子港。在朋友的陪同下,他游览了待渡山各处名胜,写下《登瀛太子亭记》,借以抒发他反清复明的爱国主义情绪。亭中石柱有对联三副。分别为:“饷食矢孤忠,苔藓祗今余碧血;维舟留旧迹,山亭终古挹芳型。”“江亭旧勒端临像;山月长明忠耿心。”“瀛石由来存古迹;芜蒌以后见斯亭。”使旅游者读后顿生怀古悠悠之情。清乾隆十五年八月十四日夜,飓风大作,进食亭倾倒。原屹立在山麓东侧的头帆、二帆石亦在这次狂风中倒塌。至1967年“文革”时期,进食亭这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亭被炸毁。
站在待渡山上,还可以观赏到陆丰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甲石吞潮”景观。甲子港门内外分布着港心石、峡石、小屿石、莉石、叠石、锣鼓石、亚妈礁、许公礁、大甘礁、鸡屎礁、网尾礁、黄礁、赤礁、白礁、乌礁、东礁、金狮凹、旗石凹、太平凹、滴水凹、草屿、羊牯屿等奇礁怪石。故《陆丰县志》云:“石立港口,应六十甲子之数,每当潮水潆洄,有若吞若吐之胜。”清乾隆初两广运使朱介圭游览后赋诗云:“粼粼潮际石,磊石可合支干。引胜罗青屿,含虚漱碧湍。月光吹浪冷,星影漾波寒。不尽临流兴,持竿忆钓。”
“登瀛”摩崖石刻,是待渡山又一处著名景观。“登瀛”二个大字镌刻在巨岩石壁上,呈篆隶书体结构,古朴端严,相传是宋庆定十年丁丑科进士范良臣于南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所刻,历经779年风雨侵蚀至今犹存,待渡山虽然地处海角,但历来旅游者接踵而来,留下不少名人诗作和文章。如明代梁安、彭举、卢锻、胡美和清代张凤锵、沈展才、彭嘉恂、梁国任、张兆禧、张光栋等文人雅上、官宦的题咏。其中当地举人张光栋《登待渡山》一诗,极其出色地描绘了古港风光和游览时的乐趣。

201302062582.jpg
201302062580.jpg
201302062568.jpg
201302062563.jpg
201302062562.jpg



摄 刘汉文



该贴已经同步到 刘汉文的微博

楼主热帖
[文化天地] 广州艺博院之马思聪音乐艺术馆
[城事报料] 非法开采河沙严重,南安大桥危在旦夕,市府称
[城事报料] 省博物馆看陆丰皮影
[城事报料] 陆丰市石寨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
[城事报料]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威纪念亭破烂不堪 亟待维
[文化天地]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

发表于 2013-7-22 12: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发表于 2015-10-4 21: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本帖最后由 东方既白 于 2015-10-4 21:13 编辑

此文抄袭叶良方老师-发表于《陆丰文史》第十辑-“古港风光待渡山”查陆丰宣传文化网可证。楼主抄袭可耻!
发表于 2015-10-4 22: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片拍摄得美,有机会来待渡山一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