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8-29 22: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年革命活動[編輯]
陳炯明1878年生於廣東海豐縣白町鄉,1898年中清朝秀才。1906年,陳炯明入讀廣東法政學堂,為第一屆學員,同屆同學中有鄒魯,教員中有朱執信、古應芬。在讀期間,曾領銜控告惠州知府陳召棠。於1908年7月以「最優等生」成績畢業。[5] 陳炯明畢業後回鄉一年倡辦海豐地方自治會,戒煙局等社會工作。又籌辦《陸安自治報》(後改稱《海豐自治報》)。[6]
1909年7月陳炯明當選廣東咨議局議員,積極推行各種改革社會與保障人權的議案,後在上海加入同盟會,創辦《可報》支持革命黨。1910年參與倪映典的庚戌新軍起義。起義失敗後,陳與馬育航,龔石雲等經香港回海豐,期間也有參加參加劉思復組織的「暗殺團」活動。[7] 至5月返回廣州,參加諮議局議論整頓粵漢鐵路及籌抵賭餉等事的臨時會議。[6]
1911年3月的黃花崗起義起義中,陳炯明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他一方面參與起義,另一方面又藉助自己的議員身份,以個人的房產保護革命黨人的準備工作。陳炯明在黃花崗起義中謀炸廣東水師提督李准未中,或說臨陣脫逃[8]。之後陳居住避居香港九龍城南,後在南洋華僑的資助下,在海陸豐籌備革命武裝力量,佔領惠州後改稱「循軍」[9]。廣東光復後,他帶領循軍入廣州,親往清朝新軍滇軍的將領龍濟光處將其說服,並將其部隊交回其管理,任命其為廣東總綏靖處副經略使。陳炯明在廣州整頓軍隊編製,循軍自行解散。[6]
民國成立後,陳炯明歷任廣東副都督,代理都督。龍濟光在二次革命時跟隨袁世凱,擊敗陳炯明控制了廣東地區。陳炯明逃到香港又遭到香港政府的驅逐,原打算前往法國,到達新加坡時得知廣東的袁黨內訌,軍中又有支持革命者,陳便打算留在新加坡以圖日後反攻。其後曾短期旅遊法國。期間孫中山重組中華革命黨,要求畫押宣誓效忠孫文個人,陳炯明認為不符合民主思想,並未參加。[6]
1916年陳炯明潛逃至廣東東江地區組織廣東共和軍,反對洪憲稱帝的袁世凱。陸榮廷的桂系部隊擊敗龍濟光進入廣東,中央政府調停龍濟光退駐廣東西南的雷州地區。陳炯明被中央政府封為「定威將軍」,調派回京「有要事諮詢」,廣東共和軍由朱慶瀾省長接收。
主政廣東[編輯]
另見:粵桂戰爭和六一六事變
陳炯明在閩南逗留了兩年零四個月。桂系操縱的廣州軍政府於1920年8月11日下令以沈鴻英為攻閩總司令,分三路進攻福建。陳炯明和親孫中山的許崇智部隊反攻,陳於1920年11月回到廣東就任省長。長期受到桂系力量打壓的廣東地區歡迎陳炯明主政,省外廣東人合資匯款60萬支持陳,又有華僑捐獻飛機12架。陳炯明邀請孫中山、唐紹儀、伍廷芳回廣東,11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並改編陳的軍隊由其直轄。[6]
1921年2月中旬,孫中山召集廣東的國會議員召開非常會議,推選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陳炯明等人以選總統無異於自樹目標,廣東目前無力抵抗北方進攻為由反對,但最終未能阻止。1921年6月,桂系軍閥再次進逼廣東,陳炯明帶兵迎敵。此戰雖大敗桂系且一度反攻廣西,但死傷人員約有全軍五分之一,士氣大受打擊。[6]
陳炯明主張實行「聯省自治」(民選議員和地方長官等)[4];這與孫中山的北伐、武力統一的主張有所衝突。陳炯明8月初進入南寧後,原打算協助馬君武籌劃仿照廣東省的「地方自治」計劃。包括恢復省議會,籌設仿照廣州的市政府。但又孫中山再下令炯明北伐,激化其與陳的矛盾。1922年4月孫文執意北伐,陳炯明無法接受孫的條件,遂被罷黜,回惠州隱居。[6]
1922年4、5月間,第一次直奉戰爭的爆發,奉軍戰敗使得孫中山原本的打算落空。6月1日舊國會參眾兩院議員王家襄,吳景濂等在天津集會,宣布「非法總統」徐世昌無效,徐世昌於2日宣布辭職,之後黎元洪復職。北方各界以護法運動目的已達為由,紛紛希望孫中山下野以求打破兩個總統的僵局。而粵軍中的葉舉等人也聯名發電文要求孫中山下野。陳的部下,粵軍將領鄧鏗遭暗殺,孫文一方堅稱是陳炯明所為,但近年來一些學者根據史料認為此事有可能是孫文一方所為[10]。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部下葉舉在通知孫文後,出兵圍攻總統府,鳴炮警示孫文離開廣東。孫文轉移到到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還擊轟炸廣州後離開廣東,史稱「六一六事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