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22713|回复: 1

[汕尾] 梅花香自苦寒来——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黄壮营的从艺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5 10: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汕尾日报记者  黄俊杰   通讯员 陈建深

20140705085017_2893.jpg


  身披甲胄、背插护旗的三国大将姜维腰捆布马,一出场就丢了弓箭、头盔,狼狈不堪,方寸舞台上,在踱步的急缓、高低之间,表演者将姜维骑马上下坡、跳池塘、逼上悬崖的情景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是陆丰市正字戏剧团晋京演出的剧目《姜维射郭淮》里的精彩选段中“跑布马”。今年50岁的姜维扮演者黄壮营,向记者讲述了习戏的艰辛与传承保护的任重道远。


  潜心苦练终有成

  1978年4月,15岁的黄壮营考入陆丰正字戏培训班,师承正字戏表演艺术家彭美英老师,二年的勤学苦练后,“四功五法”样样学全,才被剧团正式录用,他的戏剧艺术之路由此开始。

  回忆起往事,黄壮营无不感慨地说:“艺术要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没有辛勤的付出就没有成功的收获。要成为德艺双馨的专业人才,不单需要不懈的追求,更需要时间历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据黄壮营介绍,随团后,剧团安排他跟净行老艺人杨茂粦老先生(已故)学习传统戏——《五台山会兄》、《张飞归家》等剧目。为了学好戏,他每天跟杨老先生学“摆功架”、“耍棍花”、“画脸谱”,还要练“狮子吼”这种正字戏净行独特的发声方法。

  “传统正字戏,对于当时我们这一代的新艺人,还是很陌生。”为了不让正字戏传统经典剧目和表演技艺失传,当时剧团特聘许多老艺人到团里传艺授戏,黄壮营抓住了学习的机遇,深入钻研传统戏的表演程式和各行当独特的做工、技巧。无论戏份轻重、角色大小,他都样样都尝试着去学、去做。用心琢磨,发挥自身表演潜质,虚心学习,大胆登台。根据角色的不同年龄、不同处境,从举手投足到发声唱腔,精雕细磨,反复练习,把每个角色尽可能演绎得淋漓尽致。黄壮营说:“尝试饰演不同的角色,不仅拓宽自己的戏路,也使演技日臻丰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黄壮营用热血和汗水收获了种种荣誉,他几十年来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受到观众好评,部分参展剧目还得到了上级的嘉奖:1981年他在传统戏《换乌纱》扮演张龙(花脸),参加广东省专业戏剧调演获得集体二等奖。同年在《张飞归家·闯辕门》扮演张飞(乌脸),参加惠阳地区汇演获个人表演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1985年,中国戏曲研究所把《张飞归家·闯辕门》、《辕门射戟》(扮演吕布)和《姜维射郭淮》(扮演姜维),一起拍成录像存档。1992年陆丰正字剧团赴福建泉州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黄壮营在传统戏《古城会》中扮演孙公佑(文武生),该剧获得优秀剧目奖。

  在1983年,陆丰正字剧团将作为当时全国首个县级剧团赴港演出,获知这个喜讯后的黄壮营兴奋不已,废寝忘食排练参演剧目《状元与乞丐》,他在其中扮演李仲书(老生)。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剧在香港演出期间,收到香港同胞的高度赞誉,同年4月20日晚,香港翡翠电视台“欢乐今宵”的黄金时间转播了该剧第四场“投师惊变”一节。

  在剧团里的七年磨练,黄壮营收获了许多荣誉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演技。1985年5月,陆丰县文化局任命黄壮营为剧团导演,他的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后的黄壮营,不但要演好戏,还要积极参与挖掘、收集、整理传统剧目等工作。这些年来,执导了《雁门关》、《桃花井奇案》、《金娥恨》、《桃花婿》、《八仙闹海》、《金山战鼓》、《三女抢板》、《状元与乞丐》、《换乌纱》、《辕门射戟》、《方世玉打擂》等剧目,至今仍作为剧团的主要演出剧目,均受到各阶层的广泛好评和肯定。2006年6月,陆丰正字戏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级的珍稀剧种而受到保护。

  黄壮营在陆丰正字戏传承和保护的路上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

  以戏带功薪火相传

  2003年,建设文化大省的春风吹拂广东大地,在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海内外热心人士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陆丰正字戏再次迎来了发展的契机。

  但是,种种问题摆在眼前。剧团由于多年的停滞而导致许多专业艺术人才的流失,造成专业艺术力量不足。为了使古老珍稀剧种正字戏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培育一代新人、招回部分流失艺人、恢复机制重排剧目等工作迫在眉睫,黄壮营和剧团的领导并肩作战,奔走于陆丰各地进行招收新学员,并担负起执教工作,利用寒暑假期间为新学员进行集训辅导。为了尽快让这批新生力量来充实演出队伍,黄壮营采取了速成培训方法——以戏带功。辛勤的汗水换来荣誉,也换来人们对剧团的瞩目。

  在充实剧团演出队伍的同时,黄壮营负责重排所有的演出剧目的排练工作。黄壮营说:“当时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确保剧团能继续保持正常运作,从2003年开始筹备恢复重排部分有观众基础的演出剧目,计划排演适应市场的新剧目。”

  为了让传统艺术得以延续,让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得以薪火相传,黄壮营和团里的艺人们一起,尽心尽力做好传、帮、带的工作,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为正字戏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2008年2月,他本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

  有一分光发一分热

  在谈及正字戏的保护传承做法时,黄壮营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艺术贵在独创,要发展就必须拿出具有本剧种艺术特色的剧目来。”

  《姜维射郭淮》一剧就是经过创新后,晋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获得了观众的赞誉。此前,正字戏表演艺术家、国家三级导演彭美英老师为总导演,带领黄壮营一起执行重排《姜维射郭淮》一剧。黄壮营回忆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要根据表演时间规定为20分钟。如何把戏排好,并尽可能在这规定时间里,把传统艺术特色展现出来是一大难题。”于是他重新审视、整理剧本、删掉部分枝节。弃粕存精,找到鲜明、准确、清晰、有力的舞台调度,重新对人物形体的外貌特征进行描绘、设计,使剧中各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真实、丰满、生动。同时把“坐高台”“生死破”“抖靠旗”“跑布马”等一系列传统表演程式进行调整、重新编排,让传统的表演技艺、技巧,在剧中表现得更加得体、有序、精彩。为提高表现力和可观性,黄壮营亲自设计布马的艺术造型,更注重布料质感、色彩搭配。如何装好马,使人与马之间的栓绑、固定能更简单、稳固,操作起来更加灵活、轻便、逼真。经过无数次的设计、修改、调对,终于使两匹形象逼真、操作灵便的“活布马”如期赴汇。《姜维射郭淮》于2007年6月7日,代表广东省晋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惊艳亮相,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文化遗产日奖”的殊荣。各大媒体,各大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誉满京城。

  如今的陆丰正字剧团,下乡演出的任务逐年增加,每年要上演过百场戏。身为剧团演员、导演的黄壮营更加忙碌,演出时睡地铺、食百家饭,还经常抱病坚持参加演出。其中的劳累与困苦,也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本着自己对事业充满热爱之心,和为弘扬艺术无悔奉献的执着追求,我毫无怨言,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黄壮营坦诚地告诉记者,“今后要继续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有一分光发一分热,虚心学习,努力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做好传承工作,让正字戏后继有人,让正字戏这块古老而又璀璨的瑰宝大焕光彩。”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李希到汕尾调研 努力打造沿海经济带靓丽明珠
[汕尾资讯] 杨绪松调研城区时要求 加强驾驶技能考场管理
[汕尾资讯] 石奇珠调研陆河海丰时要求 将红色基因注入新
[汕尾资讯] 省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 严防源头 严
[汕尾资讯] 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学习会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汕尾资讯] 杨绪松与黄金珠宝首饰行业企业家座谈 增进交

发表于 2014-7-5 17: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