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傻子 于 2014-7-24 16:54 编辑
从“遮渡山塔”和“涸溪塔”说起 文/傻子 汕尾市海丰县“遮渡山塔”,据说是当年的海丰县令白太爷带领海丰人民所建。至今不知多少年了?据说是白太爷为了镇压海妖(海啸)所建,其目的是为了保当地沿海百姓的平安生活。在早年,据海丰文史记载,海丰曾经有过巨大的海啸灾难,“三个涌盖梅陇”,死人无数,村庄田园成了汪洋。海丰是沿海地区,海啸灾难吸起了执政者的决策,在当年,白太守只能依靠神明,用建塔来镇海妖。他举措应是为民之举,至于塔建成后有否作用?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建塔以后,就没有再出现类似“三个涌盖梅陇”的海啸发生。可久而久之,白太爷建塔的初衷却成了他执政时,海丰人骠悍不听话,他请风水大师看风水,风水先生说海丰是牛地,牛性发起野来难以驯服,要建塔为牛桩,用绳子栓住这头牛,才能让其不再撒野。因此,白太爷才建了这座塔。塔建成后,白太爷还在其旁边建了青草圩,让这头牛有草可吃,让其安定下来。说得神乎其神。 就这样,一宗善举成了阴谋,为什么?就是排外。当年当地的所谓“有识之士”认为,你白太爷不是海丰人,你能为海丰人做好事吗?在杜撰者心中,非海丰人的主政者都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绝对不能为海丰尽职尽责。在他们心里,外地人是不能相信的。因此,狹隘的地方主义心理导致了鼠目寸光,成了井底之蛙。以至于今天的“遮渡山塔”成了废墟,也没有人过问,任其荒废下去。 潮州的涸溪塔是韩愈主政潮州时建的塔,笔者曾经在潮州读书,多次去参观,去年也曾经再次瞻仰,保护得很好,作为潮州有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导游在解释时,还与韩愈治潮的功绩联系在一起,包括韩愈那篇著名的“祭鳄文”。今天的韩江早已见不到鳄鱼了,可韩愈却因为治潮治鳄而活在人们心中。可见,当年的潮州人懂得感恩,没有排外心理,因而它进步了。可是,今天的潮州经济发展的步子也不大,固步自封的排外心理是很大的障碍。 为什么“遮渡山塔”成了废墟?就是狹隘的地方主义思维的传播,让后人不知道白太爷建塔的功劳。为什么“涸溪塔”能成为重点保护文物?就是好的传承得到了延续。 我爱汕尾,因为我生于斯长于斯。汕尾建市20多年了,有进步,但步子迈得很慢。为什么?好多人埋怨执政者。是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执政不力必须严批。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在同一个起跑点,广东其他城乡落实“一孩化”计划生育的时候,我们这里的人生了多少胎?占用了多少公共成本?在全国落实殡葬改革,提倡火化的时代,我们造了多少坟墓?占用了多少山地?因落实这些政策又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又占用了多少公私成本?还有,不文明的抗法,又花了多少公共成本?试想,如果这些成本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否让我们的城乡改变样子?能否让我们的素质有质的飞跃?答案是肯定的。最重要的是20多年来,我们吸收了多少先进的东西?落后的排外观念,让外商投资望而却步,本地在外边创业的不敢回家乡发展,美好的自然资源望洋兴叹。以至于一段时间里某些地区成了“毒瘤”,这个美丽的地方被“妖魔化”,“谈汕色变”。 汕尾人从哪里来?是从迁徙而来,这包括了古今的迁徙。“学佬话”从何而来?是多地区迁徙文化和土著文化的结合。汕尾这个地方,是古今移民共同生活的地方,这里的文化就是从移民文化成了今天的汕尾文化。我们的前辈正因为和睦相处,没有地方歧视,才有了今天这块让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我们热爱这一方土地,首先必须是团结。要吸取各地的先进文化,存精去糟,消化、吸收、排泄、共融,让先进文化融入这块贫瘠的土地中成为养份,不断地滋润它。要不断地排毒挤脓,让长成多年的地方主义毒素排出来,才能恢复健康状态,才能不断地成长壮大,才能繁荣昌盛。
2014年7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