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23107|回复: 3

[陆丰] 不遗余力扬瑰宝——陆丰致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侧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27 10: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8年2月 ,汕尾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成为我国首个市一级的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其中首推陆丰之功。据当年市非遗中心负责人魏秋辉称,陆丰2007年春节丰富多彩、充满特色的文化巡游节目如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滚地金龙、五色狮、吹打乐等,使得前来陆丰考察鉴证的国家和省有关专家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为之叫好。

  擦亮招牌,创下汕尾民间文化艺术多个“第一”


  这之后,在陆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陆丰宣传文化部门以“传承与挖掘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规划与建设并施”的思路,坚持以小钱办大事,全面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与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擦亮汕尾“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佳绩,尤其是创下了多个响当当的汕尾“第一”:
  正字戏作为汕尾市四个稀有剧种之一,第一个于2007年晋京,走进国家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第一个荣获汕尾建市以来文化部授予的首届中国“文化遗产日”奖,并第一个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又第一个以正字戏绝活 “跑布马” 于2013年在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中精彩亮出;2014年6月24日,正字戏《刘文龙》在央视戏曲频道“九洲大戏台”全剧播出,这是正字戏第三次亮相央视,创下了汕尾市四个稀有剧种几年内亮相央视的“第一”。陆丰皮影戏第一个于2012年亮相央视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对话台湾台中布袋戏;2012年6月参加“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展演,并第一个获得了文化方面的国际奖“最佳传承奖”;参加“中国皮影戏”申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通过,成为汕尾市第一个世界级非遗项目。甲子英歌作为民间舞蹈于2013年3月代表汕尾市第一次登上央视综艺频道《舞蹈世界》献艺。滚地金龙于2011年6月获得了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是汕尾建市以来、甚至是整个粤东地区的第一朵“山花奖”;第一次随广东省政府组织的文化访问团,走出国门赴俄罗斯、乌克兰参加“广东文化周”展演。陆丰渔歌在时隔26年之后于2012年7月重新组队参赛,荣获“中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金奖,是汕尾市参加全国水上民歌赛的第一枚金奖。大安石寨村第一个获得“中国古村落”、“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三项国家级荣誉。
  传承和保护,注定是充满困难与艰辛;成绩和荣誉,意味着不懈的努力与付出!


  多措并举,让千年古老珍稀剧种展示新风采


  先“活”下来, 继而“传”下去,再发扬光大。这是陆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朴素想法。面对国家珍稀剧种正字戏,2007年,陆丰市在广东省稀有剧种传承保护工作座谈会后,就制订了工作措施,并付之实施:一是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委托广东省粤剧学校和揭阳艺术学校,吸收和培养了两批共49名新学员,解决了专业人才断层的问题,充实了演员队伍和演奏人员。二是成立陆丰市正字戏、皮影戏整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力量积极挖掘和整理优秀传统剧目,对清末民初海陆丰正字戏手抄剧本开展保护和抢救工作,现已完成抢救保护清末民初手抄本剧目36卷共410多册。对正字戏的优秀传统剧目和一些历史音像资料进行整理拍摄、录制成视频资料,至目前整理重排了《姜维射郭淮》、《百花赠剑》、《刺梁骥》、《狮子楼》等二十多个优秀传统剧目和一批音乐唱腔资料。三是将正字戏剧团转制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在陆丰经济相对困难的情况下,仍给予了全额拨款,为传承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经济保障。四是重视在体例与理论上给予系统记述,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正字戏表演艺术家彭美英撰写的《正字戏》于2009年正式出版,该书成为广东省首部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书籍,荣获第九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五是集资建设一栋集排练、演出、培训和宿舍为一体的综合楼,改善了正字戏演(奏)员的排练、培训和生活环境。
  挖掘整理重排正字戏优秀传统剧目,以精品剧目体现传承的实效。根据正字戏古剧本《刘希必金钗记》整编创作的正字戏精品《刘文龙》中,就保留了800多年前戏曲形成之初的跑布马、南派武打、舞七丈旗等非常有特色的表演程式。国家级正字戏代表性传承人彭美英说:“声腔是剧种的灵魂,剧本再怎么改,也不能改变它的声腔。古本中有200多个曲牌,其中40个最有代表性的曲牌,保留了正字戏中最经典的音乐唱腔,比如弋阳腔、海盐腔、青阳腔、昆腔等。”导演过20多个剧种剧目的总导演丛兆桓也说:“我们希望通过《刘文龙》将许多正字戏经典的戏剧表演程式重现出来,然后再研究,让它能够活着传下去。”
  对陆丰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则采取以产业思维为指导,推动焕发陆丰皮影传统艺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落实财政编制,给予全额拨款;吸收培养新人,抢救、整理优秀传统剧目;积极参加国际性、国家级艺术赛事和展演,提升陆丰皮影戏知名度;建设了艺术载体皮影动漫文化产业基地(皮影大厦),改善了硬件设施;支持出版了《文化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皮影戏》;完成了《陆丰皮影戏》的编写出版工作,成为广东继《正字戏》、《粤剧》之后第三本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书籍。
  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陆丰皮影戏发展壮大的新路子。大力推动陆丰皮影戏走产业化道路,于2013年11月携新创作品《迷离庄园》走进了香港迪士尼乐园进行为期56天的演出,受到中外游客和小朋友的欢迎和赞赏;推出皮影工艺品参加了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深圳文博会和第四届、第六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均获奖,开拓了陆丰皮影戏衍生产品的创作、生产和销售渠道。尝试以陆丰皮影戏《飞天》(剧中角色均以陆丰皮影戏独有的正面影身演绎)制作成动画片,其优美、逼真的艺术造型和表演令观众赞叹不已。古老的陆丰皮影戏,以美丽的灯影世界和崭新面孔展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全面铺开,“活”态保护让品牌艺术永久传扬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是陆丰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2009年以来,陆丰投入人、财、物,加大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普查,“活”态保护,几年来成效显著。
  滚地金龙具有不同凡响的风采,在浙江省宁波市举行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暨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舞龙大赛”活动中,脱颖而出,让在场的所有观众和挑剔的专家们眼睛一亮,大为赞叹:“这是一条独特的龙,这是一段独特而精彩的龙舞!”南溪村的这条龙,在过去的岁月里,已经为南溪村赢得了省级乃至国家级许多的荣誉,被编入《中国舞蹈志》。南溪村在1996年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英歌舞以其大场面、节奏强、鼓点热、脸谱多和奔放的旋律、恢宏的气势、刚健的武姿、庞大的表演队伍,于2010年9月在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暨第九届中国云冈文化节上,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华丽的听视觉盛宴,被誉为“最具男子汉气概的汉族舞蹈”。2011年2月入选“广东文化名片”,被拍成专题片,成了汕尾市的唯一。
  以沿圆圈或四方形翩翩起舞、最后抛接钱鼓形成高潮的“钱鼓舞”,也是陆丰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是一种以双人或多人结对表演的形式,以舞蹈为主、伴唱(奏)作烘托的歌舞结合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它的存在,给人们研究广东省的汉族舞蹈,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而其中音乐的“轻三” “活六”调式,对研究陆丰地方戏曲和潮州音乐,也是极其重要的资料,可称活化石。1997年间,以陆丰新铺村钱鼓舞为主要素材而编写的陆丰民间舞蹈“钱鼓舞”项目,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其器乐曲也被作为海陆丰吹打乐的一部分,入编《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
  同样被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广东卷》的吹打乐,是陆丰优秀的民间传统音乐,也是广东六大乐种之一。以吹打、吹歌、鼓吹打、鼓乐为主要形式,与大小唢呐“吹歌”为主,再辅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器组成吹打乐,有时辅于弦乐演奏,穿插有头、手、腿、顶瓷碗进行高难度单吹或单人双吹等表演形式。具有古朴豪放,气魄苍劲与清丽委婉、飘逸缠绵的演奏风格。陆丰吹打乐在2006年7月代表广东省到河北北戴河参加全国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奖暨全国吹歌展演,获得“特别优秀奖”和“吹歌大王”荣誉称号。
  陆丰渔歌在沉寂很长一个时期后,近年来受到陆丰党政和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 2007年9月,根据渔区民间传唱而改编的湖东渔歌《渔歌对唱》和《夸郎闹海歌》赴中山市参加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比赛,分别获得金奖和铜奖。2012年7月,也是根据渔区民间传唱而改编的碣石渔歌《锦海渔歌》分别参加“中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及“广东省第三届民间歌会水上民歌专场”比赛活动,均荣获金奖。开始走出陆丰,走向全国。此后,陆丰组织专门队伍,自2012年7月起不辞劳苦深入到民间,深入到渔区,深入到渔民家里,将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渔歌一首一首地记录下来,进行收集、核实、归类和梳理,整编出比较全面的新版《陆丰渔歌》。
  由隋朝宫廷工艺品的麦秆画传到了陆丰,清代时已成为陆丰民间工艺艺术。新中国成立后,碣石成立麦秆画工艺厂,给这种工艺品注入了新内容,以伟人或英雄人物为主要作品等,工艺艺术几乎是登峰造极。其经典作品《梅雀》 被国家选派参加法国、塞普路斯、比利时等四国巡回展览,深受好评。2012年11月,碣石镇赵伯扶的麦秆画在我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及第五届民间工艺精品展中获奖,深受观众青睐和专家赞许,赵伯扶也因而被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第一批“广东省民间文化技艺大师”称号。
  堪称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朵绚丽奇葩的陆丰三雕产品(金属雕、木雕、贝雕)已是闻名遐迩。创于 1958 年的甲子工艺厂曾是国家轻工部工艺美术总公司国家重点工厂之一, 是广东省特种工艺制品最大的二户工厂之一。其贝雕产品有人物、博古、山水、花鸟四大门类 10 个规格 200 多个 品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甲子贝雕进入鼎盛时期,老艺人刘永溪设计及制作的立体贝雕作品《睡莲》、《三打白骨精》、《螺女》等,多次参加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并频频荣获奖项。2006年《巨龙腾飞》、《妈祖金像》等三十二幅作品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民间工艺精品展获铜奖;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参加第三届、第四届广东省民间工艺精品展;2013年12月,陆丰金属雕、甲子贝雕入选广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此外,还有八仙八骑、鲤鱼灯、旱龙船、麒麟舞、飘色、面塑、贡案剪纸、石雕等,都被很好地保护传承下来,各自散发出迷人的风采。
  几年来,陆丰先后有正字戏、陆丰皮影戏、滚地金龙、英歌等4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碣石麦秆画、玄武山庙会、南塘吹打乐、紫竹观道教音乐、博美飘色、博美妈祖信俗、碣石五色狮、甲子贝雕等15项被列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市级保护项目达29项,县级保护项目54项。其中,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有省级传承保护基地1个、市级传承保护基地8个,省级生产性示范基地1个,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市)四级保护体系。去年初,该市还组织编写《大安滚地金龙》图文材料,上报并编入《中国民间艺术家之乡全集》。同时积极进行民间艺术调查工作,撰写了一份较为全面的《陆丰市民间艺术调查报告》,受到上级的肯定。去年全国非遗日期间先后出版了《陆丰市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精萃》精美画册和20万字的《陆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受到领导、专家、学者的好评。
  与此同时,陆丰对古村落资源进行“活态”保护。在中国民协、省民协的支持下,大安镇石寨村继入选首批广东省古村落之后于2012年入选由中央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于2013年5月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古村落(广东传统民居)”,于2014年3月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潭西镇大楼村以独特的“五马拖车”建筑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入选“广东十大特色古村落”和“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并于2013年8月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陆丰桥冲镇大塘村入选“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碣石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岁月永远留住了这些永久的文化资产。


  加大宣传,让民间文艺品牌撑起陆丰美好形象


  “而今迈步从头越”。
  有了荣誉,也取得了成绩,陆丰并没有停止了传承与保护的脚步,也没有将这些民间文艺项目 “束之高阁”,高高挂起。相反,陆丰更加积极而为,将民间文艺品牌与形象塑造结合起来。
  他们一直在创造宣传平台,扩大影响,努力营造“品牌效应”。通过本级主流媒体和中央、省、市媒体甚至是外国正规报刊,对这些“瑰宝”进行及时采访报道,进行典型宣传,在舆论上大造声势。如正字戏精品《刘文龙》在央视亮相,在《中国文化报》、《中华文化画报》连载,又被《南方日报》半版刊载、《新快报》专版刊载;同时登上了美国《侨报》、加拿大《商报》,让世人领略它的绝代风华,品味它的古老韵味。而陆丰皮影戏与渔歌走进凤凰卫视、广东卫视、南方电视台,新华社海外版、《中国文化报》分别专题报道了皮影戏参加第21届国际木联大会暨国际木偶节展演的盛况等,让人们记住一个独特民间艺术样式的精妙与美丽。
  另一方面,陆丰不断创造和利用参加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的各类演出机会,让这些民间文艺项目“走出去”,努力扩大“地域辐射”。 如陆丰金属雕、贝雕曾多次参加省级展览等等。同时又将优秀节目积极推进社区、推进学校、推进工厂企业,推进农村,让民间艺术回归民间,让群众分享荣誉与快乐,从而把民间文化品牌变成一个具体生动的载体,塑造出陆丰的美好形象。 (来源 汕尾日报 记者  黄俊杰)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陆丰警方开展“雷霆18”联合打击第二次统一清
[汕尾资讯] 一个农民的“科技兴农”梦
[汕尾资讯] 陆丰公安侦破系列抢劫案一假扮乘客专门抢劫司
[汕尾资讯] 陆丰警方强力推进“净土行动”又抓获5名涉毒
[汕尾资讯] 陆丰渔政伏休不忘抓安全
[汕尾资讯] 陆丰人民医院荣膺“广东省县域(区)优秀医院

发表于 2014-7-27 16: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陆丰致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为汕尾增光添彩。
发表于 2014-7-27 16: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每个地方都有它美好、欣欣向荣的一面,而这也是陆丰可爱的一面
发表于 2014-7-28 10:4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地方软实力的体现,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