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75|回复: 0

[海丰] 文天祥公园:感受名人雕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16 12: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日的晨光,那样热情,那样亲昵,映照着海丰五坡岭上的方饭亭,蒸发了人们印象中的苍凉感,多了一缕缕温馨与正气。走进文天祥公园,一条宽阔的甬道连着花岗岩石桥,迎面矗立着一座仿古建筑“表忠祠”,园内碧草、花丛、绿树、鸟鸣……环境清幽、如诗如画。几条曲径蜿蜒伸展在绿荫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齐通峻拔翼然的“方饭亭”。
     一天上午,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在市、县党政领导人陪同下走进了海丰文天祥公园。这位为我国核潜艇隐姓埋名了30年的鹤发幡然的长者,刚获“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回到阔别几十年的家乡,所到之处,受到党政军和家乡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家乡人民为他矢志研制核潜艇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黄旭华在园内一页页风云人物——马思聪、钟敬文、陈炯明等雕像前,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同样对他们在不同时期,在探索的道路上为民族复兴作出的历史贡献,肃然起敬!他们的民族气节,家国情怀,光耀千秋。
     民族气节贯千秋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中岭外更何人。”
     这是刻在海丰五坡岭方饭亭上的一付名联,是海丰人民缅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海丰被执的实物见证。为弘扬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忠贞爱国的精神,提升海丰千年古县的历史文化品位,2002年,海丰县委、县政府决定以方饭亭为中心,规划建设“文天祥公园”,以使这一文物古迹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成为群众缅怀先贤、旅游观光、休闲活动的综合性主题公园。
     伫立在文天祥雕像前,眼前不时地飘散着历史的烟尘。此刻,相距千年,心灵间仿佛一束阳光照射进来,万千思绪穿越时空。
     公元1278年,宋祥兴元年十二月二十日午时。元军突然包围五坡岭,宋军正处返熟就餐,文天祥及帐下文武将领正在开饭,督帐已被包围,猝不及防,众将仓促应战,英勇拼杀,与元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血染荒郊。文天祥在海丰五坡岭被俘后,降元的张弘范劝降,遭严词拒绝。
     文天祥说:“国亡而不能救,做大臣的死有余辜,难道还能贪生怕死,背叛祖国吗?”
     文天祥大义凛然,浩然正气,视死如归,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激励后人,肩大义,重气节。
     海丰文天祥公园内、含彭湃中学校园安置了彭湃、马思聪、钟敬文、陈炯明等十座海丰历史文化名人雕像。在陈炯明雕像前,驻足良久,感慨颇多。辛亥革命元勋、粤军首领陈炯明重视教育,1918年10月在福建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后,公费选送留法、美、英、日男女学生83名,并指派陈其尤回海丰,选送彭湃等赴日留学。1921年仅海丰一县被选派留学生就有黄鼎臣等10余人。就是这位曾经叱诧风云的“共和将军”,民族气节重如山!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派人收买陈炯明,为陈断然拒绝,并在日本人送来的一张支票上打了一个大×。他积极领导致公党开展抗日活动,他发表了《敬告国人书》,呼吁“即由全国较有组织之职业团体、区域团体、宗教团体、慈善团体、武装团体、妇女团体及其他一切团体,基于自觉的决心,采取超越党派,实行国民自决主义,齐集救国旗帜之下,共赴国难。”早在1919年五四期间,陈炯明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发出“反对在青岛问题上签字电”,电文中直呼“查青岛问题为国家存亡所关,如果实行签字,万劫不复……尚乞一致力争,以挽危局!”并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表现得义正词严,刚直不阿!
     家国情怀传万代
     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筛下斑斑驳驳的光点,洒照在绿茵场上一座钟敬文汉白玉雕像。但见钟敬文一身儒雅之气,神情自若,仿佛饱含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他是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被尊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1938年夏天,当日本侵略军从大鹏湾登陆之后,没几天就逼近广州了。钟敬文随第四战区政治部转战粤赣之间。到了冬天的时候,战区政治部接受了上级的命令,在江西南部信丰县举办一个西南地区军需人员训练班,钟敬文被调去讲解《抗战建国纲领》。这是抗战初期国民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制定的文件,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到了驻地,他与同伴住在县城外一个庵堂里。庵堂祀奉释迦牟尼,法相庄严,但寺院相当狭小,周围景致却颇清幽。钟敬文置身庵中,想到侵略者铁骑纵横,而当政的国民党,又不顾及人民死活。凡有血气的人,都有难于忍受之慨。像钟敬文这一代的知识分子,胸中自有家国情怀,民族危难之际,不惜走出书斋投身到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这一时期他满怀热情写下了《抗日的民间老英雄》、《指挥刀与诗笔》、《牛背脊》、《残破的东洞》、《石桥塘》、《到温泉去》、《黄肇堃军长印象记》等一系列风格独特的报告文学作品。
     晚年的钟敬文,在他的书斋里曾对笔者温情地谈起家乡的诸多往事,其中对家乡的春天景象尤为难以忘怀,特别喜爱家乡的新绿。如今,他的雕像坐落在一片新绿之中,坐向为西南侧向东北,深情地眺望着故乡公平镇的方向。
     神情俊朗,风度翩翩的马思聪汉白玉雕像拔地而起。
     在这位音乐大师的雕像前,凝思片刻,一阵微风吹过,仿佛耳边响起了一曲《思乡曲》。
抗战爆发后,马思聪奏响铁与血的尖锐交响。空袭炮火震碎了象牙塔,救亡怒潮席卷书中桃源,马思聪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境,也随着神州震荡的节奏,山河破碎的曲调,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急剧摆荡。此时,马思聪从崇尚室内乐等“雅乐”,转而关注“民众的需要”,认识到抗战歌是“民族斗争中宏伟的推动力”,创作了20首抗战歌曲。《我怎样作抗战歌》是他与广东文艺界同仁精诚合作,包括与诗人金帆“吹响”《自由的号角》,与欧阳山以广州方言合写《武装保卫华南》。
     据说,在抗战时期中,马思聪曾回过家乡海丰一次。时值春天,心忧家国,心底悲凉,于是,他糊扎了一个“半桶”风筝,放飞蓝天。寓意半壁江山,动荡飘零,无不引发乡人感慨万千!另据其侄女马之庸透露,1942年春马思聪回海丰期间,与堂弟马思周联手为《思乡曲》填词,几天后,又在海城一所剧院作了首演。不久这首充满浓郁乡愁的歌曲,就从东南海隅传遍全国。1942年,作家徐迟在致郭沫若信中,谈到他听了《内蒙组曲》(《思乡曲》为其中第二首)后非常激动,“遂至失眠”,好像读了《屈原》和鲁迅的《阿Q正传》那般激动。
     穿越时空来到1990年。被尘封了半个世纪的张学良,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庆祝90华诞,席间提出要听马思聪的《思乡曲》。当旋律在大厅内缓缓回荡时,张学良垂首哽咽。至今,一曲《思乡曲》仍在人们心底间回响,化为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爱国爱乡的澎湃动力!
     在翠竹丛边、榕树荫下,有一座古铜色雕像,远看像一位诗人在端笔凝思,近看才发现是一名身着戎装的战士,他就是杰出的无产阶级作家,我国报告文学的先驱丘东平。 他一手拿笔一手拿枪,壮怀激烈,以身许国。丘东平在海丰梅陇马福兰村诞生,从海丰陆安师范走出校门,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和武装夺取苏维埃政权的斗争,而后流亡香港,发动组织抗日同盟,又直接参加上海的淞沪战争。不久后便参加了新四军并随军挺进江南敌后,参与开辟茅山根据地和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参与筹建苏北文协和华中鲁艺并任行政领导工作。他的名著《沉郁的梅冷城》、《通讯员》、《给予者》、《第七连》等都影响深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丘东平在苏北抗日战场为了掩护鲁艺学员撤退,英勇牺牲。时为新四军军长陈毅,为新四军政治部编印的《革命烈士纪念文集》写了《本军抗战将校题名录书端》一文,文中写道:“……又如丘东平、许晴同志等,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青年翘楚,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或努力民运,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军旅文学作品层出不穷,铁马金戈,荡气回肠!这跟丘东平那个时代的军旅作家一脉相承,为文学百花园中增添了奇异的光彩。在新时期中,海丰坚持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文学创作成果丰硕,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白字戏、西秦戏在不断创新中传承发展,向世人展现了海丰人文风采。(来源:汕尾日报记者 庄小杰)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红草中心卫生院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病患者
[汕尾资讯] 城区创新岛(光明)开业暨招商推介活动成功举
[汕尾资讯] 城区劳模工匠进校园宣讲
[汕尾资讯] 城区举办“阅读与表达”活动动员会
[汕尾资讯] 凤山街道小岛渔业村风貌提升项目完成前期规划
[汕尾资讯] 村美民欢产业兴 ——记省“百千万工程”首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