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
查看: 23334|回复: 1

[陆丰] 余昭民:不遗余力推动乡土文化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8 2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遗余力推动乡土文化发展
——小记甲子文学社社长余昭民
○记者 蔡金兵 林木添
    甲子镇两东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余昭民,是汕尾、陆丰、甲子三级人大代表,汕尾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现年64岁的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始终在坚持着一件事:写作。在1976年至1979年,余昭民担任甲子镇首任文化站站长,在余昭民的心里,就有了一个文学梦,为了这个梦想,他从未停止过写诗作文,这一坚持,使他在三十多年后创办甲子文学社,不遗余力推动乡土文化发展,自筹经费,出版纯文学刊物《甲子》,坚守文学阵地,立足于“三甲地区”(甲子、甲西、甲东),覆盖全市,辐射到省内外,以文学的形式传递陆丰正能量。
文化是一座桥梁
    十月的甲子,山水涌动着原生态的音符。适逢重阳节,来自陆丰、海丰、汕尾城区的文朋诗友齐聚古镇,一睹瀛水江畔“灵山秀水,登瀛甲子”的神韵魅力,指点江山,吟诗作对,悠然唱和,高朋满座,其乐融融。大家兴致勃勃地翻看“新鲜出炉”的第十一期《甲子》,相互交流阅读的体验和感受,对不断上演的最具“三甲”乡土文化特色的原生态文化盛宴,文朋诗友“啧啧”赞叹不已。
    《甲子》文学社创办于2012年元旦,以文学季刊的形式发行,至今已近三载。每期的《甲子》印刷1500份,杂志出版后,余昭民就会把其中的200多份邮寄到深圳、汕头、广州、北京等“三甲”乡贤聚集地,把家乡的变化、人文、乡音传达到每个外出乡贤及知名人士。
    原广东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在收到《甲子》后,大受感动,欣然题词“春华秋实,天道酬文”赠与文学社;原汕尾市委书记、现任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看到了《甲子》,叮嘱甲子镇党委书记林少昂同志要给予文学社扶持,挥毫如下:“少昂同志,你送我的《甲子》刊物甚好!一个镇的业余文学爱好者能办出如此不俗之刊实应多加鼓励扶持,以繁荣乡村文化生活。拜托!”
    现年92岁定居于台湾台中市的刘汝辉画家是甲子镇的乡贤,收到《甲子》杂志后非常高兴,打来电话给余昭民,电话里对家乡文化的发展满怀热切的期望,洋溢着浓浓的乡情和乡思,希望《甲子》越办越好。还特意从台湾寄来部分画作,以资鼓励和支持……
为了肩上的责任
    “近年来,三甲地区成了毒品的重灾区,负面影响大,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创办《甲子》,是为了给甲子正确的舆论导向,镇守文化阵地,突出正面教育,发挥文化正能量。”在被问到办甲子文学社的初衷时,余昭民对记者说。
    作为甲子镇首任文化站站长,当时的甲子文化工作在汕头地区跻身先进行列,渔歌、诗词等创作相当活跃,因其出色的表现及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1979年11月,汕头地区文化站经验交流现场会在甲子隆重召开。余昭民与文化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调任甲子两东社区党支部书记,他在多年之后,这种文化情结时刻萦绕在他的心头。余昭民认为,我们这代人爱好文学,就应当担当一份责任,创办《甲子》纯文学杂志,也是为了把文学的火炬传递下去,使之后继有人,并把文化引入校园,提高在校学生的文学文化涵养。
    甲子文学社依赖文化传承,充分发挥当地的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已经沉淀下去的文化底蕴,使年轻一代能够通过这本《甲子》文学杂志了解甲子过去曾有过的灿烂文化。《甲子》的作品,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百分之八十为“三甲”本土作者的创作,立足于“三甲”的文化定位,而且也全部是表现“三甲人”本土的人生和生活,坚持把“三甲”文化作为引领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为广大群众提供免费文化大餐,全力打造“三甲”文化品牌。
    尽管通俗文学凭借其强大的阅读优势对纯文学产生冲击,但余昭民却始终坚持纯文学的办刊宗旨,尤其是在时代浮躁,人心烦乱,世界多极化的情况下,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这就需要刊物工作人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我会为党的宣传思想舆论阵地站好岗、放好哨,把好关、把好度。”余昭民告诉记者。
《甲子》的“文化梦”
    《甲子》文学杂志创办以来,覆盖我市,在汕尾地区,主要和兄弟县海丰、城区等交流频繁。此外,文学社还与各地的文化人士进行广泛交流,先后有湖北诗人廖国华、澳门作家丁步峰等到访甲子文学社;台湾画家刘汝辉与余昭民建立了深厚感情,刘汝辉的儿女都在美国定居,在刘汝辉的引荐下,《甲子》文学杂志跨过重洋送达美国,在当地华人乡亲中传阅。
    余昭民有个梦想,就是要《甲子》文学刊物办成国家水平,一级名刊。他说,这是他的文学梦想,更是《甲子》的“文化梦”。为追求办刊目标理想,每一期的《甲子》,在稿件的审核上,每一篇都被严格把关,从审稿、改稿、付梓,他都力求完美,“短期计划,我自筹资金,争取政府一些支持,每年投入10万元,坚持十年投入50万元,全力把刊物办好、办出特色!”余昭民自豪地说,“虽然我们是下里巴人,但是我们追求的是阳春白雪!”铿锵有力的话语,掷地有声,令人为之感动。
    翻阅余昭民创作的诗作,一股清新的人文、生活气息沁人心脾,“岸边闲钓晚风凉,一片蛙声伴稻香。几举青竿惊水鸭,澄澄月色满池溏。(《闲钓》)”“深圳男孙五岁娃,打来电话喊爷爷。调皮又叫余书记,乐得老身笑掉牙。(《童趣》)” 用自然的目光打量现实的一切,用生动的笔触观察生活,以内心的平静面对社会,使余昭民的诗作有了耐人寻味的生活韵意与诗意。余昭民还有一个梦想,一个计划,就是到他71岁时,要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诗文集,“书名已经定好了,就叫《瀛海涛声》。” 余昭民说。(陆丰宣传文化网)


楼主热帖
[城事报料] 陆丰市公安局依法查处一散布谣言者的情况通报
[城事报料] 陆丰市查获一宗涉嫌无证生产烟草制品案件
[城事报料] 博美镇对占道经营违章建筑进行强制拆除
[城事报料] 陆丰打击八万博美河道非法采砂行为(图)
[城事报料] 陆丰内湖镇组织执法力量打击非法采砂行动
[城事报料] 爱心企业向陆丰大安农场学校捐赠教学设备 助

发表于 2014-10-8 22: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关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